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开讲新一轮语文课程改革中“,课程资源”这一概念引人注目《。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在现代语文课程史上第一次辟专节阐述语文课程资源问题,强“调语文教师应高度重视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创造性地开展各类活动,增强学生在各种场合学语文、用语文的意识”,并开列了一张长长的资源“清单”。这些课程资源,包括有形的和无形的、显性的和潜在的、文字的和非文字的、实物的和活动的、校内的和校外的、自然的和社会的等各个方面,表现了语文课程资源内涵的丰富性和外延的拓展性。语文课程资源这一概念的提出,标志着人们对语文课程…  相似文献   

2.
新课程标准强调语文的外延和生活的外延是相等的,生活处处皆语文.语文事事连生活。从课堂教学到社会生活、人文知识、自然风物都可以成为语文课程资源发挥应有的教育功能。长期以来,农村语文课程内容很单一.特别是与学生多彩的生活相距甚远。  相似文献   

3.
有效整合语文课程资源是指为了最有效地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围绕语文课程目标将具有浓厚“语文味”的语文课程资源进行系统化的过程。其主体包括作为“主要主体”的语文教师、作为“次要主体”的学生和作为“辅助主体”的家长及其他学科教师等。其客体并不是各类课程资源本身,而是课程资源之间的内在联系。深入理解有效整合语文课程资源的主客体,有助于教师对语文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  相似文献   

4.
王永辉 《现代语文》2010,(6):140-142
“语文的外延与生活的外延相等”,这样的经典表述,表明我们的生活就是我们学习语文和运用语文的一个很好的环境。语文课程资源是无处不在、无处不有的,然而长期以来,我们却将语文课程资源狭隘化,仅仅停留于教师、教科书、课堂,这使课内与课外相脱离、学校与社会相脱离,导致整个语文教育教学缺乏生机和活力。新的课程标准颁布实施后,  相似文献   

5.
一、语文课程校本化的要求语文作为人文学科,富有创新的内涵,对学生的心灵影响是极其深远的。这是因为语文本身蕴含的理念和情感,对学生的情感态度会产生潜移默化的作用。语文学习的外延与生活的外延相等。因此,我们在构建语文校本课程的过程中,必须确立“大语文教育”的理念。  相似文献   

6.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教师应高度重视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创造性地开展各类活动,增强学生在各种场合学语文、用语文的意识,多方面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作为一名农村小学的语文教师,要善于开发身边的语文课程资源,丰富语文课程内涵,扩展语文课程外延。只有这样,语文课程目标才能真正实现。  相似文献   

7.
例谈语文课程资源的利用与开发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语文课程资源既包括课堂教学资源也包括课外学习资源,既包括静态显性的文本资源又包括动态生成和经历体验的隐型资源。“语文教师应高度重视课程资源的利用与开发,充分发挥自身的潜力,……创造性地开展各类活动,增强学生在各种场合学语文、用语文的意识,多方面地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高中语文课程标准)一、用好文本资源,倡导个性阅读现行教材所选课文大都堪称经典,充分经营使用好这些文本资源,是提高语文教学效益的关键之一。但目前文本资源(包括语文读本)浪费的现象还很严重,不少经典往往被当成废品处理,有的只是蜻蜓点水一带而过。这突…  相似文献   

8.
众所周知,语文课程资源不仅包括课堂教学资源,还有丰富的课外学习资源,如各类书籍、电视、戏剧、图书馆等。而且,风景名胜、风俗民情、重要事件以及日常生活话题等也都可以成为语文课程的资源。我们语文教师应高度重视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立足于语文课堂,延伸到学生生活,架构和谐的语文课程框架,创造性地开展各类活动,增强学生在各种场合学语文、用语文的意识,切实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相似文献   

9.
乔连运 《现代语文》2008,(3):120-120
新课程倡导大语文教学观,“生活的外延有多大,语文教学的外延就有多大。”生活处处有语文,语文教学应走向生活,回归生活。顾黄初先生指出:“语文是在生活的广阔天地里频繁运用的重要工具,要教学生掌握好语文工具,我们的思想要向广阔的生活审视。”“语文教学的改革,关键在贴近生活,这是‘根’”。新课程倡导新的教学观,语文要从生活体验出发建构语文课程。  相似文献   

10.
《语文课程标准》提出:要有意识地丰富自己的见闻,珍视个人的独特感受,积累写作素材,语文学习的外延和生活的外延相等。教师要转变观念,实行大语文教学思想,让学生跳出课堂,跳出书本来挖掘语文资源,在鲜活的生活中挖掘语文资源,培养学生从小树  相似文献   

