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为使激光诱导击穿光谱(LIBS)技术能够实际应用于食品安全相关领域的快速检测,研究了赣南脐橙中铜元素的LIBS特性。该实验用单脉冲纳秒级Nd:YAG激光器(波长:1064nm)为光源,在实验室自然大气环境下诱导脐橙产生等离子体。实验分析了延时时间和激光能量对脐橙中Cu元素LIBS信号的影响,综合信背比RSB与CuI 324.75nm特征谱线强度变化规律,确定出最佳延时为1.2us、最佳激光能量为100mJ。  相似文献   

2.
搭建了气-液界面的激光诱导击穿光谱(LIBS)系统平台介绍了该实验系统装置的构建,以及实验技巧与参数优化。首先,选取Cu、Pb、Zn等常见海水重金属污染元素作为分析对象,进行了模拟海水探测,得到了各元素浓度与LIBS谱线强度关系曲线,确定了系统对各元素的检测限。然后,在大连各海域及排污口采集水样并进行了LIBS分析,对其受污染情况做出评估。结果表明,该系统能够在线快速分析海水样品中的多种金属离子,同时也揭示了LIBS技术在液体检测领域的巨大潜力。  相似文献   

3.
针对高温燃烧火焰中碳、氢、氧、氮元素的测量,搭建了一套激光诱导击穿光谱(LIBS)系统,并对乙烯预混燃烧火焰进行实时在线检测。使用强激光能量击穿乙烯预混燃烧火焰,通过分析不同碳烟浓度工况的乙烯预混燃烧火焰中等离子体跃迁发射的光谱信息,识别火焰中碳、氢、氧、氮元素光谱谱峰,研究火焰中C元素光谱强度与火焰中碳烟含量的相关性。结果表明,该系统性能稳定,随着碳烟含量的增加,火焰中C元素的光谱强度也随之增强,因此LIBS系统在应用于高温燃烧火焰中碳烟含量检测方面具有广泛的前景。  相似文献   

4.
基于光纤传能设计并开发了光纤式激光诱导击穿光谱实验平台,该平台包含纳秒脉冲激光源、光纤光谱仪、数字延时发生装置等硬件设备,同时包含具备光谱数据显示储存、定量分析、结果报告等功能的配套软件。实验平台解决了激光-光纤耦合、激光馈出后的二次聚焦、光谱信号收集回传等关键技术。研究结果表明:所开发的光纤式激光诱导击穿光谱实验平台运行稳定;实现了材料元素组成远距离的自动化识别与定量检测。在激光诱导击穿光谱仪器设计、开发方面具备较好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5.
以激光熔覆技术为基础,采用激光诱导击穿光谱技术研究不同扫描速度下熔覆样件的硬度与光谱之间的相关性。收集不同硬度样品的光谱数据,提取其中离子与原子光谱线的光谱强度比,与样品的显微硬度做比较。研究表明,基于熔覆层的硬度、激光熔覆的工艺参数以及熔覆层成型差异,不同样品的谱线强度比不同。同一块样品中CrⅡ/CrⅠ的比值可以反应熔覆层不同区域的硬度关系。采用激光诱导击穿光谱技术可以评价熔覆成型质量。  相似文献   

6.
本文研究在大气中用 Nd:YAG 激光烧蚀固体 Si 表面的等离子体。用光学多道分析仪测量了等离子体的时间分辨发射光谱,用 N(Ⅱ)的两条谱线的相对强度计算了激光等离子体的电子温度,根据 N(Ⅱ)3995谱线的 Stark 展宽计算了等离子体的电子密度。  相似文献   

7.
饱和吸收光谱(saturated absorption spectroscopy,简称SAS)是一种常用的精密激光光谱技术,可用于消除光谱中的多普勒展宽。该技术是磁光阱实验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冷原子研究领域实验开展的基础。清华大学近代物理实验室自主设计和建设了饱和吸收光谱教学实验装置,并用于教学实践。使学生通过该实验学习理解原子能级、光谱展宽机制、吸收谱原理、微分谱应用方法等,并通过数据分析计算Rb原子气体温度、激发态寿命等,拓展眼界,启发兴趣,让学生对冷原子物理研究领域有更深入的理解。  相似文献   

8.
利用OMA系统对等离子体放电球的光谱进行了测量,测量过程要求测量范围大,谱线的波长测量误差小,并对谱线相对强度进行了测量,得到大量的波长与其相对强度的数据.在Nist数据库中查找出可能与实验数据相符的谱线进行对比,认为发出等离子体放电球谱线的元素中含有大量的Xe原子.  相似文献   

9.
利用OMA系统对等离子体放电球的光谱进行了测量,测量过程要求测量范围大,谱线的波长测量误差小,并对谱线相对强度进行了测量,得到大量的波长与其相对强度的数据.在Nist数据库中查找出可能与实验数据相符的谱线进行对比,认为发出等离子体放电球谱线的元素中含有大量的Xe原子.  相似文献   

10.
介绍了自主开发的激光诱导击穿光谱实时分析软件,基于Ocean Optics公司型号为HR4000的高分辨光谱仪,利用原子发射谱线的浓度方程和Saha-Boltzmann plots方程来确定等离子体的温度以及元素的浓度。该软件可简单、快捷地进行定量分析,具有一定的实用性及推广价值。  相似文献   

