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第一课时:想象画意促表达一师生交流师:请问你们老师姓什么?生:我们老师姓"杨"。师:我在来的路上琢磨,五(4)班的语文老师是什么模样呢?我写了一个片段,大家看像不像你们的老师。出示:__老师有一头漂亮的头发,乌黑油亮,又浓又密。她站在阳光下,轻轻地一摇头,头发就会闪出五颜六色的光环。生:(高兴地)很像我们的杨老师。师:是对杨老师哪方面的描写呢?生:头发。师:把"杨"字带进去自由读。(生读)师:一段文字中往往有一个关键的"句子",一个句子中往往有关键的"词语"。这段文字中关键的句子是哪  相似文献   

2.
教例 :人教版第八册《落花生》(教法一)师 :学了课文 ,谁说说做人应该做怎样的人?生 :做人要做像落花生那样的人。生 :像落花生。它虽然不好看 ,但是很有用。生 :我觉得做人要做像桃子、石榴、苹果那样的人。师 :(点头)这位同学敢于发表自己的见解 ,还有吗?生 :做人要像桃子、石榴、苹果那样 ,不但好看(外表) ,而且实用。生 :(议论)是啊!生 :相比之下 ,还是做像桃子、石榴、苹果一样的人好一点。师 :是吗?生 :……不……是。师 :不是吗?生不语。师 :(小结)同学们 ,做人要做像落花生一样的人 ,虽然不起眼 ,但是有很大的实用价…  相似文献   

3.
教学实录: 师:(伸出一只手)这是一只手,它有5根手指。如果以相邻的2根手指为一组,看看有这样的几组?生:4组。生:5组。师:谁愿意来掰掰看?(请2个学生演示)师:今天来上课的有40个同学,那共有多少根手指?生:400根。师:如果也以相邻的2根手指为一组。共有多少组?生:不知道。生:很多。师:要不要把400根手指并排放在一起像这样2根2根地掰?生:不要,那样太麻烦了。  相似文献   

4.
周芳 《现代语文》2014,(7):31-33
这是省坛滕世群老师教学《诲人不倦》中的一个片断:师:"如切如磋"这个意思要苦读,像什么?像加工牛角玉石一样反复切磋,"之谓"这个结构译得很好,应该翻译成什么?"大概"是相对于哪个词,是"其",不是代词,而是表示猜测的语气词,相当于"大概"。"斯"是这,"之谓"呢,就要译成"说""就是说""说的就是",这个含有固定的翻译的格式。我们换一个内容译一下,"滕老师之谓也"怎么讲?生齐声:就是说的滕老师或说的就是滕老师。师:语文课代表之谓也。  相似文献   

5.
【教例】《走月亮》师:请同学们选择自己喜爱的读书方式,反复地读第2~7自然段,挑出你认为最美的句子,想想美在哪里。(生自由读、思考、讨论)师:好,现在我们一起来交流。生:第2自然段:"月盘是那样明亮,月光是那样柔和,是在洱海里淘洗过吗?月亮照亮了高高的点苍山,照亮了村头的大青树,也照亮了,照亮了村间的大道和小路……"这一段话写出了秋天月夜的美丽。  相似文献   

6.
一、选中教学切入点,化繁为简师:从题目看,课文写的内容是……生齐:木叶。师:文章选自《唐诗综论》,"说"的是木叶,而且"说"得专业,预习课文时是不是觉得不好理解?(生点头)师:那就让我们化繁为简,一步步走进文本。哪位同学先说说文中"木叶"的字面意思?生:树叶。  相似文献   

7.
【案例】引出有"撇"的字师:找一找,这首古诗里哪些字有笔画"撇"。生A:"农、禾当、午"的字里有笔画"撇"。生B:我找到了"滴、锄、悯、首"。生C:我找到了"汗"。师:小朋友们,他说的对吗?生D:"汗"字里的是笔画"提"。写一写带有"撇"的字师:瞧,有个带"撇"的小朋友和我们打招呼。看黑板上出示的大字格"禾"。我们写的时候要注意什么?生A:我发现这个"禾"字的关键笔画在横中线、竖中线。生B:那个"撇"有点短。  相似文献   

8.
陈云全 《教师》2012,(26):86-86
片段一:寻找身边的角师:小朋友,你们每天上学都要在胸前戴上什么?生:红领巾。师:我们都知道红领巾是红旗的一角,(师拿出一条红领巾)你知道红领巾是什么形状的?生:三角形。师:三角形上都有三个角,今天我们就一起来认识角这个新的图形朋友。(板书"认识角")师:大家说说看,你在哪里还见到过角?  相似文献   

9.
【问题思索】曾看过这样一个教学片断,教师在教学《第一次抱母亲》时,是这样引导学生体会读的:师":竟然"是什么意思?生1:想不到。师:想不到什么?生2:想不到母亲这么轻。师:怎么轻?生3:最重的时候只有89斤。师":我"为什么会想不到?(生读这段中的部分内容)  相似文献   

10.
杜娟 《江西教育》2014,(7):55-57
听了知名教师支玉恒《再见了,亲人》这节课,引发了听课教师的深思:阅读教学就应该像支老师一样,巧妙设计教学中"动"与"静"相宜的环节,让学生真正体悟文本所要表达的深情。片段一逆转角色激将,调动学习热情师:他们根本不是亲人,你们都弄错了,作者也弄错了。(生不服气,举手)师:还举手?是不是想和我辩论?生:是!  相似文献   

