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 毫秒
1.
人,是有理想的生命存在;教育,是体现人之理想特质的实践活动。因而.教育也是有理想的,教育理想包括“教育的理想”和“理想的教育”两方面。“教育的理想”在于成就人的自由人格、高尚人格和幸福人格,而它们须通过“理想的教育”——即凸现主体的教育、涵养德行的教育和回归生活的教育来实现。  相似文献   

2.
“通识教育”是一种旨在回归教育本原,以培养健全人格、和谐身心和全面发展的“人”为目标的教育思想体系。通识教育着眼于人的“基本素质”和“基本能力”培养,充分体现了本科教育的价值取向。我国本科教育应当“以人为本”,弘扬通识教育理想,建立基于通识教育的育人模式,培育有教养、有思想、有思维、有能力的“社会的人”、“自我的人”和“国家公民”。  相似文献   

3.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将促进教育公平和提高质量作为今后10年工作的重点,让人人“有学上”;同时要求提高教育质量,让人人“上好学”,力争到2020年基本实现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在上海这样一个前沿发达城市,让人人“有学上”显然已不成问题,但如何实现让人人“上好学”的目标,我们首先要正确理解“教育质量”。  相似文献   

4.
当前,“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与教育”已成为诸多教育理论杂志的讨论专栏。然而,就现有的讨论中可以看出,有两种倾向是明显地存在着的。其一是,有一部分人认为教育要“市场化”、学校要“企业化”、教育劳动要“商品化”,其二是,有一部分人,也是多数人认为,教育应“主动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不妨称之为“主动适应”说),其理由是:教育有自身的客观规律,教育的实践必须遵循教育的客观规律,而不是遵循市场经济的价值规律。但同时又强调,对不同部分的教育应该具体分析,  相似文献   

5.
教育文摘     
“教育是一门科学”的提法不科学 近年来,经常看到一些报刊上出现 “教育是一门科学” 的提法,这主要是对教育的概念理解不清,把“教育”和“教育学” 混同了起来。 教育作为一种社会现象,有其客观规律,或者说教育是一个社会历史范畴,它的某些教育原则、教学方法是有共同规律的。这是对教育常识性的理解。教育本身泛指一切增进人的知识、技能,改变人的思想、意识,是人类社会生活的一  相似文献   

6.
自古以来,“化民成俗,其必由学”,教育占有极为基础的地位。教育,通过“教”来化人、育人。教育,面对的是人,是有感情、有思维、有精神境界、有个性的人,不是材料,不是动物,不是机器人;而且教育所应达到的应是化育出好人、能人,而不是坏人、庸人。随着社会的发展,家庭教育、社会教育、学校教  相似文献   

7.
邓小平教育思想的人才观,是邓小平教育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邓小平教育思想人才观的理论渊源主要有:马克思、恩格斯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的理论,毛泽东在“人的培养”问题上的目标和途径。邓小平教育思想人才观的基本内容主要有:“三个面向”、培养“四有”新人、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邓小平教育思想的人才观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人学理论与人才观,对当代中国教育在“培养人”的重大问题上提出了要求和行动指南。  相似文献   

8.
小原国芳(1887—1977)是日本知名的教育家,著名的玉川学园创世人。他的教育思想,特别是教育实践,不仅在日本享有盛名,而且在世界上许多国家有较大影响。他的教育思想的核心部分是“全人教育”。所谓“全人教育”就是“完善的人”的教育,“全人格”的教育,他认为在现实教育中,单纯强调智育、德育、宗教教育,或单纯强调体育、美育、劳动教育都是片面的,这不是“全人教育”,而是肢解人的教育。他主张人必须接受多方面和谐发展教育。当前,  相似文献   

9.
论教育舒适     
“使生活舒适”是伦理学自当有的价值祈向,对教育而言,“使生活舒适”的伦理学祈向至少表达了两种诉求,即“教育如何使生活舒适”和“如何使教育舒适”。“教育使生活舒适”的要务是引领人回归生活世界,寻找失落的主体性;“使教育舒适”即要克服教育中的“人”的空场,“缘人情”建构新教育,这种教育应是历险的、创造的、闲适的、自然的。  相似文献   

10.
基于语文教育的生命发展意义,语文教学应从“语言”和“人文”相统一的特点出发,站在“人本”的立场上,最终完成“人格”的完美塑造,实现语文教育中“文”与“人”的真正高度统一,“教”与“育”的真正有机结合。语文教育有其自身的特征和要求,应抓住文本及其语言的主要载体,不断优化教育情境与过程,实现学生“人”的一步步跨越。立足“人本”发展:文本—人本学科教育有两条规律不可违背:一是关于学科的学习规律;二是学生的发展规律。但是,学科的学习规律必须服从于学生的发展规律。当代教育强调并推崇“人本”教育理念,其理由即在于此。从…  相似文献   

