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鲁迅先生在著名的小说《药》里 ,深刻地批判过用人血馒头治疗痨病的迷信观念。其实 ,比《药》早一年 ,在 1918年 4月 ,鲁迅先生在《狂人日记》里 ,就让“狂人”说过这样的一句话 ,作为“吃人”的一个证据 :“去年城里杀了犯人 ,还有生痨病的人 ,用馒头蘸血舐。”《狂人日记》中这样一句话 ,一年后 ,到了《药》里就形成了一个故事———由人血馒头链接起的刽子手、革命者、愚昧者和痨病者共同表演的悲剧故事。鲁迅先生怀着沉重的悲凉 ,最大限度地挖掘出了“人血馒头”的深层的社会意义。“人血馒头”这种迷信在民间流传久远 ,但不知起于何时…  相似文献   

2.
学习鲁迅先生的小说《药》(高中语文第四册第五课 )时 ,对课本注释 :“旧时民间迷信 ,认为人血可以医治肺结核病。处决犯人时 ,便有人向刽子手买蘸过人血的馒头治病”。有学生质疑 :用人血治病何需多“用馒头”一举呢 ?笔者也以为课本此注语焉不详。但要讲清楚这一问题 ,得搞清楚“馒头”的来龙去脉。说起这小小的馒头 ,它竟与三国时一位被高度神化了的著名政治家诸葛亮有关。据宋朝高承所撰 ,以考证事物起源见长的书———《事物纪原》卷九记载 :“诸葛亮南征 ,将渡泸水 ,土俗杀人首祭神。亮令以羊豕代 ,承面画人头祭之 ,馒头名始此。”对…  相似文献   

3.
鲁迅先生的小说《药》中,在描写华小栓和刽子手拿“人血馒头”的动作时,用了两个“撮”字。一处是:“浑身黑色的人,站在老栓面前,眼光正像两把刀,刺得老栓缩小了一半。那人一只大手,向他摊着;一只手却撮着一个鲜红的馒头,那红的还是一点一点的往下滴。”另  相似文献   

4.
本文试图说明隐喻是鲁迅小说《药》的主要叙事手段,并通过分析“康、人血馒头、坟”几个隐喻,重新分析《药》的思想内容。  相似文献   

5.
鲁迅先生在作品中常常写到食物,使作品富有生活气息,增强了艺术表现力,显示出底蕴丰富的韵味。 短篇小说《药》是鲁迅作品描写食物最突出的篇章。所谓“药”,竟是蘸满了人血的馒头。人血馒头把小说中的各色人等聚拢到一处:革命者夏瑜遇难,刽子手康大叔卖人血馒头捞钱,麻木不仁的群众看杀头,愚昧勤苦的华老栓买人血馒头,冷漠无聊的茶客竟把夏瑜坚贞不屈的斗争作为茶余饭后的谈资,浑浑噩噩的华小栓吃人血馒头没治好病而丧命。鲁迅以人血馒头为聚焦点,生动而深刻地表现了旧民主主义革命的悲剧和旧民主主义革命者脱离群众的错误,反映了当时中国农民的愚昧落后。可以说,人血馒头寄寓着作者深邃的思想和精湛的艺术匠心。  相似文献   

6.
关于《药》的主人公,普通看法是华老栓,因华老栓出场次数较多,而且是正面的出现,或者认为华老栓与夏瑜都是,因“药”指人血馒头,而“血”又指的是夏瑜之血,故馒头把华老栓与夏瑜联结起来,因而他们都是。  相似文献   

7.
在《药》中,鲁迅创设的人血馒头既是推动情节发展的齿轮,又是隐喻“革命”的意象,承载了双重功能。通过这种双重性,他顺利地把个体层面治痨病的药——人血馒头转换为象征层面治疗国家民众顽疾的“药”——为革命所作的牺牲。输血的失败意味着华、夏两个血脉相连的群体整合的失败,从而自然形象深刻地揭示了辛亥革命没有催生民众的国家意识——臣民还不是国民。  相似文献   

8.
一、揭示了病态社会中病态人群的病苦1.《药》写了群众的愚昧、迷信和对革命者的不理解———吃人。《药》里描写群众的愚昧是怵目惊心的,华老栓夫妇竟然相信人血馒头可以治儿子的痨病,竟然将人血视为良药,将革命者夏瑜的血吃掉而“全忘了什么味”,全然不知革命者为谁而死;“看客”和“茶客”们把革命者的英勇就义只当作好奇的谈资;人们对“药”———人血馒头治病的神奇作用虔诚地相信,把夏瑜狱中的斗争批评为“疯了”;夏四奶奶对儿子所从事的事业感到“羞愧”及对乌鸦的祈祷……无不散发出群众的迷信愚昧。群众在吃人。明知是人,为什么还…  相似文献   

9.
近几个月来,一部叫做《一个馒头引发的血案》的视频短片(以下简称“馒头”),在互联网迅速传播,并且赢得了一些观众的极大欢迎和称赞。它的制作者是一个名叫胡戈的青年,他在“馒头”中将一些众所周知的影片的片断进行剪辑,其中包括最新巨片《无极》。“馒头”表现了极大的创造力  相似文献   

10.
《水浒》中,“武大郎卖炊饼”,“孙二娘卖馒头”,武氏的炊饼即今天的馒头,孙氏的馒头即今天的包子。炊饼原来称蒸饼。据《晋书·何曾传》记载:“厨膳滋味,过于王者,每燕几不食太官所设,帝辄命取其食。蒸饼上不坼作十字不食。”这里的蒸饼,即今天的馒头,  相似文献   

