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特雷莎是《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中的一个女性形象,她是"重"的代言人,其复杂的内心,特殊的性格,以及她对于"灵与肉"应当和谐统一的爱情追求,无不使其表现着生命之"重"。而特雷莎的梦境以及她在面对情敌萨宾纳时的服从,都鲜明对应着生命之"轻"。带着"重"的痛苦,特雷莎开始了向"轻"转变,她复杂的情感世界与内心矛盾向生命另一种极端形式变化。借由"轻与重"这生命形态二重性的不断追问与展现,特雷莎的女性自我意识在并非完全的田园牧歌式的情爱中觉醒,她经历了一次次的压抑、逃离、挣扎,才真正令自我意识的光芒绽放。  相似文献   

2.
捷克当代作家米兰·昆德拉享有国际声誉,其代表作《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在小说形式与技巧的创造方面继承和发展了巴赫金的复调小说理论,在小说中打破文体界限,将故事叙述、议论、随笔等文体样式熔于一炉;把小说人物意识与作者意识进行杂糅,形成多个声部,构成轮唱;挣脱了时间的限制,把不同历史时间、故事时间与叙事时间加以并置,形成小说的空间化效果,以此开辟了欧洲小说发展的新道路。  相似文献   

3.
在米兰·昆德拉的《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这部作品当中,哲学形而上的思想一直贯穿其中,主人公特蕾莎和托马斯在灵与肉、"轻飘"和"沉重"的生活当中一直反复踟蹰,虽然二者对于灵肉和生命的看法各有不同,但两人均走在同一条永无止境的生命之路上,因此"在路上"也成为这部作品的一大重要主题。在此背景之下,本文将从简单介绍米兰·昆德拉及其作品《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入手,分别从男女主人公的角度出发,探究该作"在路上"这一主题。  相似文献   

4.
董飘飘  丁香 《海外英语》2013,(23):211-212
米兰·昆德拉以创新性的写作手法和哲学思辨性见长,其代表作《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颇受国内学者青睐。国内研究者主要从哲学意义、写作手法和人物形象分析等方面对该书进行研究。该文主要系统地分析整合了国内研究现状。  相似文献   

5.
通过对萨特存在主义基本内容和存在主义文学基本特征的了解,分析米兰·昆德拉的代表作——《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探讨了米兰·昆德拉作品中对萨特存在主义的哲学继承,揭示出萨特的存在主义对当代文学的影响以及昆德拉作品中对于生存和人生的深刻关注。  相似文献   

6.
<正>记忆语录现在市面上能买到上海译文社的《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是米兰·昆德拉小说中最为读者熟悉,为作家赢得声誉最多的一部小说,上世纪80年代在中国出版至今,一直被翻译成  相似文献   

7.
捷克作家米兰·昆德拉所著的关注人类生存境遇和两性关系的哲理小说,《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曾被《纽约时报》誉为20世纪最重要的经典之作.小说中的两个女性特蕾莎和萨比娜,两者都倒向了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成为失落的女性存在,但又不失其确认自我存在的生命意义.小说体现了作家对陷入尘世陷阱的两性关系的各种可能性做出的深刻思考.  相似文献   

8.
一些文章认为,《聊斋志异》对女性的描写反映了妇女解放运动或男权主义意识,但从当时的历史背景和文化思潮来看,它实际上只是表现了明末清初的一种女性意识的觉醒。  相似文献   

9.
李墨田 《文教资料》2008,(28):216-218
探讨文学经典的含义,概括文学经典需要具备的素质,以此来分析<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的经典性.  相似文献   

10.
米兰.昆德的小说《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开创了一种独特的"音乐结构",即对复调艺术及音乐节奏的运用。根据小说改编的同名电影,通过配乐与场面调度成功再现原作"音乐结构"中"轻"与"重"的回旋、"快"与"慢"的变奏。这不仅是对小说精神与小说形式相对忠实的视听解读,也是使电影改编获得成功的关键,更从另一个侧面印证了昆德拉对小说形式进行音乐化探索的意义。在影像时代,小说的形式将不断走向开放与多元。  相似文献   