11.
“成人”与“成才”在教育的领域里,最值得提起的也许是孔夫子“有教无类”的思想,一个人虽然有先天秉赋的不同,或生活环境各异,但孔子觉得每个人都可以经过教育使他们既“成人”又“成才”,也就是说每个人都可以成为有道德有能力的人。非常可惜的是,目前在过度激烈的升学竞争中,“成人”的教育,被忽略了,而“成才”的教育,也因  相似文献   

12.
教育需要对话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2006年,“新教育”发生了一系列重要的变化,其中之一,就是组建了每周二晚的“新教育沙龙”。“新教育沙龙”的参与成员以我的博士生和“新教育”团队核心成员为主,讨论内容丰富多彩,但大体上围绕新教育进行。每次讨论都有主讲人和主评人,这种讨论已经成为“新教育人”一种日常生活。  相似文献   

13.
古典人文教育注重个人在教育中的主体作用,然而,“群体”道德湮灭人在现实生活中的主体性。近现代教育科学主义遏制人在教育中的个性,人本主义片面张扬个人主体性,忽视教育的社会价值。鉴于此,当前的主体性教育应关怀个人和“类”的价值和意义,培养既具有“个人”活力又富有“类”关怀精神的主体。  相似文献   

14.
提倡“健康的教育”便是提倡“正常的教育”。当下的教育是有“教”而无“育”的教育,是见物不见人的“数字化”的教育,是只要分数不要社会公义的缺“德”的教育,是追求产业化的教育。  相似文献   

15.
17世纪捷克教育家夸美纽斯在他的《大教学论》一书中首次提出普及义务教育的主张和为全民服务的教育制度。他的泛智教育思想和一系列教育原则以及一切教育工作都遵循自然的主张,都是以“教育适应自然”原则为核心的。他认为,教育适应自然原则就是研究自然规律并按照自然规律办教育,这也是夸氏民主主义和人文主义思想的基础。他认为,人应追求的目的或应要求于人的东西,是“形成人的整个本质的东西”‘“人生来就有求知的欲望,有从事劳动的能力和愿望”,人有感知万事万物的才能,只要服从自然,人就能获得关于一切事物的知识。他论述了“凡是人…  相似文献   

16.
香港《明报》1999年 10月 2日发表诺贝尔化学奖得主李远哲题为《中国文化与教育》的演讲内容 ,现选摘部分以飨读者。“成人”与“成才”  在教育的领域里 ,最值得提起的也许是孔夫子“有教无类”的思想。一个人虽然有先天秉赋的不同 ,或生活环境各异 ,但孔子觉得每个人都可以经过教育使他们既“成人”又“成才” ,也就是说每个人都可以成为有道德有能力的人。非常可惜的是 ,目前在过度激烈的升学竞争中 ,“成人”的教育被忽略了 ,而“成才”的教育 ,也因为过度重视以“笔试”的结果来衡量学生的成就的结果而受到很大的伤害。在一个民主的…  相似文献   

17.
人是教育的中心,但教育的目的绝不仅仅是使人有知识,虽然我们也知道“空无一物的袋子是竖不起来的”。德国教育思想家斯普朗格告诉我们,如果教育仅仅是向学生灌输现成的知识,那么培养出的人“有悟性,却没有灵魂;有知识,却没有精神;有活动,却没有道德欲望”。这样的人是没有生命活力的人。所以,他强调“教育绝非单纯的文化传递,教育之所以为教育,正因为它是人格心灵的唤醒”。所谓“人格心灵的唤醒”,实质上就是生命感和价值感的唤醒,使人成为活生生的有思维能力和创造能力的个体。简单地讲,教育就是解放,就是以学生为本。那么,教育究竟要解…  相似文献   

18.
有人的时候就有了教育.最初,假如说人真的是由动物进化而来,最原始的原始人动物性保留的最多,那个时候的人的教育——大原始人教小原始人打猎、取火、缝制皮衣,与动物的“教育”——大老虎教小老虎觅食、寻水源、筑巢穴,本质无异,都是存活的本能——是自然的杰作,生物的本能,由基因、遗传所定.如果说那时的教育有功能的话,那就是“存活”功能了.之后,历尽n多年,今天老虎的“教育”如初,而人的教育却已不再是当初的样子.  相似文献   

19.
教育艺术工作者的素质修养刘艳军在青少年教育过程中,思想教育艺术工作者担负着塑造美的心灵的重要使命。要使青年成为“心灵美”的人,思想教育艺术工作者首先要做到“心灵美”;要培养青少年成为“有理想、有道理、守纪律”的人,作为教育者自身首先要有远大的理想和高...  相似文献   

20.
作者简介:刘良华,1968年出生,湖北洪湖人。华东师范大学教育原理专业博士毕业,华南师范大学教科院副教授。主要研究领域有“教育哲学”,“课程与教育改革”,“教育研究方法”。国家课程改革“教学专业支持”项目组核心成员,教育部“中小学教师新课程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