11.
中国梦不同于美国梦和欧洲梦,它是根植于中国社会的土壤之中,在充分借鉴和吸收外国梦的基础上,形成的中国人自己的梦。这使得中国梦带有浓厚的中国色彩。中国梦以中国道路、中国精神、中国力量为路径,作为推动梦想实现的内生动力;中国梦的独特意涵在于将国家民族的宏伟梦想和个人的具体梦想有机的融合;中国梦以"梦"这个中国老百姓喜闻乐见、心领神会的独特话语来诠释中国人民的共同理想。这些都充分体现出了中国梦的中国特色。  相似文献   

12.
创业生态环境包括外部生态环境与内部生态环境,其中内部生态环境是决定大学生创业成功的关键因素。随着高等教育大众化,中医药院校毕业生面临着日趋严峻的就业形势。因此,中医药院校大学生创业教育显得尤为重要。本文以提升高等中医药院校大学生创业能力为研究目的,围绕建设校园创业文化、提升创业意识、增强创业实践能力等方面,构筑良性的创业内部生态环境,从而提升中医药专业大学生创业成功率。  相似文献   

13.
中国历史没有适时地进入世界文明体系,大概是创造中国史的中国人出了问题,于是引发了对中国人的长期追问。这不能不涉及使中国人成其为中国人的基地。追问基地不仅需要思想,而且需要真诚和勇气,即鲁迅先生说的“变革,挣扎,自做工夫,却不求别人的原谅和称赞,来证明怎样的是中国人。”  相似文献   

14.
语文是人与世界(自然、社会和人自身)交际的产物。语文因交际而呈现出与世界相对应、与思维相一体、与人性相一致的征象,所以,交际性是语文的特征。缘此,以语文为内容的语文课程的特征也就当在以培育、提升学生的语文交际能力为要务。语文课程的这一特征表现出作为"百科之母"的本原性、使人成其为人的立人性、课程内容的言意和美性及课程存在的全时空性等征象。语文及语文课程的特征是由语文及语文课程的性质所决定的。把握语文课程的特征及其征象,有助于更好地建设语文课程。  相似文献   

15.
传统的汉语非主谓句研究一般是把它放在单句结构分类的角度来考察它的构成成分和结构类型;不同于主谓句讲求结构完整的特点,非主谓句具有独特的口语表达属性,这决定了它形式简短、不能分析出主语、谓语成分的特点,为从语言实际运用的角度分析汉语非主谓句提供了一个新思路。  相似文献   

16.
与世界上各种历史化比较,中华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具有很大的生命力。中华民族受此熏陶,表现出了勤劳、智慧、团结、勇敢的民族精神。究其原因,是因为中国历史上产生了极其古老的哲学思想——道学。道学的产生,极大地推动了中国明的发展进程。但是,在长期的君主独裁统治中,它逐渐含垢蒙尘,失去了原有的光彩,导致了中国经济化的衰败和科技的落后。  相似文献   

17.
本描述语规范政策以及语规范化的现状,分析当前语规范化出现的问题,并探索汉语教学(包括汉语基础教育教学和高校汉语教育教学)改革实践的途径。  相似文献   

18.
本文利用语音分析系统,对印尼华裔留学生汉语单字调的习得情况作了初步考察,发现他们阴平和去声掌握得较好,阳平和上声掌握得不太好。阳平的主要偏误是将其误读成中平调,上声则被误读成低升、低平和低降等调型。作者认为,学好汉语声调应掌握正确的训练方法,多听多练,培养留学生的声调感。  相似文献   

19.
任何国家的民主制度都需要建立在一定的文化积淀、文化发展的基础上,然而,中国文化中不少民主的基因过去大多隐藏于古代先哲的典籍中,没有转换为现实的制度。中国共产党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忠实传承者和弘扬者,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建设者。中国的社会主义民主政治之所以具有鲜明的中国特色,其中一个原因是中国共产党在民主制度与民主实践的探索上,注重发掘与吸收以民为本、为民作主等中国传统文化思想中的民主性因素,尊重与践行务实、尚和、中庸等为中华民族所公认的合宜的价值观与行为准则,为建设基于中国文化的中国式民主作出了重要贡献。  相似文献   

20.
汉语语言学习不仅是语法、字、词、句的运用,更多的是在思维与逻辑上进行的分析活动。运用汉语语言逻辑与汉语思维方式是建立在对于汉语社会的了解和中华优秀文化的认知基础之上的。从文化与语言之间的关系出发,探讨两者相互积极促进发展的途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