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袁雪生博士的《〈富兰克林自传〉与美国精神》,2008年9月由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出版发行。这部著作是文艺研究新视野丛书之一,是作者在南京大学博士论文基础上修改而成的。全书21万字,主要内容有“《富兰克林自传》研究述评”、“富兰克林的道德自我完善”、“自我书写、身份建构与自我实现”和“实用主义精神下的美国梦”等四章。著作从文化研究的视角对《富兰克林自传》进行解读,  相似文献   

2.
叙述评论或评价是作者入侵的文本标识之一,往往反映了作者或叙述者特定的意识形态。在自传文类中,叙述评论则更多地服务于自传者的理想身份建构。文章运用自传叙述评论理论聚焦《富兰克林自传》中的叙述评论模式、结构特点及其所蕴含的身份建构取向,以期揭示富兰克林的父型形象是如何从"家族之父"升华为"隐喻国父"的。  相似文献   

3.
韦超 《现代语文》2010,(6):79-80
本文力图从《沫若自传》前言和序引中,根据自传的不同写作年代、写作背景,分析郭沫若的写作心态,廓清郭沫若对"自我"身份的不同定位,厘清郭沫若在自传正文中建构"自我"形象时对自身身份的指认,从而帮助我们进一步揭示郭沫若自我形象建构的复杂性。  相似文献   

4.
本文力图从《沫若自传》前言和序引中,根据自传的不同写作年代、写作背景,分析郭沫若的写作心态,廓清郭沫若对"自我"身份的不同定位,厘清郭沫若在自传正文中建构"自我"形象时对自身身份的指认,从而帮助我们进一步揭示郭沫若自我形象建构的复杂性。  相似文献   

5.
20世纪以来,伴随着西方哲学思潮的发展和当代西方文论的兴起,美国自传研究发生了显著的变化。从《富兰克林自传》在20世纪的批评与接受过程可以发现,自传研究逐渐进行着从传统到现代的转向:从外部事实走向心理真实;从个人身份走向民族神话;从解构自传走向建构自我。这种转向拓展了自传研究的广度和深度,丰富了自传研究的内容。  相似文献   

6.
《富兰克林自传》是美国第一部现代自传,它不但记录了富兰克林的自我奋斗与事业成功的历程,并且在表层的奋斗与追求之下还潜藏着另一个深度模式。自传中充满隐喻的自传话语的叙述不仅反映了个体的价值和信念,也创造了一个象征美国式成功的神话原型。  相似文献   

7.
《富兰克林自传》既是一部世人所赞颂的经典自传,也是一本包含了诸种善与美的道德律令手册。但是,在《自传》中,富兰克林表现出了明显的男权意识及歧视妇女的倾向,其叙述也体现了作者的男权政治话语。  相似文献   

8.
《富兰克林自传》是美国最重要的自传作品之一,其讲述了富兰克林从贫困到富足,从精神上的无知到在世界享有声誉的自我奋斗与实现过程。富兰克林现身说法,以自己的经历生动阐释了美国精神的内涵。其中其提出的13条美德则是对美国精神中占重要地位的清教主义的反映,而实用主义思想更是奠定了富兰克林对美国精神建立的贡献。  相似文献   

9.
黑人自传是美国自传文学极具特色的一部分,尤其是黑人女性自传。因女性身份、肤色原罪等群体特征,黑人女性自传揭示了多重自我、呈现了“我”与“我们”的代表与被代表关系。然而,近年来被关国文学界重新发掘的黑人女作家赫斯顿的自传《路上的尘埃痕》,却打破了黑人女性自传揭示群体性自我的传统,通过消解“我”的种族身份、女性身份而构建了“纯我”,而其现实生活中“真我”却被作者以迂回式叙事策略而遮掩了。“纯我”与“真我”在自传文本中以复调式叙述结构、以此消彼长的延展而达到最终的对立统一  相似文献   

10.
20世纪70年代以来,西方自传界纯粹探究自传的真实性问题的研究路径已经几乎被舍弃,许多批评家认为,对自传文类来说,探讨自传的真实性,没有多少实际意义,而文本、自我、身份的问题开始占优势。概而言之,对自传的理论研究可分为两大流派:一是把自传作为基于自我存在的本体论的概念的文本、流派进行研究的古典自传理论派;一为视自传为虚构文本的解构隐喻派。自传作为一种普遍的文化人类学现象,正在吸引着越来越多的哲学家、美学家、人种学家、社会学家、精神分析学家、解构主义者、后殖民和女性主义者的目光。而中国的自传理论研究任重而道远。  相似文献   

11.
有人说,美国文学始于本杰明·富兰克林的《本杰明·富兰克林自传》.这似乎有点夸大其词.不过,这倒说明美国传记文学的独特的艺术魅力.《本杰明·富兰克林自传》(1791)的确是一部公认的里程碑式的巨著.虽然在它问世以前,美国已经有殖民时期文学,也有过玛丽·罗兰德森的狱中回忆录《玛丽·罗兰德森被俘和获释的真传》(1682)和乔纳森·爱德华兹描述他宗教觉醒的《前牧师乔纳森·爱德华兹先生的生平和人格》(1765).但是,作为一种独立的文学体裁,美国文学中自传的诞生还是以《本杰明·富兰克林自传》的问世算起.富兰克林在自传中描写了自己勤奋好学,勇敢自信,经过不懈的努力获得事业成功的艰难历程.这种进取精神恰好符合当时美洲新大陆的需要,促使后来“美国梦“的形成.它驱使一代又一代美国人,凭借个人奋斗的魔力去创建美洲土地上的“天堂“,使自己成为乐园里的亚当和夏娃.……  相似文献   

