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法源寺(悯忠寺) 法源寺闻名久矣,可一直也没有特别在意。李敖写过一部历史小说,就叫《北京法源寺》,以法源寺为中心写清末政治,尤其是戊戌变法。他就是凭这部小说获得诺贝尔文学奖提名。但他是文章家,写小说不甚当行,借小说人物之口说理太多,交待普通历史知识也太多,缺乏情节。我读到第六章,终于没有读下去。  相似文献   

2.
唐太宗识弓     
唐太宗识弓李世民做皇帝不久,对肖说:"我从小就爱弓箭,曾得良弓十数,自觉再也没有比它们更好的了。近来我把它们拿给弓箭专家们看,他们认为这些弓箭并不怎么好。我询问其中缘故,他们说;造这些弓箭的木材木心不正,所以纹理都偏邪,虽然弓箭很强劲,但射出去的箭方...  相似文献   

3.
唐太宗与孙思邈王明皋,马士琦唐太宗李世民与医药大师、药王孙思邈有过那些来往,关系如何?可从以下史料看出。首先来说在后晋刘响等撰的《旧唐书·孙思邈列传》一文中,有唐太宗召见孙思邈授官的记载云:"及太宗即位,召诣京师,嗟其容色甚少。谓曰:'故知有道者诚可...  相似文献   

4.
唐太宗与翠微宫郭劼喧嚣的汽笛冲淡了历史的烟云,寂静的旷野掩埋了昔日的辉煌。沿西万公路至沣峪口,向前约四公里,到达蒿沟,蒿沟侧畔的小路,蜿蜒伸入秦岭深处。这里,古代称为终南山,汉唐时期作为首都长安的南部屏障,曾有过显赫的名声。盘山而上,远远望见高处几栋...  相似文献   

5.
《寻根》2020,(4)
正任人唯贤事关才路,从谏如流事关言路,自古以来,此二者都是执政者绕不开的历久弥新的话题,而且都事关国之兴亡。隋炀帝杨广在这两个方面都做得相当糟糕,他亲小人而远君子,喜佞辞而恶直言,堵塞了才路与言路,也就堵死了自己的生路。唐太宗李世民以此为鉴,反其道而行之,在这两个方面做得相当出色,有效地促成了贞观之治。  相似文献   

6.
郭绍林 《寻根》2010,(6):90-92
<正>"观世音"何以简称为"观音",近几十年来的解释异口同声,结论一致。上海辞书出版社1981年出版任继愈主编的《宗教词典》,第473页"观世音"条说:"因唐讳太宗李世民名,故去‘世'字,略称‘观音'。"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8年  相似文献   

7.
随时读书     
人在单位,如同人在江湖,往往身不由己.各种杂事琐事缠身,很难再像在学校里一样可以正襟危坐在桌前,认认真真地读上半天书.然而,时间紧张,别的可以压缩,惟一不能压缩的是读书时间,走上社会,对知识的需求常常紧迫而又实际,只有及时充电才能跟上步伐,更何况先贤有日:"三日不读书,则面目可憎".读书时间就像海绵里的水,只要愿挤,总还是有的.我根据自己的经验,总结出如下一些可以拿来读书的时间,愿与方家共勉.  相似文献   

8.
谈读书     
谈读书对于职工来说,现在有了双休日,业余时间多一些了。家务事要做,这是推卸不了的。至于利用双休日去旅游,我敢说人数不会多,因为工薪阶层要拿出旅游费还是不太容易的。利用双休日读点书的,究竟有多少人?没有统计过,不敢冒说。不过,也许数字不会太多吧。现在,...  相似文献   

9.
有感于读书     
  相似文献   

10.
11.
读书四题     
北雁 《大理文化》2012,(10):43-46
校书之趣 不知道从什么时候起,居然将读书与校书两件毫无相关的事联系到一块了。  相似文献   

12.
“五一”黄金假期,图书馆成为很多市民爱去的场所,特别是应届毕业生为准备论文查找资料,更要整天泡在图书馆里。然而,2003年的“五·一”节,“非典”肆虐。为遏制“非典”的蔓延与传播,早在4月下旬,国家图书馆就发出通知,暂时关闭个别通风条件不好、人群密集的阅览室,暂停图书外借,建议读者通过电话和网络接受服务。也许有人想:能不能把图书馆“搬回家”?网上读书再次浮出水面。网上读书,必须依托网上图书馆,即数字图书馆。所谓数字图书馆就是通过计算机技术,将以其他载体形式已经存在的或正在生成的文字、图片、声音及其他信息,转换为数码…  相似文献   

