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新的课程改革,建立了新的评价体系。中小学教师评价工作是中小学教育评价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校长对教师评价的科学与否直接影响教师的工作态度和教学效果。在新的课程改革形势下,作为校长在评价教师时应注意以下几个问题:一、教师不给学生排队,领导不给教师排队是校长评价教师最基本的原则1.评价要以教师专业化水平发展为主导,但是教师专业化的发展要以学校为保障。学校不是评价工具,是教学组织者,没有物质保证和教师继续教育是没有专业化发展基础的。2.尊重教师个体差异,学校要做好人力资源的优化和盘活工作,使教师寻求各自适合的位置。…  相似文献   

2.
“校长推门听课”作为学校教学管理的一种手段,有利于学校校长深入一线课堂,推动教师专业化成长,推进校长教学领导力的提升.“校长推门听课”是推动每一位教师构筑理想课堂的手段,是促进教师专业化提高的最直接最有效的途径,更是推进学校“以师为本”实现内涵发展的重要举措.但“校长推门听课”也时常面临尴尬,管理者只有化弊为利,才能使“校长推门听课”真正成为一种学校管理文化,为课程改革服务,为素质教育服务.  相似文献   

3.
教师是学校发展的根本。教师内涵发展是学生发展、学校发展的首要前提。如果没有教师的发展与提高,就无法真正实现"让每一个人得到适切得发展"的办学宗旨。诚如北京十一学校李希贵校长所说:学校的力量,首先来自教师。教师只有在学校的办学目标实现过程中处于第一位,才能协助校长落实其教育理想。一、援引专家,加强管理,促进教师专业化发展1、讲座引思,提升教学理念  相似文献   

4.
如今,新一轮课程改革正在如火如荼地开展,作为学校工作的管理者——校长,如何使教师接受挑战,尽快适应课程改革的要求,已是一项紧迫的任务。校长只有正确地认识到自己在课程改革中应承担的角色,并勇敢承担起新时期赋予的历史使命,才能更好地发挥自己的职能,进而促进新一轮课程改革的成功实施。一、参与课程改革是校长工作的主流1.教育科学化、现代化,要求校长必须加入到课程改革的行列中。教育事业是一项关系国家和民族兴旺与个人命运的大事,要提高全民素质,课程作为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应倍受关注。校长作为学校的核心人物,积极参与课程改…  相似文献   

5.
新课程的实施使学校教育发生了全面而深刻的变化,赋予了校长新的角色与使命。校长只有不断创新角色,发挥自身使命.才能带领全校教职工开拓进取,不断把课程改革推向深入,促进学校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6.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是实施素质教育的核心,广大教师在课程改革中进发出极大的热情,更新教育观念,进行了许多有创作性的工作。作为学校校长,是课程改革的前线"指挥长",是学校推进课程改革的第一责任人。因此,新的课程改革对校长也提出了新的要求。 一、校长必须明确自己是课程改革的组织者、推进者 作为校长,要根据本校的实际情况,在广泛听取各方面意见的基础上,确立课改的目标、方案和评价体系,为教师实施新课程创造一个良好的工作平台。  相似文献   

7.
新时期校长的使命与责任是建设成功的学校,使每一位学生和教师获得最大的发展,进而促进社会的进步。因此,校长要进一步明确现代校长的职责,推进中小学校长职业化发展,适应教育变革需要,加强校长的专业化发展,建设优质学校,全面提高教学质量。  相似文献   

8.
倪中华 《现代教学》2010,(10):37-37
校长课程领导力是影响学校课程改革与实践的关键性因素。要想使学校课程有高质量、高效能的表现,必须要有较高的校长课程领导力。校长课程领导力是校长与教师为实现共同的课程愿景而进发的一种思想与行为的能力。只有提升校长的课程领导力,才能使“减负”增效落到实处,更好促进师生健康、和谐地发展。提升校长的课程领导力,主要有以下三个途径。  相似文献   

9.
"一个好校长就是一所好学校",校长的专业水平对学校的发展至关重要。学校的发展离不开校长的专业化成长,校长在学校的发展中要成为团队的引领者、决策者、管理者和服务者,应是学校领导集体的带头人和智者。校长好比是学校发展的"灵魂"。学校作为人才培养的基地,只有努力优化育人环境,提升学校文化品位,才能不断提高育人能力,大力优化教师队伍,全面实施素质教育,以人为本,促进每一位教师的专业化成长,将学生培养成有知识、有文化、有创新能力的人才,有效促进学校的内涵发展。  相似文献   

10.
<正>面对课程改革,每一位教师都在进行认真的思索,教师作为课程改革的主力军,是推动改革的关键。对每一位教师而言,新的课程是机遇与挑战并存。新课程使老师们更能充分发挥他们的潜力,创造性地进行教学安排,同时也使每一位老师面临严峻的挑战。在课程改革的推动下,每位教师均面临转变角色、改变观念、提高教育教学技能及建立新的评价体系等。现在,我根据自己近  相似文献   

