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传统的中国文学理论 ,2 0世纪“经过了六七十年的冷遇后 ,在 80年代改革开放后就逐渐引起人们的重视。 90年代 ,传统文化似乎迎来又一届‘青春’。”① 自 1 996年西安的中国古代文论现代转换研讨会开过之后 ,赞同与反对的声音都出现不少 ,就我耳闻目见所及 ,怀疑或反对的声音里 ,提出不少古代文论向现代转换的难题 ,确是值得深入思考 ;但有一个声音 ,使我很惊讶 :在我看来 ,“现代转换”也好 ,“失语”也好 ,都是一种漠视传统的“无根心态”的表述 ,是一种崇拜西学的“殖民心态”的显露。②若依此反推 ,让“中国古代文学思想”继续被“冷遇…  相似文献   

2.
从19世纪的“产业区”,到20世纪70年代的“新产业区”,再到1990年波特正式提出“产业集群”,国外产业集聚研究跨入新的研究阶段。在中国,产业集群现今也成为一种充满活力的区域发展模式。  相似文献   

3.
林风眠先生著名油画《赏花图》,由我的挚友“雨夜楼”主人洪强先生收藏。这幅画是林风眠先生在50年代用中国画的传统技法赏试用西洋画的表现手法而创作的。 林风眠先生是中国“现代绘画之父”,东方文艺复兴的先驱者。他16岁赴法国巴黎学习西方艺术,1925年学成归国,被蔡元培先生推荐为北平国立艺专(中央美院的前身)校长,1927年林风眠先生又受蔡元培先生委托到杭州创办国立艺术院(即今天的中国美院),先后任校长达10年。1952年林风眠先生移居上海。  相似文献   

4.
《对外大传播》2009,(3):28-29
回顾西藏民主改革50年,国际涉藏舆论随着国际形势的变化不断起伏。20世纪五六十年代,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出于对社会主义中国的敌视,以所谓的“西藏问题”遏制中国;70年代,美苏争霸、中美建交,“西藏问题”逐渐在冷战中儿乎被“遗忘”;到了八九十年代,特别是冷战结束,西方“接触”、“制约”对华政策的出台,美国的涉藏宣传趁势喧嚣尘上,“西藏问题”重新成为国际舆论的热点。  相似文献   

5.
春节,是中国农历的新年。在海外的华人,把中国春节的民俗风情带到异国他邦,使华夏文化逐渐与他国文化相融合。世界上一些国家和地区,就曾发行过以“中国农历新年”为题材的邮票。在这些邮票的画面上,充满着欢乐的节日气氛,并表现出浓郁的中国传统文化特色,极富情趣。 新加坡1971年发行印有“中国新年”字样的邮票。画面上是身着中国传统服饰的两个华人小孩,喜洋洋地把“压岁钱”放进象征吉祥的猪型扑满里(图1)。 在斐济,从1973年开始,曾三度发行“中国新年”邮票。图案分别是威武雄壮的狮子舞(图2)、五彩缤纷的夜晚和华人姑娘的红绸舞(图3)、大红宫灯及纸龙,把节日的喜庆气氛生动  相似文献   

6.
《职业圈》2010,(13):34-34
上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中国出现一股“下海”潮。年轻的张近东也在此时跃跃欲试。  相似文献   

7.
《职业圈》2008,(33):176-176
吴建堂,1936年生,国家一级美术师,中国一绝捻条画惟一传承人,4岁起随父(吴道悲教授)习画,画龄达68年,世誉为“捻条画父子发明人”、“国内著名画家”,“中国画水墨江团鱼第一人”。现为中国捻条画研创院院长、中国国画院名誉院长、香港皇家社会科学院院士、爵士,幸受父亲(吴道悲教授)之画友徐悲鸿、张大千指教。1993年捻条画《三鱼图》获文化部主办的国家画展一等奖,  相似文献   

8.
20世纪80年代开始,中国努力将自己融入世界经济文化体系之中。90年代后,中国在加入世贸组织、申奥、举办世博会等过程中,以开放的心态,成为世界重要一极。在文化领域,积极参与各国际影展的电影也经历了“第五代”到“新生代”的显著变化。  相似文献   

9.
农民艺术家周河最近创作了一幅长达5米,高1.6米的“巨龙图”剪纸作品,堪称剪纸之最。这幅“巨龙图”横幅剪纸的主体图案是9条翻腾飞舞的巨龙形象。它的四周有18幅小图,展现中国的名胜和建设。整幅剪纸表现出“中华崛起、巨龙腾飞”的主题,9条巨龙意取  相似文献   

10.
农民艺术家周河最近创作了一幅长达5米,高1.6米的“巨龙图”剪纸作品,堪称剪纸之最。这幅“巨龙图”横幅剪纸的主体图案是9条翻腾飞舞的巨龙形象。它的四周有18幅小图,展现中国的名胜和建设。整幅剪纸表现出“中华崛起、巨龙腾飞”的主题,9条巨龙意取“九九归一”。  相似文献   

11.
在全局范围内展开书刊宣传业务大讨论活动是我在外文局人民中国杂志社做摄影记者工作这十多年来的头一回,感到非常高兴。在70、80年代一直有权威且好称“老大”的外文局各刊物(指图片方面),特别是我们《人民中国》杂志摄影图片的独特风格,一直是国内其他刊物学习的榜样,我们生动活泼的摄影图  相似文献   