11.
《药》是篇传统课文,要上出新意,难度不小。然而一次上《药》时,学生关于“馒头”的提问却让这堂课出了彩,同时还引发了关于语文课堂创新提问的思考。  相似文献   

12.
刘义昆 《教育》2008,(12):16-17
“我们向馒头起誓:忠于馒头,爱惜粮食……”17日中午,300名河南大学学子手举馒头,在该校大礼堂广场对着馒头庄严宣誓。(11月18日《东方今报》)  相似文献   

13.
关于《药》的主人公,普通看法是华老栓,因华老栓出场次数较多,而且是正面的出现,或者认为华老栓与夏瑜都是,因"药"指人血馒头,而"血"又指的是夏瑜之血,故馒头把华老栓与  相似文献   

14.
馒头怪     
(一)暑假到了,主人出门去看朋友,猫咪不爱去。它终于能一个人在家了:一个人看书,一个人说话,一个人吃小梅饼,一个人打扫屋子,一个人出门,再一个人静悄悄地回家。猫咪在床底下发现了一只用红色油性笔写着“神秘的盒子”的纸盒子。在纸盒子里有一本叫做《家庭小神仙制作手册》的小书。猫咪翻开第一页,上面写着“如何制作馒头怪”。馒头怪:只有那些被撕过一块皮、但又没被咬过的馒头才能变成馒头怪。自备小常识:如果这个馒头不小心泡了水,它的功力还会更强。不过别担心,馒头怪是一种非常善良的小神仙。材料:馒头。请注意:原料、大小、个数,按您…  相似文献   

15.
古代的馒头     
我国古代所说的“馒头”是怎样一种食品呢?不少人认为与现今的馒头是同一种食品,这是错误的。其实我国古代所说的“馒头”是有馅的,是属于现今包子一类食品。 我国制作“馒头”的历史十分悠久。相传为三国时期蜀国的丞相诸葛亮所创,北宋高承《事物纪源》卷九引稗官小说云:“诸葛武侯之征孟获,人曰蛮地多邪术,须祷于神,假阴兵一以助之。然蛮俗必杀人以其首祭之,神则向之,为出兵也,武侯不从,因杂用羊豕之肉,而包之以面,象人头以祠,神亦向焉,而为出兵,后人由此为  相似文献   

16.
以面粉为原料,经蒸制而成的馒头之所以叫“馒头”,是有来历的。宋高承《事物纪原》载曰:“诸葛亮南征,将渡沪水。土俗杀人祭神,亮令以羊、豕代,取面画人头祭之,馒头名始于此。”又,《古今事物考》卷7《饮食》也记载:“诸葛武侯之征孟获,人曰:‘蛮地多邪术,须祷于神,假阴兵以助之。然蛮俗必杀人,以其首祭之,神则飨之,为出兵也。’武侯不从。因  相似文献   

17.
《药》是鲁迅先生一九一九年四月所作的短篇小说,收在短篇小说集《呐喊》里.小说反映的时代是清末辛亥革命的前夕,这可以从第一节那刽子手的号衣和第三节闲谈时的谈话中得到反复印证.它写的人物是小城镇上的人物,故事也是小城镇上的故事.《药》的题目很有意思.从文章表面意思来看,这“药”指的是作为医治小栓痨病的所谓药——人血馒头;就文章所表现的内涵即文章的功利来看,这“药”则是治民愚昧麻木的精神之药,也是醒革命者的思想之药.  相似文献   

18.
《西游记》每谈到唐僧师徒化斋或受到热情招待,必定列述馒头、包子、花卷之类。唐僧师徒吃到的“馒头”就是我们今天常吃的馒头吗?二者是什么关系?  相似文献   

19.
鲁迅小说《药》一文教学内容比较多,有些难点学生不好理解。我在教学中,讲授的内容,用“一二三四”四个数字为引导,即:了解一个背景,理清二条线索,把握三个人物,抓住四个特点。指导学生思考讨论,教师加以综合讲授。一、了解一个背景小说《药》以1907年资产阶级革命家秋瑾被害事件为背景,反映了辛亥革命前后中国的社会现实。鲁迅先生十分关心中国的革命问题,认为革命的“第一要著是在改变他们的精神”。人血馒头不是药,它不能医治病苦。夏瑜式的奋斗和牺牲,也不是病,拿出长期积攒的钱,“抖抖地装入衣袋,又在外面按了两下”。到了刑场买药时,他却先“吃了一惊”,不敢走近,站在屋檐下“发冷”。当刽子手撮着人血馒头来的时候,却又“不敢”去接,表现了他的勤劳与善良。当他听到众茶客谈论嘲笑夏瑜时,他不说一句话,他关心的只是他的儿子,对革命者的死无动于  相似文献   

20.
<正>《药》的主人公究竟是谁?不少研究者认为,夏瑜和华老栓都是这篇小说的主人公或中心人物,有的研究者甚至认为华老栓更为重要。他们的理由是:这篇小说题名为《药》,而作品故事中作为这“药”的人血馒头正好连接着这两个人物,因此,作为主人公,这两个人物便被看作缺一不可了;而且小说对于华老栓的描写用的笔墨最多,又是正面描写,华老栓似乎还是中心人物的中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