11.
学校要发展,教师是关键,没有教师的专业化成长,学生的全面发展就无从谈起。近年来,我们以教师发展性评价为切入点,建立了以教师自评为主,校长、教师、学生、家长共同参与的多元化的评价体系。通过近六年的实践和探  相似文献   

12.
教师专业化视野下的教师教育改革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教师专业化既是教育发展的客观要求,也是教师个体发展的内在需要。当前要真正促进教师专业化发展,就必须进行教师教育改革:一是要建构专业化理念,提升教师专业化发展的意识和能力;二是要以专业化为导向,优化教师教育课程结构;三是要明确专业化标准,提升教师的学历层次;四是要进行整体设计,实现职前职后教育一体化;五是要建立教师专业发展学校,加强理论和实践的结合。  相似文献   

13.
王亚军 《湖南教育》2009,(11):42-43
校长作为学校教育教学工作的管理者,理应成为课程教学的引领者。要引领,须先深入课堂。只有沉下心来走进学校教学丁作的主阵地——课堂,我们才能真正走进学生的心灵,真切感受教师的需要,看到学校课堂教学的本真面目,从而准确把握课程改革的脉搏,不断提升自身的课程领导力。那么,校长以何种方式深入课堂,才能真正发挥引领者的作用呢?  相似文献   

14.
校长作为学校教育教学工作的管理者,理应成为课程教学的引领者.要引领,须先深入课堂.只有沉下心来走进学校教学工作的主阵地--课堂,我们才能真正走进学生的心灵,真切感受教师的需要,看到学校课堂教学的本真面目,从而准确把握课程改革的脉搏,不断提升自身的课程领导力.那么,校长以何种方式深人课堂,才能真正发挥引领者的作用呢?  相似文献   

15.
在新课程的实施过程中,如何让教师树立新的教育理念,以教学方式的转变带动学习方式的转变,让课堂焕发生命的活力,将是实验区里每一位校长面临的重大课题。对此,我作为实验区里一名普通的初中校长,现根据自己一年来的实践体会,就“校长如何领导好课改”这一问题谈一些看法。一、校长要有全新的课程理念校长对课改的领导首先是教育思想的领导。校长只有首先认识课改,理解课改,树立新的课程理念,才能使自己站在一定的高度号召教师们参与课改,并能有效地指导教师实施课改。为此,校长首先要积极参加通识培训,通过亲耳聆听课改指导专家的专题讲座,…  相似文献   

16.
持久的、高质量的教师培训,是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关键力量,是课程改革的生命力所在,是一所学校发展的基础。校本培训只有不断创新,才能适应课程改革的要求,才能真正让每一位教师在校本培训中获得专业发展。  相似文献   

17.
容礼 《中国教师》2010,(12):51-51
<正>在学校管理中,教师管理是关键。教师是沟通领导和学生的"纽带",领导的决策要靠教师去执行,只有充分调动教师的主导作用,才能推动学校各项工作取得良好的效果。在管理过程中,校长要以情治校,发挥校长的人格魅力,形成具有凝聚力的教师队伍,促进学校和谐发展。  相似文献   

18.
国务院颁发的《国务院关于基础教育改革和发展的决定》和国家教育部颁布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强调要建立促进师生发展的评价体系。其中《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中明确指出:建立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评价体系。评价不仅要关注学生的学业成绩,而且要发现和发展学生多方面的潜能,了解学生发展中的需求。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建立自信。发挥评价的教育功能,促进学生在原有水平上的发展。并且明确提出建立促进教师不断提高的评价体系。强调教师对自己教学行为的分析与反思,建立以教师自评为土,校长、教师、学生、家长共同参与的评价制度,使教师从多种渠道获得信息,不断提高自身的教学水平。因此在教育教学中,建立发展性评价体系、实施发展性评价,是每一个教育工作者都应该努力探索的课题。  相似文献   

19.
新的课程改革,建立了新的评价体系。中小学教师评价工作是中小学教育评价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校长对教师评价的科学与否直接影响教师的工作态度和教学效果。在新的课程改革形势下,作为校长在评价教师时应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相似文献   

20.
新课程改革进入学校,也应象马列主义引进中国一样,各学校要与本校的具体实际相结合,走自己的改革之路。因此,校长应是学校课程改革的设计师,在课程改革中应具备以下角色:一、校长应是课程改革理念的导入者校长作为一所学校的灵魂,在领导和统率教育教学改革中,应该拥有什么样的教育思想和办学理念,这对课程改革至关重要。要使广大教职工接受新的课程理念,校长首先应是新理念的融会贯通者,校长只有吃透课改精髓,才能找到与本校实际结合的交汇点,树立符合本校客观实际的新课程理念,并引导广大教职工取得共识,从而推动课程改革进程。由此才能达…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