12.
所谓的“90后”,特指出生于20世纪90年代的青年群体。《中国统计年鉴》数据表明,在1990年至1999年之间出生人口约有1.7亿,仅2012年已有620多万“90后”员工踏入了社会工作岗位,是2010年的3倍。  相似文献   

13.
改革开放以来,在中国社会的发展中,始终有一种引人注目的现象,即对文化问题的关注,也可称之为“文化关注”。回顾改革开放以来的历史,首先是上世纪80年代的“文化热”和关于中西文化的讨论。至90年代,这种文化关注更多地进入学术领域,在大众参与层面似乎有些沉寂。进入21世纪,对文化的关注由学术领域再次进入社会公共领域,例如,多年以前就有关于儿童读经的讨论,后来有人将其付诸实践,儿童读经的学校至今一直存在。从2004年中国内地恢复公祭孔子以来,各地举办的祭孔活动、“百家讲坛”播出的《〈论语〉心得》以及随之兴起的一系列传统文化大讲堂都是“文化热”的一种表现。2005年10月,中国人民大学成立了国学院;2009年11月,清华大学也正式成立了国学院。  相似文献   

14.
王丽莉 《文化交流》2012,(5):3-M0002
伦敦书展2012年4月16日在英国伦敦伯爵宫会展中心开展。中国担当本届伦敦书展的主宾国。展览“‘中国印'的世界”是中国主宾国活动之一。浙江出版联合集团主办"中国当代儿童插画展暨中国绘本图书展"。图为一位外国参会人员在中国展台欣赏中国印刷设计师制作的木刻《四美图》。  相似文献   

15.
“绿色革命”主要是应用遗传学原理培育出高产矮杆谷物品种,以及采用扩大灌溉面积、增施化肥和农药等一系列农业技术提高粮食产量。中国实施“绿色革命”计划成效最显著的当属水稻品种的改良。1949年,中国水稻平均亩产只有126公斤;60年代后,经过高杆变矮杆,水稻平均亩产达到300—360公斤;到1974年,中国“籼型杂交水稻三系”配套成功,亩产已超过500公斤。据测算,水稻良种每更新一次都可增产15%左右。在这40多年中,优良品种的繁育使中国的粮食产量大幅度增加,粮食的人均  相似文献   

16.
冯友兰与五四思潮——略论冯友兰文化观的演进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冯友兰是中国现代学术史上一位重要的哲学家兼哲学史家,也是“五四”时期成长起来的历史人物。本世纪30年代初,他因出版了两卷本《中国哲学史》而名闻于世。40年代又连续出版了《新理学》、《新原人》等“接着宋明理学讲的”六部哲学著作,更使他名重当时。应该说,冯友兰与他同时代的许多著名历史人物一样,正因为受到了“五四”思潮的影响,才有后来的许多学术成就。因此,他的思想发展、学术成就与“五四”思潮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但长期以来,人们对冯友兰与“五四”思潮的关系并不太注意,特别是作为一位哲学史家,冯友兰在其《中国哲学史新编…  相似文献   

17.
论女性文学在中国的发展   总被引:17,自引:0,他引:17  
中国文学初始 ,就有“女性写作”。虽然这种写作被称为是“第二性”的 ,但却是女性文学发展过程中必经的一个胚胎型或幼婴型的阶段。“五四”新文化运动中女性意识的觉醒及其创作 ,成为中国女性文学的真正源头 ,中国新文学史上第一个女性作家群的集体突击 ,整体性地完成了中国女性文学的奠基工程 ,并成为女性文学的第一座高峰。 2 0世纪的 80年代 ,是中国女性文学的第二个高峰 ;而 90年代的中国女性文学完成了臻于成熟的多元发展 :其表现 ,一是文本的多样化 ,二是理论的逐步完善  相似文献   

18.
海南南湾猴岛,是中国唯一的岛屿型猕猴自然保护区,现有45个“部落”,2500多只猕猴。300年前,这里是一片原始森林,大约从吊罗山中窜出了几只“猴头”,看上了半岛的风水,开始在此占山为王。本世纪30年代,日本占领海南岛时,曾经对山上的原始雨林有较大破坏,猕猴减少。50年代末,开荒垦田再次破坏了半岛的生态环境。1965年建立猴岛生态保护站时,山上仅剩下5  相似文献   

19.
18世纪英国“工业革命”开启了世界工业化的进程,随后,西欧北美迅速实现工业化,人类走向工业文明新时代.但是,中国仍然按照老路子发展.20世纪30年代,英国科学家李约瑟悉心研究中国古代科学技术史,提出著名的“李约琴问题”,或“李约瑟难题”.他提出,公元11世纪,中国(宋代)的经济和科学技术水平已经达到世界的顶峰,但是,“为什么古代中国人发明了指南针、火药、造纸术和印刷术,工业革命却没有发端于中国?”或“中国的封建社会比欧洲国家早了近1000年,何以资本主义文明产生于西方而不是产生于中国?”这就是著名的“李约瑟问题”.  相似文献   

20.
说“馂”     
我们先看一段《左传·庄公六年》中的文字:三甥曰:“亡邓国者,必此人也。若不早图,后君噬齐,其及图之乎?图之,此为时矣。”邓侯曰:“人将不食吾馀。”对曰:“若不从三臣,抑社稷不血食,而君焉取馀。”其中“不食吾馀”,杜预注:“言自害其甥,必为人所贱。”孔...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