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 毫秒
1.
石静 《现代语文》2010,(4):42-43
高考文言文的具体要求是"立足课本,不考课本",着眼点是考察一个学生文言知识基础的能力状况。鉴于这种情况,高中的文言文教学起点在课本中推进,负重而行,如果老师在教学理念上不改变,方法上仍然沿袭初中的重言轻文,千篇一律,强调学生的诵读,然后逐句翻译,课下让学生抄译文,久而久之,  相似文献   

2.
文言文是初中语文课程不可缺少的一部分,但文言文的教学面临重重困难,本文试图从三个方面:运用学生心理,激发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加强过程指导,训练学生阅读文言文的方法;巩固活动效果,增强学生阅读文言文的体验,通过实践有效的语文活动展开论述,提升文言教学的实效性。  相似文献   

3.
谢远欣 《现代语文》2008,(10):24-25
在轰轰烈烈的关于文言教学的大讨论中,不少教育名家都指山在文言文教学的课常上应当让琅琅书声替代繁琐的讲析。但现实却是,对于文言文教学,很多教师都以讲解为主,不重视学生的诵读,因为文言文有讲头,其中的实词、虚词、句式、情感、理趣等等,都可以讲出很多“东西”来。重讲解,轻诵读,使文言文教学存在一种“舍本逐末”的尴尬。于是,具有陶冶学生性情、感染学生心灵作用的诵读越来越在学生中遭冷遇,  相似文献   

4.
目前,文言文教学有两个怪现状:一是公开课重"文"轻"言",二是家常课重"言"而轻"文"。这都不是小学文言文教学的应有之道。文言文教学要从文本出发,让学生诵读感悟,将文字读通读顺,体会文言文语言表达特点;要从学情出发,展开游戏活动,让学生深入文本,感受人物的思想性格。只有这样,才能有效传承传统文化。  相似文献   

5.
向长春 《湖北教育》2003,(17):27-27
在语文教育的十条总目标中,有关语文能力的四至十条都是从学生“能实践”的角度进行描述的,因此,在语文教学中引导学生参与经历语文实践活动无疑是达成语文目标,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重要途径。 一、转变语文教学观 传统的语文教学是一种以知识为本位的教学,重理性、轻感性,重结论、轻过程,重说教、轻实践。传统的语文教教学以教师为本位,要么以教为中心,学生围绕教师转,要么是先教后学,不教不学。传统的语文教学以教案  相似文献   

6.
正目前,在小学数学教学中,重分数轻能力,重计算轻实践的现象还普遍存在。社会和家长所关注的是学生的分数,忽视了学生的能力发展;教师过于注重对学生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传授,忽视了对学生基本态度与基本能力的培养;学生只注重书本知识的习得,忽视了数  相似文献   

7.
文言教学之我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现今中学语文教学中,文言文占的比重越来越大,几乎占整个语文教学的三分之一,因而,文言教学势必成为中学文言文教学的重点。同时,它又是中学语文的难点。教师怎样打破一言堂的沉闷局面,通过启发、引导,让学生主动、全面地动起来,不再视学习文言文为畏途。一、激发兴趣,使学生动  相似文献   

8.
据我了解,在中学文言文的教学中,还存在着这样两种不好的现象:一是轻诵读重翻译,一篇课文,从头至尾,一字不漏地翻译出来了,教师也就认为教学任务的大头完成了,至于学生是否读得好,是否形成了语感,是否具有了一定的悟性,则很少顾及;二是轻背记重做题,一篇课文,针对几个文言实词和虚词,针对几个文言句式,编出几道题,要学生做了,教师也就心安理得了,至于哪些句子、哪些语段内涵丰富,表现力又强,是否要求学生在反复诵读、品赏的基础上背记,却少了这个心眼。一句话,在文言文教学中,还缺少高屋建瓴的胆识,很少把主动权交…  相似文献   

9.
当前,思想品德教学中有重灌输轻内化、重明理轻行为落实的现象,导致思想品德教学的实效性不强。我认为让学生到活动中用心体验,才能切实提高思想品德教育的实效性。  相似文献   

10.
注重数学实践活动是目前国际数学教育改革发展的趋势。它是以解决某一实际数学问题为目标,打破了原来教学中重书本知识,轻直接体验;重结论,轻过程;多封闭式学习,少开放式学习;多机械式记忆,少实际应用的教学模式。数学实践活动为我们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创新意识、应用意识和数学素养提供了有效途径,值得我们探索实践活动教学的真谛。一、在实践活动中促使学生自主参与教育观念现代化的主要标志之一是强调给学生自主参与的机会,给学生一个研究、探索、展示智慧的空间,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进行实践体验,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数学实践活动…  相似文献   

11.
诵读的同时还要讲解,这是近几年对文言诵读课渐趋一致的看法。至于讲什么、怎么讲,则还要我们作进一步的探讨。刘德福老师和兰瑞平老师的教学设计中体现出来的教学理念都较先进,展示出来的专业功底都很厚实,但他们各自确立的讲解内容似乎都还有商榷的余地。刘老师要求学生就《寡人之于国也》中的“民”这一概念的不同内涵作深入的挖掘。这无疑是一个很有创意的设计,是对教材“教点”的新发现。但问题是,如果学生不去探讨这个问题,就那么不分彼此地笼统地理解“民”的含义,那是否就会影响他们文言语感的形成,或是就会影响他们思想认识的提高…  相似文献   