11.
本文介绍了一个新的本科生综合实验。实验内容包括合成配合物[Cu(bipy)2]Cl2,通过元素分析、IR光谱、UV—Vsib1e光谱、热分析、电导率测量对其进行表征,并利用紫外一可见光谱、荧光光谱、粘度和循环伏安方法研究其与DNA的相互作用。本实验可使学生接触到生物无机化学的一个热点领域。  相似文献   

12.
雁山学人     
《楚雄师专学报》2014,(11):F0002-F0002
王昆林(1956—),男,云南昆明人,楚雄师范学院物理与电子科学学院教授。从教三十多年,在教学第一线勤勤恳恳,耕耘不辍,在激光诱变生物效应、分子光谱、研究性物理实验方面进行研究,取得一些成果,先后有30篇科研论文分别在《激光杂志》、《应用激光》、《光散射学报》、《光谱实验室》、《物理通报》、《云南师范大学学报》(理科版)、《大学物理实验》、《物理实验》、《实验科学与技术》等相关刊物上发表。  相似文献   

13.
为消除测量光谱中狭缝宽度的影响,提出了一种基于小波的反卷积算法以获得问题的规整化解,该方法使用一维多尺度边缘重构技术.空域选择滤波算法被用来区分由信号产生的极值与由噪声产生的极值.实验中,对宽狭缝时测得的Na黄光2条特征语线进行反卷积处理,以相应狭缝宽度时测得的He-Ne光谱作为狭缝函数,并与较窄狭缝时测得的Na光谱作了比较.反卷积结果显示本方法可以极大地提高测量光谱的分辨率.  相似文献   

14.
以三棱镜作为色散器件,汞灯、氦灯、氖灯作为光源,用最小偏向角法对汞、氦、氖光各条谱线进行折射率色散测量,利用Origin计算软件拟合了棱镜玻璃的色散定标曲线与色散经验公式,借助色散经验公式得到了相对强度较微弱、相关文献未公布的光谱谱线波长,确立了运用普通物理实验室最常用的实验仪器与色散器件研究原子光谱的方法。  相似文献   

15.
针对奥氏体不锈钢的焊接性,选用活性剂TiO2进行TIG焊工艺试验。利用自主设计光谱采集系统进行光谱数据的采集,对引入活性剂及不同脉冲电流下的电弧光谱进行诊断,对焊接电弧的成分进行分析。研究结果表明,在选定波长范围内,常规TIG焊焊接电弧以Fe元素谱线为主,同时存在少量Cr、Ni等元素谱线;活性剂A-TIG焊电弧光谱中,Ti、Cr、Ni金属谱线大量涌现,尤其是在弧长在430~500nm时,Ti金属谱线数量远远超过了Fe谱线数量,同时Fe元素谱线数量及辐射强度也有所增加,说明活性剂的引入对TIG焊电弧导电过程有一定作用。  相似文献   

16.
利用Nd:YAG脉冲激光诱导金属Cu靶,在空气中产生激光等离子体羽,获得了Cu等离子体羽的空间光谱;研究了等离子体谱线结构;分析了离焦量为-2 mm时,不同空间位置处等离子体的空间演化规律;并讨论了等离子体光谱的产生机制.  相似文献   

17.
斯塔克(Johannes Stark,1874—1957)因发现极隧射线的多普勒效应和在电场作用下光谱线的分裂现象获得了1919年度诺贝尔物理奖。极隧射线就是气体导电过程中产生的正离子。这些离子在外加电压的作用下射向阴极,并穿过阴极孔(隧道)。斯塔克发现了这些高速运动离子所辐射的光的频率移动。他曾说过,他几乎没费吹灰之力就发现了氢谱线的移动。他曾试图将他发现的这种光的多普勒效应作为爱因斯坦狭义相对论的一个证明,1907年他又想将其作为量子假设的证据,但奇怪的是,1913年后他又强烈地反对量子论和相对论。1913年,他第一个发现了斯塔克效应。所…  相似文献   

18.
飞秒脉冲激光烧蚀靶材的研究发现,激光和靶材的相互作用不遵守傅立叶定律,热烧蚀模型不再适用。本文首先分析了研究超短脉冲激光烧蚀过程中电子和离子亚系统之间相互作用程度的双温模型,由此出发,结合飞秒脉冲激光的特点,探讨了非平衡烧蚀机理,并根据相应实验数据说明了飞秒激光烧蚀靶材的机制是非平衡态下的烧蚀。  相似文献   

19.
为全面、高效研究激光烧蚀液态工质的推进性能,将微冲量测量装置、阴影流场显示装置及激光加载装置进行集成设计,使用精确的时序进行统一控制,搭建了激光烧蚀液态工质实验平台,并选择聚叠氮缩水甘油醚(GAP)、凝胶单元液体推进剂-3(单推-3)和甘油作为研究对象,对该平台进行了测试。结果显示,该平台可同步完成液态工质烧蚀冲量测量和喷射流场阴影测量,可多角度评估液体烧蚀性能,且具有测量重复性好、拓展性强、实验效率高的优点。  相似文献   

20.
正王昆林(1956—),男,云南昆明人,楚雄师范学院物理与电子科学学院教授。从教三十多年,在教学第一线勤勤恳恳,耕耘不辍,在激光诱变生物效应、分子光谱、研究性物理实验方面进行研究,取得一些成果,先后有30篇科研论文分别在《激光杂志》、《应用激光》、《光散射学报》、《光谱实验室)〉、《物理通报)〉、《云南师范大学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