11.
一出示"海宝"动画片,感受欢乐 1.热身运动,认识"观察"。师:同学们,今天这堂作文课,首先考考大家会不会读这个字。(板书:观)谁会念?(一生读后,师表扬他读得响亮。数人读后,师在"观"后板书"察",请生完整地读词语)师:作文最重要的就是会观察。请大家观察观察,"观"的字形好像在告诉我们:观察时要注意什么?生:观察要用眼睛,认真仔细地看,因为"观"的右边是个"见"。生:"观"提醒我们观察要看一次又一次。师:说说你是怎么发现的。  相似文献   

12.
下面是我们从一节随堂课"观察物体——搭一搭"(北师大版三年级上册)上观察到的几个教学片段。片段一师:你们愿意和老师一起做游戏吗?(生:愿意)准备好小正方体,请按要求做:横着搭三个,前面中间放一个。(学生动手搭)现在请一组同桌上台,一个指挥,一个摆。一个学生在另一个学生的指挥下摆出:竖着放两个,边上放两个。师:下面同桌两人一组,像刚才两个同学那样一人指挥一人摆。  相似文献   

13.
李俊 《科学课》2009,(5):12-14
师:(出示两辆小车)同学们喜欢玩小车吗? 生:喜欢。 师:那好,我们先做个游戏:让两辆小车比赛,你们认为是哪辆小车先冲下斜坡?  相似文献   

14.
课前交流:(多媒体展示"蒲松龄及蒲松龄故居"图片)师:同学们,在我们淄博市的淄川区,有一座非常有名的纪念馆,你们知道叫什么名字吗?生:蒲松龄纪念馆师:有同学去过吗?(生:有或没有)若有,那请你说说,好吗?  相似文献   

15.
王恩波 《学语文》2013,(4):16-17
一、教学实录(一)品读画面师:上节课我们从画面塑造的角度对课文进行了梳理,概括出了五幅画面,并对第一、第二幅画面进行了赏析。这堂课我们一起品读"寒村微雨图"。师:先请同学们听第7段的朗诵音频。注意语速和语调。朗诵的声音使我们沉浸在一种画意之中,这幅画给你什么样的感觉?生1:悠闲。生2:美。  相似文献   

16.
…… 师:小明和小东进行400米跑步比赛。小明1分钟跑完全程的 ,小东1分钟跑完全程的 ,怎样知道小明和小东谁跑得快? 生1:看谁跑在前面。 生2:看谁先到终点。 生3:看谁跑到终点时,用的时间少。 师:同学们讲的方法都可以。但是如果我们不在现场看比赛,只知道上面的条件,该怎么办? 生:比较 和 的大小,就知道谁跑得快。 师:对,接下来我们就一起来解决这个问题。 (出示例3,比较 和 的大小) 师:我们学过分母相同或分子相同的两个分数大小比较,上面这两个分数,分子和分母都不相同,请同学们讨论一下,该怎样…  相似文献   

17.
<正>谈话导入:明确学习目标师:今天我们要去观摩一场比赛,这场比赛可蕴含着智慧哦!(出示单元篇章页)看看这个单元的学习目标,读!(生齐读)师:关键词是——生(齐):思维过程。师:什么叫思维过程?生:就是思考的过程。生:就是你是怎么想的。师:一个人在想什么只有他自己知道,因为思维过程是看不见的。但是我们今天却偏偏要去研究它,让它看得见、说得明。  相似文献   

18.
师:同学们,上节课我们学习了透镜,其中讲到凸透镜在生活中有很多应用,下面放段录像,请同学们观察。(师放录像)师:录像中,老师在干什么?生:用放大镜看书。师:放大镜就是凸透镜,通过凸透镜看到的字跟原来的字比较,有什么变化吗?生:字大了。师:请大家接着看,照相馆中的摄影师在给老师照相。照相机的镜头也相当于一个凸透镜。这是毛玻璃,通常把它叫光屏。同学们家中照相机的光屏是胶卷。请注意,你在光屏上看到了什么?生:您的像。师:像阳人比较,有什么变化吗?生:比人小,而且倒着。师:观察得很仔细。其实,你通过凸透…  相似文献   

19.
一、在比较角的大小的基础上,产生"度"的概念师:同学们,哪一个角最大?为什么?(如图1)生:角3最大,因为角3的两条边叉开得大,所以它最大。师:现在哪个角最大?为什么?(如图2)生:周角最大,因为周角的两条边叉开得非常大,角的两条边已经重合在一起,所以周角最大。师:周角具体有多大呢?测量长度要用长度单位,计算面积要用面积单位,用什么单位来描述角的大小呢?今天我们来学习"角的度量"。师:周角有多大呢?  相似文献   

20.
品词析句是学习语文的有效途径,但由于一些教师只注重形式,使品词析句陷入一种误区。比如,《乡下人家》中有这样一个句子:"几场春雨过后,到那里走走,常常会看见许多鲜嫩的笋,成群地从土里探出头来。"对于关键词"探",一位老师是这样展开品析的:师:这里的"探"还可以换成哪些词?生:可以换成"钻"。生:可以换成"冒"。生:可以换成"露"。师:相对于"钻""冒"和"露"这些词,"探"好在哪儿呢?生:"探"能表现得更形象。师:让我们来读读这句话,从"探"中把形象感读出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