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90 毫秒
1.
教材是教学的主要依据,新课程的教材开发政策鼓励一线教师自主开发教材。为了实现新课程要求的课堂教学多元目标,非课改年级的教师在使用旧教材时,更要注意教材的整合与创生。下面以“小括号”教学为例,谈谈对教材的整合处理。  相似文献   

2.
一、明确课堂教学目标。掌握具体教学要求。课堂上一切教学活动都是围绕着教学目标而展开的.教师只有明确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才能采取具体有效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才能做到胸有通盘。学生只有了解课堂具体的教学要求.才能发挥学习积极性.因此.教师在上课伊始应把本节课的教学目标以及为实现其目标对学生提出的具体要求向学生交代清楚.引起学生对新课程的重视和注意。我在上哲学基础常识介绍课时,根据本节课的知识目标对学生提出了如下几点要求:  相似文献   

3.
韩利权 《考试周刊》2012,(50):130-131
新课程标准确定了思想品德课要以情感态度价值观为首,兼顾能力目标、知识目标三位一体的课程教学目标。对此,笔者结合教学实际,就新课程下如何开展思想品德课教学谈谈认识和体会。1.把握新课程标准.有的放矢地进行有效教学新“课程标准”首次打破了学科知识体系和对具体年级的教学内容要求,以学生为本,有机地整合了道德、心理、法律、国情等相关教学内容,为教材的编写提供了广阔的空间,教材的体例和内容的呈现形式多姿多彩,而教材已转变为仅仅是一种学习课程标准的参考资料和一种课程资源。为此。教师备课必须先备课程标准,这样才能了解并把握课程的总体要求,才能更好地运用教材实现教学目标和教学要求,有的放矢地进行教学。2.走进生活。引领学习,提高教学活动的实效性陶行知先生曾提出:“生活即教育。”事实如此,人的思想品德正是通过对生活的认识和实践逐步形成、完善的。初中思想品德课程应该在学生逐步扩展的生活经验的基础上,为他们正确认识自我.处理好与他人、集体和国家的关系.使思想品德获得健康发展提供必要的帮助。  相似文献   

4.
仲崇柱 《青年教师》2005,(12):51-52
新课程的教材观强调教材是促进学生发展的“化中介”,是师生对话的“话题”,为此,实施新课程必须让教师从教材中走出来,从一个新的角度和高度去看待和处理教材。同时随着人们对教材认识的进一步深化,教师创造性地处理教材的空间越来越大。教师处理教材的策略水平,不仅是教师基本素质、教学水平的直接体现,同时也成为教师能否适应新课改、实现自身专业发展的直接反映。笔认为.新课程理念下教材处理应做到“五化”:  相似文献   

5.
肖万祥 《教师》2008,(5):44-45
新课程语文课堂教学要新在哪里?在教学实际中存在如下两种倾向:一是新得“飘”起来。不顾语文学习规律,堆上“新手段”“新方法”,制订玄而空的教学目标,语文教学“非驴非马”,语文能力培养“隔靴搔痒”,教师教学浮在空中,基本教学要求得不到落实。二是新得“乱”起来。基本的语文课堂教学程序乱,不同类型文体教学基本方法被改头换面,必修选修教材教学处理无所适从。这些倾向形成的根本原因,是教师对语文教学规律掌握不够,对语文新课程标准和教材缺乏理解,  相似文献   

6.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进行,教师的教育观念、教育方式、教学行为正在发生着重大的变化。教师作为教学的设计者、组织者、参与者、引导者,在教学中应做到“八让”。教材让学生自读。新课程下思想政治课教材图文并茂,其可读性、趣味性强,学生喜欢读。教材编写体例和呈现方式体现学生的年龄特征和认知水平,学生易于读通、读懂。教师应根据教学要求及学生的实际,指导学生粗读、精读、跳读相结合。引导学生自己感受教材,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自学习惯及能力,有利于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实现由“教材”向“学材”的转变。问题让学生提出。爱因斯坦曾经说过:“…  相似文献   

7.
新课程改革的基本目标之一是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实现学生的学习由被动接受式向自主、合作、探究式转变。学生学习方式的改变与教师教学方式的改变紧密相关。案例教学要求教师把教材中的小学语文教学论知识.以案例的形式在课堂教学中呈现出来.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对案例的分析、讨论、评价、寻找对策等工作.从而让学生掌握一定的理论知识和操作技能。  相似文献   

8.
新课程改革,其中一个重要的思想,就是提倡所有学科都要“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教材只是一个媒介,只是教师教学的参照物,是教师教学的启示物,是学生进行学习的一个载体.需要教师对教材进行再创作,对教材的一些内容进行适当的增减和重新组合.笔者认为,要较好地对教材进行处理,必须要重视“探究与接受”、“补充与舍弃”、“分散与整合”三个关系.  相似文献   