13.
明末清初的大思想家王夫之,写过一篇集中体现他读书论的文章——《论梁元帝读书》。  相似文献   

14.
读书三题     
读书人 家乡人称我为"读书人",我以为他们在叫法上有错误,就试图纠正说,现在哪个没读过书呢,凡读过书的就叫"读书人",不能吧?他们说,哈,读书人就爱咬文嚼字.他们一笑,反而把"读书人"这三个字盯紧了.母亲是个天才,她说,说你是个读书人,就是说你是读过书的,读过书的懂道理,所谓知书达理咧.这我就懂了.书里面有理,知书便是知了理,也实在是家乡人的天才见识."开卷有益"的古训大约是益在理上吧?  相似文献   

15.
我爱读书     
还在很小的时候,我就有种感觉,我应该去别处。我清楚地记得我曾注视着火车从远处隆隆驶过的情景:一个模模糊糊的庞然大物,玻璃窗上反射着太阳钻石般的光芒。我一边看着,一边心里暗暗渴慕:要是我坐在车上该多好?我还记得13岁那年,跟着父母一起去飞机场,我踮起脚,读着高高的布告牌上所有我向往的地方:圣胡安,辛辛那提,洛杉矶,伦敦。 但火车疾奔而去,飞机轰鸣地消逝在蓝天,里面却没有我,我只有在书中翱游世界。顺着《米德尔马奇》和《小公主》的书页,我去了维多利亚时代的英国,携同《安娜·卡列尼娜》一起到沙皇倒台前的…  相似文献   

16.
姑苏读书台     
马亮 《寻根》2006,(1):139-141
当我们流连于吴中大地上的山山水水之间时,常常会同历代文化名人的读书台胜迹不期而遇。干百年来,它们不但是苏州脍炙人口的人文景观,而且是历代文入学士吟诗赋词、命笔泼墨的雅集之地。纸香墨润,常常荟萃一代人文;诗兴文采,往往流芳九州河山。应该说,这就是读书台胜迹的人文底蕴所在。  相似文献   

17.
丁涛 《华夏文化》2015,(1):61-62
郑板桥(1693—1765),江苏兴化人,清代杰出的文学家、艺术家,进士及第,成就显著。《清史列传》评价其"善诗,工书画,人以‘郑虔三绝’称之"。他成就的取得,善读书是一个重要因素。他在《家书》中就读书问题所做的一些论述,入情入理,本文择其要者概述如下。一、读书要"明理作个好人"自隋朝科举取士以来,"读书—应试—做  相似文献   

18.
四十,对我来说,那也是一眨眼的事了,古辈老人有言:"四十不惑",三十老几的我"惑"还是"不惑",人生千千万万事,我不敢将话说得满,除了对"读书"的选择外。"我出生是来读书的",这话合不合理,经不经得起分析,那是别人的事,话则被我说出了,就以行动认着吧。  相似文献   

19.
漫步在莫斯科的大街上,每每能强烈感到俄罗斯民族深沉的文化氛围。在莫斯科的大街上常常看见俄罗斯历史文化名人的雕像,会引起人们的思考,启迪人们的智慧。在莫斯科宽敞的高尔基大街上,至今仍矗立着普希金、马雅可夫斯基、高尔基的全身铜像以及爱伦堡、奥斯特洛夫斯基等文化名人的纪念碑。在这个800余万人的城市有着藏书总量为4亿多册的4000家公共图书馆,还有50多座公园、60多家专业剧院、20个音乐厅、100多家博物馆,为人们提供着宝贵的精神文化食粮,莫斯科还具有完善的教育体系,共有大专院校160余所,其中最为著名是1755年由罗蒙诺索夫创建…  相似文献   

20.
书籍对于人类的作用是多方面的,人类对书籍的感受也是丰富多彩、纷纭错杂的.这在古人大量咏读书的诗句中多有体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