12.
长期以来文言文教学侧重于“言”,教师过于重视古汉语知识灌输,一堂课下来,实际是实词意义、虚词用法、通假字、古今异义、一词多义、特殊句式等古汉语知识的传授课,而忽略了文言文更为重要的“文”,重“言”轻“文”现象比比皆是。文言教学内容单一,教学程式化,学生厌烦,教学低效。  相似文献   

13.
文言文作为初中教学重点和难点,一直令师生的教与学关系难以实现统一。文言文由先人传承至今,留给当代人最深的印象即枯燥无味。教师应采取立体教学方式,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化抽象为具体、化厌烦为迷恋,让学生感悟文言文的真谛。  相似文献   

14.
阅读教学是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它能够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和表达能力。但是在语文阅读教学中不同程度地存在问题。传统的阅读教学以分析讲解为主,教学方法单一,课堂缺少充分的学生活动,阅读教学的有效性没有得到很好的实现。针对这一课堂阅读教学的弊端,《语文课程标准》中提出了语文课堂上,学生应该进行大量的实践活动,来达到掌握语文规律的目的。所以我们应该在课堂阅读教学过程中,开展丰富的课堂活动,以便实现阅读教学的有效性。  相似文献   

15.
《考试周刊》2017,(84):10-11
文言文是语文阅读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学习文言文是传承中华民族五千年文明的重要途径之一。《2011版语文课程标准》是这样要求的——"阅读浅易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注重积累、感悟和运用,提高自己的欣赏品位。"课标的这一要求,让语文教师更加困惑了,按照课标意思,对学生学习文言文要求似乎降低了,只要阅读浅易的文言文,只要求理解基本内容,对虚词含义、词类活用、特殊句式等已不再作具体要求;可是却要学生积累、感悟和运用,还要提高欣赏品位。这确实很矛盾,不把其中的字词、句式弄懂并掌握,又谈何理解与运用呢?  相似文献   

16.
很多中职生怕学文言文,主要是文言字词这一"拦路虎"横亘中间,令他们望而生畏。再加上有的语文老师在讲解文言字词的时候枯燥乏味,导致学生一上文言文不是睡觉就是开小差,课堂教学效果不佳,师生相见两相厌。如何破解这一难题呢?笔者根据自己的教学经验认为,如果将文言字词的讲解放置于中华文化的大背景之中,采用寻根溯源的方法,找出文言字词本身包含的巨大生命力,那么许多看似枯燥乏味的文言字词就能焕发异彩,让文言文教学产生无穷的趣味,课堂教学的效果自不可同日而语。  相似文献   

17.
张善书 《湖南教育》2002,(13):51-51
注重诵读法。古人云:“读书百遍,其义自见。”文言文教学最重要的是指导学生诵读。我在指导学生诵读过程中,主要是让学生读准字音,注意句中停顿,在此基础上再体会感情,有表情朗读。慎用串讲法。串讲法,其具体做法是读一句,讲一句,串一句。我以为除低年级外,一般不宜逐字逐句讲解,因为这样做,不易调动学生积极性。最好是师生共同探讨,以培养学生理解文言文的能力。不难理解的句段由学生串讲,重点语段或句子再由教师串讲。除了落实字词句外,还应当结合句子,介绍词义的比较、有关文学知识等,挖掘词句的思想内涵,讲解与分析结…  相似文献   

18.
文言文教学是初中语文教学阶段的重点和难点,传统的文言文教学,一直是由教师先仔细讲解,疏通文意,然后提出几个问题,组织学生对课文进行详细的分析,最后进行总结。这种模式下的课堂,如果学生没有预先对课文进行必要的预习,就会造成课堂效果一般,学生昏昏欲睡、厌学情绪严重。  相似文献   

19.
传统的文言文教学模式只重“言”而轻“文”。这里的“言”即词句的含义,“文”即文章的立意、作者的思想感情等等。过去那种将文言文逐字逐句的串讲法其实是把文言文当作外国语来教,文言文中思想和语言的精华都在老师对词句的“扩张”和“挤压”中流失了,剩下一堆“碴子”让学生何以下咽?  相似文献   

20.
趣教文言     
何琴 《现代语文》2013,(8):90-92
学生们经常说自己一怕文言文、二怕写作文,三怕周作人,他们视学习文言文为难事,一谈到学"之乎者也"便感到头痛。究其原因,一是缺乏兴趣,认为文言文是早已过时的老八股老古董,学了也没啥实际用途,二是学不得法,一味地死记硬背,学起来更觉枯燥乏味。因此,要想让学生学好文言文,笔者认为关键在于提高他们学习文言的兴趣。教师一旦成功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的文言文学习自然会乐在其中,以下是笔者教学中所做的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