9.
一、教学中要转换角色.改变已有的教学行为.适应新的教学要求 面对新课程,教师首先要转变角色,确认自己新的教学身份.美国课程学家多尔认为,在现代课程中,教师是“平等中的首席”.作为“平等中的首席”,教师就要成为学生学习活动豹组织者、指导者、参与者.  相似文献   

10.
新教材的“新”,最根本要表现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能否适应并掌握新教材,成了新课程计划能否实现的关键。新课程标准的江苏版小学《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教材实验发现:教材内容的生活性,能引领教师转变课堂教学功能;教材文本的对话性,能引领教师走向“平等中的首席”;教材结构的开放性,能引领教师在教学即兴中超越。该实践证明:教学与教材的关系,教材是矛盾的主要方面,它规定教学内容和目标的大方向。体现新课程理念的好教材,能在教学实践中逐步改变教师的教学行为,引领教师走进新课程。  相似文献   

11.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提出以“学习任务群”组织与呈现课程内容,它同时成为了新课程实施的亮点与难点。达成新课程学习任务群教学要求,需要教师对话单元教材系统判别学习任务群归属、对话任务群要求确定学习主题、对话课程学段目标制定学习目标、对话学习目标创设学习情境并拟定评价方案,实现教材育人功能。  相似文献   

12.
钱春 《教师》2014,(34):81-81
新课程改革背景下的数学教学,特别要求教师要能够善于创新使用教材,要转变传统的“教教材”为充满活力的“用教材教”。教材作为课堂教学的依据和蓝图,在一定程度上决定着教学的走向和目标。  相似文献   

13.
在新课程背景下,如何实现由“教教科书”向“创造性地使用教科书”观念和行为的转变,是摆在我们教师面前需要迫切解决的一项重要课题。叶圣陶先生说过:教材只能作为教课的依据,要教得好,使学生受益,还要靠教师善于运用。教师应树立“教材是范例”的观念.创造性地处理、使用、活用教材,既要根据新的教学理念、教学目标和学生的具体情况,从实际出发,  相似文献   

14.
新课程改革要求教师改变原有的课程观、教材观和教学观,重新认识教材的本质和功能,创造性地使用教材。教材不再是教学中唯一的“法定文化”,教材的功能逐渐由控制和规范教学转向为教学服务。新课程理念认为,教材是学生发展的“文化中介”,是师生进行对话的“话题”。师生进行的教学活动不是为了记住“话题”本身,而是为了通过“话题”进行交流.从而获得发展。  相似文献   

15.
新课程改革的形势下,教师的教育教学面临着严峻的考验.初中数学教师要意识到新课程下的数学教学是以学生为核心的.以学生的发展和提升为目标的全新的数学教学要求。那么.在这样的新形势和新要求下.数学教师必须具备新课程实施所需的技能.能够以各种形式的教学方式和教学手段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充分挖掘学生的内在潜力。  相似文献   

16.
在语教学实践中,教师由于受教材的束缚、教学要求的制约,再加上教学方法的呆板和保守.直接影响着素质教育在语这门学科中的实施,更不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因此,语教学需要“越位”。  相似文献   

17.
课堂教学目标的设计就其本质来讲,是新课程理念指导下现代教学观的具体体现.传统教学强调教师的主体作用。教师在备课时要确定教学目的.教学目的是教师在教学中所要达到的教学要求。强调教师的教学行为.课程实施过程基本以课堂、书本为中心.南传统的教学旧的确定到现代教学目标设计。是课堂教学  相似文献   

18.
在新课程背景下,如何实现由“教教科书”向“创造性地使用教科书”观念和行为的转变,是摆在我们教师面前需要迫切解决的一项重要课题。叶圣陶先生说过:教材只能作为教课的依据,要教得好,使学生受益,还要靠教师善于运用。教师应树立“教材是范例”的观念.创造性地处理、使用、活用教材,既要根据新的教学理念、教学目标和学生的具体情况,从实际出发,  相似文献   

19.
在新课程实施的过程中,几乎所有的学校、所有的教师都面临着一个共同的问题——如何将新课程的教育理念转变为教学行为,提高课堂教学效益。顾泠沅教授认为在新课程改革实践中存在着两大“落差”,即:教育理念转化为教学设计的“落差”,教学设计与课堂教学之间的“落差”。如何缩小“落差”,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益,实现新课程目标?我们在构建贴近教师实际的校本教研、创造适合学生需求的课堂教学方面作了有益的探索。  相似文献   

20.
新课程的实施首先要转变教学理念。思想决定着行为.教学理念决定着教学行为,教学行为影响着学生的学习方式。传统教学中.教师把学生的学和教师的教理解为“讲”、“练”、“考”,是一张嘴、一本书、一块黑板、一支粉笔,教学模式是以老师(知识的传授者、灌输者)为中心,以言语和板书(教学媒体)为手段,向学生灌输式地传授知识(教材规定的内容),学生则只能统一地、单向地、被动地接受教师灌输的知识。新课程改革使教师把教育的关注点转向学生知识的形成及学生能力的发展上。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