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比喻简论     
比喻是人们广泛运用和经常运用的一种修辞手法。毛泽东同志说“诗……比兴两法是不能不用的”(给陈毅同志谈诗的一封信)。老舍先生说“在描写时,不能不设喻”(《出口成章·谈叙述与描写》)。但是,比喻是什么,却众说纷纭。本文拟就比喻的几个  相似文献   

2.
毛主席在给陈毅同志谈诗的信中写道:“诗要用形象思维,不能如散文那样直说,所以比、兴两法是不能不用的。”这里明确指出了文艺创作要用形象思维这一根本规律,同时也着重说明了诗歌创作的特点在于运用比兴。诗用比兴,这是对我国古典诗歌表现手法的高度概括,也是为繁荣社会主义诗歌创作总结为宝贵经验。我们结合这封信的学习,重温光辉的毛主席诗词,深深感到毛主席的诗词创作堪称“形象思维第一流”的杰作。在比兴的运用  相似文献   

3.
《毛主席给陈毅同志谈诗的一封信》中三次提到形象思维:(一)“诗要用形象思维。不能如散文那样直说,所以比兴两法是不能不用的”。(二)“要作今诗,则要用形象思维方法,反映阶级斗争与生产斗争,古典绝不能要”。(三)“宋人多数不懂诗是要用形象思维的,一反唐人规律,所以味同嚼蜡”。这些论述,明确地指出了形象思维是艺术创作的一条重要规律。如何认识这一规律必定影响到语文教学。因为研究语文教学的目的、原则、方法不能不涉及到形象思维问题。下面仅就形象思维与语文教学中的讲读教学谈一点看法。  相似文献   

4.
<正> 比喻是一种常用的修辞手法。清沈德潜在《说诗啐语》中指出“事难显陈,理难言磬,每托物连类以形之;郁情欲抒,天机随发,每借物引怀以抒之。比兴互陈,反复唱叹,而中藏欢愉惨戚,隐跃欲传,其言浅,其情深也”。具体说明了比喻在反映客观事物方面的作用。  相似文献   

5.
张宇 《考试》2010,(Z1):27-28
"有文采"在高考作文评分中有着很重要的地位,可以从"善于运用修辞手法"入手,提高写作水平。常见的8种修辞手法有比喻、比拟、借代、夸张、对偶、排比、设问和反问。考生常用的则是比喻、排比、设问、反问。  相似文献   

6.
毛主席给陈毅同志谈诗的信指出:“诗要用形象思维,不能如散文那样直说,所以比兴两法是不能不用的。”又说:“赋也可以用”。什么是赋比兴?早在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问世之时,赋、比、兴的概念就出现了,并同风,雅、颂并称为诗之六义。从汉代郑玄等人注诗起,对诗之六义作过许多研究。孔颖达解《诗大序》时说:“风雅颂者,《诗》篇之异体;赋比兴者,《诗》  相似文献   

7.
“比喻”,通俗地说就是打比方,也即“以其所知,喻其所不知,而使之知之。”(《说苑·善说》)在我国古代称为“比”,它常和“兴”字联用,即通常叫的“比兴”,是我国从《诗经》以来文学创作的两种传统手法。在许多典籍中,有关比喻的论述也可谓不胜枚举。如《荀子·非相》:“谈论之术,分别以喻之,譬称以明之。”《潜夫论·释难》:“夫譬喻也者,生于直告之不明,故假物之然后以彰之。” 确实,比喻在古今中外许多文学作品中都占有很重要的地位,受到文人学者的重视。记得柯灵先生在一篇文章中指出:“在文学创作中,比喻手法的运用自如,是天才的鲜明标志。”充分调动想象力,大胆运用比喻这个手法,使许多文学作品获得了意想不到的成功。宋代有位诗人甚至认为没有一首好诗是不用比兴的。  相似文献   

8.
《比兴》是《文心雕龙》第三十六篇。一般认为所谓“赋比兴”是《诗》三百篇作者写诗的三种表现手法,或者是后代《诗经》学者总结的三种写作方法。王元化同志为此提出新说,开了近几年比兴“形象思维特征”说的先声。但对这两种看法,长期来我却一直都存在疑惑。  相似文献   

9.
我国古代诗歌理论认为诗有六义:风雅颂比兴赋。后来人们把它们分为诗体与诗法。风雅颂是《诗经》国风、大雅小雅、商颂的诗体分类,比兴赋是从《诗经》中总结出来的诗的表达方法。按照古人的解释,比就是比喻,兴就是起兴,赋就是铺陈。这就使我产生了一个疑问,按照上述解释,比兴赋在文章写作中也是可以运用的,为什么只把它们定为诗法,而没有人说它们是“文法”呢?那么  相似文献   

10.
比喻有话说     
<正>说到比喻的修辞手法,有同学直呼太简单了。比喻确实不难,也很常见,不少人在刚学会说话时就能运用了。比如,一个小宝宝指着月亮说“香蕉”,指着煎蛋中间的蛋黄说“太阳”,这些都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但是,当你真的要学习比喻手法的时候,好像又没那么容易了。比如,  相似文献   

