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06 毫秒
1.
采用文献资料法、访谈法、问卷调查法等方法对苏北高校体育场馆设施对社会开放的现状和影响因素进行调查和研究,从而探索出适合苏北高校体育场馆设施对社会开放的有效途径.研究结果表明:在调查的15所苏北高校中,有73.4%的高校体育场馆设施都不同程度地对社会开放,有26.6%的高校体育场馆不对社会开放,只对学校内部开放;影响苏北高校体育场馆对社会开放的因素包括领导和老师的思想意识、学校及设施的安全问题、高校体育场馆设施的条件、体育场馆对社会开放的时间、高校本身的条件等等.  相似文献   

2.
学校体育与社区体育相结合促进了高校体育场馆对社会的开放,然而高校体育场馆发展面临着瓶颈问题.本文主要采用文献法、调查法、数理统计法、逻辑法等研究方法,在注意力经济的视角下,对河南省本科院校体育场馆吸引消费者注意力的现状进行调查研究,针对高校体育场馆后期运营资源利用率低、资金不足、不能满足消费者需求等问题,寻找促进高校体育场馆可持续发展的途径.  相似文献   

3.
采用文献资料、专家访谈、问卷调查和数理统计等研究方法,对合肥市高校体育场地向社会开放的现状进行分析研究,进而探讨合肥市高校体育场馆社会开放的对策.研究发现,合肥市高校体育场馆向社会开放的力度不够、开放率低、安全保障措施匮乏、体育场馆设施的维护经费不足等问题.据此提出通过发挥政府部门的主导作用,建立经费补偿机制和管理规章制度,加强校园、锻炼场馆的安全措施,以及多渠道向社会开放等发展对策,以促进合肥市高校体育场馆的社会开放.  相似文献   

4.
朱小毛  张文桥 《考试周刊》2009,(43):137-138
本文作者运用文献资料法、问卷调查法、专家访谈法和数理统计法,对我国24所高校体育场馆面向社会开放的现状进行调查分析。结果表明,24所高校的体育场馆均面向社会开放,开放的形式分为有偿开放、无偿开放、半无偿开放和有偿与无偿相结合开放四种形式;高校体育场馆开放的市场化、产业化趋势不明显。  相似文献   

5.
康士龙 《文教资料》2006,(21):25-26
本文运用文献资料调研、专家访谈等方法对高校体育场馆向社会开放情况进行调查,找出高校开放体育场馆的影响因素,从而对高校体育场馆对外开放的可行性提出几点建议。  相似文献   

6.
赵纯 《考试周刊》2012,(8):106-108
本文综合运用文献资料法、调查分析法、实地考察法、逻辑分析法等研究方法,对目前南昌市普通高校体育场馆对外开放情况、开放的管理模式、开放中的经营情况等进行调查,通过贪析高校体育场馆对外开放的可行性及制约体育场馆对外开放因素,探索符合高校体育场馆对外开放的对策,并提出合理的建议。  相似文献   

7.
通过文献资料法、逻辑分析等方法,对高校体育场馆资源对外开放必要性及开放后的面临的困境进行分析,对高校体育场馆开放后所面临的困境提出相应的对策;建立科学完善的法律法规制度,转变经营管理理念,提高科学合理利用体育场馆,开拓多种资金来源渠道,来满足社会健身人群需要,促进全民健身的发展。  相似文献   

8.
在公共经济学的视角下,运用访谈、数理模型等研究方法,对我国高校体育场馆的开放类型以及影响因素进行了分析.在此基础上,通过边际成本定价法和需求差异导向定价法,分析学校体育场馆的运行成本,结合锻炼者的社会属性和锻炼偏好等方面来制定其对外开放价格.为促进高校体育场馆合理对外开放,提高锻炼者的使用效用提供参考,从而实现高校体育场馆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9.
高校体育场馆社会共享模式发展了社区体育,同时有利于这些高校的体育场馆优化整合,有利于我国全民健身计划的实施.但是,调查研究表明,我国将近70%的学校体育场馆未对社会开放,这些高校的体育场馆存在的闲置现象,大大浪费了高校的体育场馆资源.为实现我国高校体育场馆的社会共享,本文在文献研究和实践研究的基础上,以图表的形式详细地阐述了我国高校体育场馆社会共享的现状,根据调查报告归纳了当前我国高校体育场馆在共享时存在的问题,根据这些问题,提出了一套解决体育场馆共享的措施.  相似文献   