11.
上帝创造人类,首先创造了男人。因为怕男人孤单,于是从男人的肋骨上取了一根骨头,又创造出了女人。可见女人从创世纪开始,就不过是男人的附属品。然而即使女人作为男人的附属品,依然不能否定她作为人的主体性存在。米兰·昆德拉在《生命不能承受之轻》中描写的两个现代女性即萨宾那和特丽莎,她们各自都在灵与肉--人类的两重性方面挣扎着。这种个体的挣扎,是建立在个人伦理述求的基础上的。而这两个生活在不同环境中的,有不同的生活背景的女人因为托马斯这个男人而联系在了一起。这种联系带给人们的主要想象无疑是两者之间的无形较量。 刘小…  相似文献   

12.
米兰.昆德拉在《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深切关注了人类的存在状态。书中的托马斯和萨比娜原是相似的人,但"非如此不可"的选择使托马斯的人生重新充满了意义,一如既往的"别样亦可"的选择则使萨比娜的人生成为一片虚空。"非如此不可"的选择对人类的生命价值和生存意义有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3.
米兰·昆德拉作品中的挚爱主题来源于柏拉图《会饮》篇中阿里斯托芬关于爱情的定义。昆德拉对阿里斯托芬的说辞进行了进一步的追问和探讨,并针对现代社会的挚爱与爱欲问题提出了一些思考。昆德拉的思考实际上是对阿里斯托芬言说的一种衔接。不仅如此,昆德拉还在他自己的创作中实践了阿里斯托芬言辞中所包含的挚爱理想的毁灭因素,对挚爱进行了怀疑。这不仅给读者留下了一个思考——是否挚爱就真的不存在?同时,它也促使当下的作家从更深的层次上去探究挚爱主题。此外,昆德拉还通过作品中具体人物和情节的设置,建构了自己的现代社会伦理观。  相似文献   

14.
米兰·昆德拉的《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是一部围绕"轻与重"进行描述的作品,其中涵盖诸多关于俄狄浦斯情结和梦的描写正符合弗洛伊德主义对梦的解读。  相似文献   

15.
袁克蕙 《考试周刊》2009,(51):28-29
《被遗弃的韦瑟罗尔奶奶》是美国南方女作家凯瑟琳·安·波特的知名短篇小说,小说成功地塑造了一个一生坎坷、饱经风霜、操劳一生、意志坚强、性格倔强老妇的形象。本文从三个阶段分析了韦瑟罗尔奶奶从丧失自我到发现自我的女性意识逐渐觉醒的过程。  相似文献   

16.
姚迪 《文教资料》2011,(12):30-32
本文试图通过特丽莎的梦境解读特丽莎身上的灵肉冲突问题,进而解读她在由母亲、性爱、社会所组成的世界中对自我的探索最终所形成的悲剧循环悖谬处境,从中解读作者寄托在特丽莎身上的深刻思考。  相似文献   

17.
昆德拉的小说《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以苏联入侵的捷克为背景,以哲学思辨的方式叙述了几个不同人物的感情瓜葛和人生际遇,揭示了二十世纪人类的生存困境,并以女男主人公选择远离现代都市,隐退到乡村生活为结局,寄托了人类向往田园牧歌生活,重返伊甸园的理想。  相似文献   

18.
《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与《金色笔记》这两部作品都着力描写了现代西方人的生存状态,努力探索人的生存价值,写出了人们在信仰缺失下的迷茫痛苦、挣扎追寻和奋力坚守。而在对人的生存价值的追寻中,轻与重、灵与肉的矛盾选择是两位作家关注的重点。  相似文献   

19.
不禁想起昆德拉的《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轻》。书中提到的轻与重,便是对人生价值的一种认识。当对生命的价值怀疑时,心便会陷入一种困境,我们需要从新的角度认识人生,从而给心一个新的出路。  相似文献   

20.
米兰·昆德拉在其小说<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轻>中运用了多种音乐技巧,在完成小说艺术技巧创新的同时,也很好地配合作品表达了深刻的哲学主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