11.
中学生的作文,理应是一块姹紫嫣红、绚丽多姿的园圃,我们如何才能让“比喻”之花绽放在这片园圃中呢?实践证明,精讲多练,强化“比喻”的练习环节,这是一条有效途径。在中学语文教材里,有关修辞手法的内容没有体系,零散无序,几种主要修辞手法的训练,星星点点地安排在课后思考练习中,没有专门介绍修辞手法的短文,更没有“比喻”“比拟”“夸张”等专题知识短文了。正是因为教材编写的这种现状,使学生不自觉地把掌握修辞手法的重心放到了对修辞手法的辨识上,自觉不自觉地怠慢了修辞手法的实际运用,无意间失落了中国文学中“风骚”之“比”的优…  相似文献   

12.
伟大的领袖和导师毛主席给陈毅同志谈诗的信中说:“诗要用形象思维,不能如散文那样直说,所以比兴两法是不能不用的。赋也可以用,如杜甫之《北征》,可谓‘敷陈其事而直言者也’,然其中亦有比、兴。‘比者以彼物比此物也’,‘兴者,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词也’。” 毛主席从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高度,肯定了形象思维这一艺术创作的规律,并指明比、兴是诗歌创作中形象思维的重要手法,这是从我国历代诗歌创作经验中总结出的科学结论。  相似文献   

13.
《诗经》中的比兴方法很多,其中以“风雨“比兴者多被误解,有的甚至使全篇的诗意发生异议。审查《诗经》中有关风雨的诗,凡是以“风雨”起兴者,引出的下文是相会或自外归来,如同后世说的“喜鹊叫,客人到”。换句话说,“风雨”在《诗经》中是吉祥的征兆,而不是以“风雨”比喻邪恶势力,没有不祥之意。  相似文献   

14.
<正>作为一种常见的修辞手法,比拟是古诗词鉴赏中一种重要的艺术手法。这种手法说起来很简单,但学生却常常在运用中发生误判:没有使用比拟的地方判断为使用了比拟,使用了比拟的地方却又看不出来或者与比喻手法相混淆。手法判断错误,对古诗词的正确鉴赏也就谈不上了。学生在鉴赏比拟手法时常见的错误情况。首先,没有使用比拟手法的地方,因为对诗句的理解不到位,弄错主体而误判为使用了比拟手法。示例(一)阅读下面一首唐诗,回答问题。  相似文献   

15.
“比兴”这种手法始见《诗经》,“比兴”依据朱熹的解释是:“比者,以彼物比此物也;兴者,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词也。”通俗地讲.“比”就是譬喻,是对人或物加以形象的比喻,使其特征更加鲜明突出。“兴”就是起兴,是借助其他事物作为诗歌发端,以引起所要歌咏的内容。有的“兴”兼有发端与比喻的双重作用,所以后来“比兴”二字常联用,专用以指诗有寄托之意。  相似文献   

16.
“比喻”在词典中解释为“用某些有类似点的事物来比拟想要说的某一事物,以便表达更加生动鲜明”。比喻手法,在文学创作中运用得特别广泛且历史悠久,为文章增色不少。《诗经》中所说的“诗六义”之一的“比”就是比喻的意思。多年来的教改经验使我深深感受到,恰当的比喻在生物教学中能起到神奇的作用。  相似文献   

17.
“比喻”在词典中的解释为”‘用某些有类似点的事物来比拟想要说的某一事物,以便表达更加生动鲜明”。比喻手法,在文学创作中运用得特别广泛且历史悠久,为文章增色不少。《诗经》中所说的“诗六义”之一的“比”就是指比喻的意思。多年来的教改经验使笔者深深感受到,恰当的比喻在生物教学中能起到神奇的作用。  相似文献   

18.
学识过人、志行高洁的人,必定受到排挤和打击,这差不多成为古代社会的一条规律。屈原生活在一个“黄钟毁弃、瓦釜雷鸣;馋人高张、贤士无名”的社会,当然也不例外。《涉江》是屈原被第二次移逐江南时的作品。这首述志诗,抓住艺术美中的最主要的审美对象——人格,表现诗人一生在与恶势力的矛盾斗争中的美德。一、运用比兴手法表现人格美比兴,是我国古典诗歌一条传统的美学原则。屈原的作品“依《诗》取兴,引类比喻”,继承了《诗歌》的“比兴”传统,进一步发展为比喻、象  相似文献   

19.
一文学艺术是形象的科学。艺术创造的思维特征,就是形象。《毛主席给陈毅同志谈诗的一封信》里指出:“诗要用形象思维”,“要作今诗,则要用形象思维方法,反映阶级斗争与生产斗争”,“宋人多数不懂诗是要用形象思维的,一反唐人规律,所以味同嚼腊”。在这封信里,毛主席三次提到“形象思维”,明确地教导我们:形象思维是艺术创造的思维形式,是一种思维规律,如果违背这种规律,那由此而创造的艺术作品,只能会产生“味同嚼腊”的后果。在我国古代,并无“形象思维”这一术语。形象思维究竟是指什么呢?在《毛主席给陈毅同志谈诗的一封信》里说:“诗要用形象思维,不能如散文那样直说,所以比、兴两  相似文献   

20.
唐代伟大诗人李白的《赠汪伦》共四句:“李白乘舟将欲行,忽闻岸上踏歌声。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后两句是什么修辞手法,众说纷纭: 一种说法是一般性的比喻:“这首诗用比喻的方法,表现了朋友之间的深厚情谊。”一种说法是拟物:“这两句诗此处不是比喻,而是比物的修辞手法。”一种说法是夸张:一种课本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