10.
本文通过文献资料法、问卷调查法、专家访谈法和实地调查法对高校体育场馆资源利用现状及影响因素进行调查研究.发现高校体育场馆资源较为贫乏,且场馆开放也不够规范,有偿开放能更好地服务于全民健身运动,提高高校体育场馆利用率并为高校带来经济利益;高校场馆资源的利用与场馆自身的条件设施、思想意识、管理水平有关;资源开发的赢利效果受场馆条件和经营思想两方面的影响.如果能合理开发、建设、利用、管理高校体育场馆资源,充分发展和利用高校体育场馆资源,将十分有利于推动体育事业的进程,并对全面推进学校体育运动的开展和全民体育健身活动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1.
孙超 《太原大学学报》2008,9(1):100-102
通过对晋北地区19岁--22岁大学生体质健康调查结果进行分析,并于2005山西省大学生体质健康水平进行比较,发现:山西晋北地区大学生身体形态的各方面指标与山西省平均水平不相符;晋北地区大学生肺活量发展呈下降趋势;晋北地区大学生身体素质与山西省平均水平不相符。在此基础上,提出相应的建议,为大同大学(本文所抽取的大学生样本均来自大同大学)体育教育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2.
姜根龙 《太原大学学报》2007,8(1):84-86,110
建设大学科技园,有利于充分挖掘和发挥全省高校和科研院所的人才、知识、智力优势,加速科技成果的产业化步伐,是推动山西高等教育健康发展及山西省经济和社会全面可持续发展的需要。要加大宣传力度,吸纳国内外先进大学科技园规划建设的经验,坚持服务导向,促进大学科技园与山西经济良性互动发展。  相似文献   

13.
本文通过对恢复高校招生制度、特别是进入新世纪以来,陕西高校招生推进"阳光工程"制度化、实现高考招生全程网络化管理、实施高考自主命题、建立高中教育阶段综合评价体系、加强考风考纪管理等特色工作的重点介绍,充分彰显陕西高校招生工作改革创新与时俱进的时代品质;同时结合陕西30年高校招生的发展改革历程,站在理论高度对今后深化改革、建立高校招生多元化评价模式进行了展望,并提出了自己的观点。  相似文献   

14.
本文从教育理念转变、资源配置与利用、实施困难三个方面对山西省部分中学研究性学习实施现状与实施因素进行了调查。研究发现,研究性学习实际开展的现状不容乐观,资源匮乏、高考压力、社会不支持这些来自学校人力资源以外的外部条件,被认为是实施研究性学习的困难所在。分析显示:学校人力资源素质良好,无论是学校领导,一线的生物教师还是学生都已经具备新的教育理念,但教师的研究素质有待于有效的在职培训;学校物质资源基本具备,但学校、社会物质资源的利用率有待于开发。实施研究性学习,必须改善学校的办学环境资源。  相似文献   

15.
基础教育公平是山西和谐社会的重要内容,在和谐社会构建中具有重要的推动作用。中部崛起背景下山西基础教育公平的主要问题是教育机会不公平和教育资源配置的不公平,其成因有社会和经济的原因,但根本原因是教育政策和制度设计的不公平。为此,推进山西基础教育的公平发展,必须由政府承担主要责任,确立公正的价值取向,规划基础教育公平蓝图,实施基础教育标准化工程。  相似文献   

16.
20世纪90年代以来,山西省初中教育取得了一定的成绩,在实现基本“普九”的宏伟目标中,山西省一直处于中西部地区领先的位置。与此同时,山西省初中教育也面临着诸多的困难和问题,如初中教育中大量存在的质量、水平不高等现象困扰着山西省义务教育的可持续发展。在当前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新形势下,教育改革已是不可逆转的历史趋势,从而也为山西省初中教育的大力发展提供了难得的机遇。我们只有根据省情,在有限资源的情况下,合理定位初中教育的培养目标,提高初中阶段教育的质量和水平,才能保证山西省初中教育的健康、稳定、高效发展,进而才能进一步全面提高义务教育的质量和效益,推动山西省整个教育事业的良性发展。  相似文献   

17.
山西省是我国重要的煤炭生产基地,也是我国第一个国家资源型经济转型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还是煤炭工业可持续发展试点省份,同时也是高碳排放省份,在节能减排与发展经济的双重压力下,山西省国有煤炭企业必须走低碳经济道路。在发展低碳经济道路上既存在内部优势与劣势,又有外部的机会和威胁。面对内外部环境,煤企需要发展低碳经济,即节约资源、提高技术、发展经济。  相似文献   

18.
山西作为华夏文明的发祥地,拥有众多的名胜古迹,同时也不乏山水风光,旅游资源丰富,类型多样,但长期以来旅游业的发展与其旅游资源禀赋并不相称。笔者在分析山西省旅游资源空间分布及交通网络格局特点的基础上,以点轴理论为指导,对其旅游发展进行结构规划,构建了6大旅游分区,并结合旅游发展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建议和观点。  相似文献   

19.
金后期陕西行省是金朝后期最重要的军政合一性行省之一,自贞祐三年八月设置于京兆府,至兴定三年,称陕西行省。自兴定三年后,陕西分置京兆、平凉两处行省,分管陕西东路与陕西西路军政事务。作为陕西五路最高军政统辖机构,陕西行省发挥着军事、行政的双重职能,在金后期对陕西地区的统治中发挥着极其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20.
根据对县级国土资源管理部门在职工作人员和土地规划机构从业人员教育程度、专业背景等信息的调查,分析当前山西省土地资源管理专业人才需求状况。针对山西省土地资源管理人才供给特点,提出三点建议:充分发挥财经类高校经管法学科优势,培养适应时代需求的土地资源管理专业人才;加强高校与基层国土资源管理部门联系,加快县级国土资源管理部门工作人员知识更新;大胆改革国土资源管理部门用人机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