12.
教师身份的自我建构是教师专业发展的重要任务。本文分析了民办幼儿园教师面临个体自我身份缺乏正确认知,人际互动困难,他者有效评价较低等问题。从自身职业素养、幼儿园管理、社会职业认可等方面探讨其影响因素。运用Brewer的三重自我建构理论对民办幼儿园教师身份建构提出策略。个体自我层面,端正职业态度,提高胜任力;关系自我层面,提高福利待遇,建立群体归属感;集体自我层面,明确民办幼儿园教师身份,提高职业社会声望。  相似文献   

13.
《春秋岁月》是美籍华人陈香梅的自传,也是一部华裔女性张扬自我个性的颂歌。作者以独特的身份进入美国社会,又以卓越的才智、超人的见识与能力活跃于美国政坛,成为联系中关关系、大陆与台湾桥梁的成功华裔美国人。自传完成了自我身份的书写与转变,更突破自我书写格局,在女性个体的独特视角下,展开广泛视野中异彩纷呈的叙述,其张扬的个性,敏锐的洞见,与祖国血浓于水的情怀,为亚裔女性走向世界,参与世界政治活动提供了成功的范本。  相似文献   

14.
龚旻  高丽涛  王佩雪 《海外英语》2013,(23):262-264
为了对亚裔美国文学的主题变迁做一文本支撑研究,该文通过对《华女阿五》、《女勇士》、《谁是爱尔兰人?》和《快要窒息》的文本进行分析,梳理了亚裔美国文学发展的三个阶段:表现自我的自传和短篇小说阶段、在文化冲突中建构少数族裔的自我身份阶段和疏离中多元的主体性及少数族裔中的少数者的发声阶段,以期加深对亚裔美国文学主题研究的深度。  相似文献   

15.
华裔美国文学中,寻根是个永恒的主题,追求自我身份建构是这一主题的进一步延伸。华裔作家赵健秀的作品《甘加丁之路》中关龙曼及其儿子尤利西斯.关的不同道路代表了华裔在寻求自我身份建构过程中的不同选择。关龙曼试图通过求同归顺融入美国白人主流社会,走上的是甘加丁的毁灭之路;而尤利西斯.关则强调自己作为华人的异质身份,强调立异,用自己的反调之声赢得尊重从而完成华裔身份的自我建构。从关龙曼到尤利西斯.关,反映了华裔在不同时期对自我身份建构的不同认识和不同策略。  相似文献   

16.
"教师角色"作为社会对教师的身份定位和期望,在某种程度上反映了教师自我解放的程度.由此反观我国教师角色变迁,主要可以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从新中国成立到文化大革命前,教师更多是社会的代言人、规范的代言人;第二阶段,80年代到90年代初,教师"专业知识人"的身份和地位得以确立和认可,教师自我逐渐浮现;第三阶段,90年代末到现在,教师被定位为"建构、合作、研究者",教师自我日益彰显,素质教育的进一步深化和新课改的实施对教师角色提出新的挑战.  相似文献   

17.
奥斯伯特·西特维尔是20世纪上半叶英国现代主义作家,他在五卷本自传《左手,右手!》中通过对传记材料有意识地取舍,建构了自己作为贵族派、唯美主义艺术家和陈腐思想反叛者的理想型形象。对照他人为其撰写的传记,可以看出该自传因其强烈的主观性、阐释性,表现出强烈的自我意识,是自传作者认识自我、建构自我,进而赋予自我存在价值的重要尝试。这种自传性的修辞艺术彰显了作家自我认同的精神诉求,体现了20世纪上半叶英伦精英知识层的现代性认同意识,也是作家创作心理与创作动机的重要显现。  相似文献   

18.
美国宗教自传的文化意义主要体现在对美国社会道德体系的建构和维系以及对文学话语模式的影响两个方面。处在美国民族文学源头的《乔纳森.爱德华兹自述》和《富兰克林自传》,将清教思想主题化,不仅对美国社会的道德体系和价值观起了积极的建构与维系作用,而且对美国文学产生了深刻而持久的影响,使清教思想在传记、小说、诗歌等不同文类中具有了主题意义,也使美国文学形成了简洁平易的语言风格和第一人称叙事传统。  相似文献   

19.
自传是自传作者解释自我、建构自我和表达自我认同的一种古老而又现代的文类之一。而访谈录则是根据采访形式记录下一些名人重要的对话或者自述,属于亚自传范畴。从自传《词语》到访谈录《七十岁自画像》,出于自我形塑的需要,萨特一直刻意在文本中呈现自己作为作家和公共知识分子的理想自我形象,以满足读者的期待视野。本文立足于对两个不同文本的细致解读,从现代自传理论研究视角,尝试探讨萨特自我形塑之意义。  相似文献   

20.
多丽丝.莱辛在《简·萨默斯的日记》中的女性自我呈现体现在女性气质的梦魇重复、女性以身体为主体形式的抗争、女性生活空间的建构和女性历史的追溯与重塑。女性主义叙事学结合文本叙述形式和社会意识形态的分析,反映了莱辛的文化身份和在女性自我呈现中建构的女性身份及其体现的性别政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