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苏洵 两次科场失利的宋代人。他失利后不气馁,刻苦自学,终于成为“唐宋八大家”之一。 归有光 八次落榜的明朝人。他在嘉定招生开学,仍然含辛茹苦,发愤攻读,终于写下了《震川广集》40卷。 李时珍 三次落榜的明朝人。他下决心从医,一生精心研究,走遍了长江、黄河流域,经过27年的劳动,参考了800多种医书,写下了医学巨著《本草纲目》,成了著名的医学家。  相似文献   

2.
从2005年6月央行的《支付清算组织管理办法》(意见征求稿)的出台到2010年6月《非金融机构支付服务管理办法》的公布,历经了整整5年之久,这五年也是中国第三方支付迅速发展的五年,也是第三方支付牌照——支付业务许可证“难产”的五年。终于在2011年5月在众多企业的翘首以盼中,首批支付业务许可证发放,第三方支付行业终于迎来了自己的“身份证”  相似文献   

3.
“要是刘备没有来呢?”读了《三顾茅庐》,在赞叹刘备求贤若渴的精神的同时,我又不免为诸葛亮担心。公元207年,刘备被曹操追杀,屯兵新野。徐庶向刘备推荐诸葛亮。刘备冒着严寒两次拜访他,但都被拒之门外,第三次终于见面了,并坚决邀请他出山。这是一段脍炙人口的佳话。值得庆幸的是刘备终于第三次来拜访了,否则,中国的历史上是否还会记下“诸葛孔明”这个名字呢?诸葛亮是幸运的,他终于等到了刘备,使他的才华得以发挥,成为一代风云人物,没有被埋没于草庐之中。但是,世界上又能有几个刘备呢?又有多少人能像诸葛亮这样幸运呢?假如刘备果真没来,诸…  相似文献   

4.
人类,只有站起来,地球才属于他!人,只有站起来后,世界才属于他!一个洪荒的年代,一群四脚着地的猴子,尝试着解放出自己的前肢,尝试用双腿直立行走,历经亿万年的悲苦沧桑,终于站起来从动物群中走了出来,由类人猿“站”成了今天的我和你。于是有了号称“万物之灵长,宇宙之精华”的人类。  相似文献   

5.
两次科场失利的宋代人苏洵,刻苦自学,终于成为“唐宋八大家”之一。 八次落考的明朝人归有光,发奋攻读,终于写下了《震川广集》四十卷。 三次落考的明代著名医学家李时珍,下决心从医。经过27年的精心劳动,参考了800多种医书,写下了医学巨著《本草纲目》。  相似文献   

6.
教学文摘     
鲁迅在《给颜黎民的信》里称呼颜黎民,有七处用“你”,有三处用“你们”,这是为什么? 原因是鲁迅从颜黎民几次来信的口气,作了种种推测:①认为“颜黎民”是个假名;②也许是个小学教师;③或许是几个爱好文学的青年知识分子的集体化名。所以信中称呼颜黎民,有时用“你”,有时用“你们。但鲁迅日记注释组的同志深入调查以后,终于弄清了颜黎民确有其人,并非假名。(摘自《福建教育》)  相似文献   

7.
1999年3月举行的九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上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修正案》,首次将“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思想载入了宪法这一国家的根本大法。这标志着人民共和国在历经50年的摸索之后,终于找到了“法治”这一现代文明的产物作为治理国家的首要方式。  相似文献   

8.
资产阶级维新派的领袖人物康有为从1888年到1898年十年间,曾七次上书光绪皇帝,力陈变法维新,终于打动了光绪帝,推动了维新运动,导致了中国资产阶级第一次重大的政治运动——戊戌变法。康有为在一首诗中说:“忧时七上皇帝书。”从这七次上书,我们可以看到他希望通过变法挽救民族危亡的抱负,也可以了解到经历了多少艰难曲折,才有百日维新的产生。  相似文献   

9.
首位“太空漫步”的中国人翟志刚 翟志刚,1966年10月出生,黑龙江龙江县人。他曾入诜这“神五”“神六”飞行梯队,两次与“飞天”失之交臂。十年磨一剑,2008年翟志刚终圆飞天梦,并担任“神七”三位航天员中的指令长。  相似文献   

10.
《语文教学与研究》(上旬版2013.12)刊登的陈小飞老师的《〈岳阳楼记〉对滕子京的赞扬》一文中,陈老师认为作者写作的“真正目的应该是为了称赞滕子京”,为了证明这个观点,作者从三个方面进行阐述,一是认为写景的目的是为了赞扬人;二是认为滕子京心胸宽广,为人坦荡,“借写洞庭湖的阔大气势来暗示滕子京的胸怀如洞庭湖一样宽广博大”;三是赞扬他胸怀国家,心系苍生。  相似文献   

11.
桥梁     
我的《普通逻辑》历经三次考试,终于在1998年上半年,以66分过关,别看分数不高,里面还有一根电话线的功劳呢!我是1998年3月份,在河北师大举办的自考培训班上,认识的任老师,他讲授《普通逻辑》。由于是强化辅导,时间短,任务重,在辅导结束时,我对《普...  相似文献   

12.
华应龙是小学数学界的名师,知道他的人不少,但真正深入了解他的人可能不多。我虽与他结识时间不长,交往也不多,但从他执教的“神奇的带子”“我会用计算器吗”“中括号”“角的度量”……特别是从本次的专辑文章中对他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他对工作的执著,对他人的谦和,对生活的大度,他的勤奋好学、精益求精,他的善于思考、勇于实践,他的开拓创新、追求完美,无不从他的言谈举止以及文章的字里行间显露出来。我知道,在教学“角的度量”时,为了获得儿童滑梯的科学性倾角,他除了亲自度量和查阅资料外,还专门走访了三位相关专业的工程师……他不是聪明绝顶的数学大师,也没有良好的家庭和学校教育背景,更不是在条件良好的城市学校中成长起来的,但他成功了。他的成功说明了什么呢?对我们有哪些启示呢?相信读了这个专辑,你会有自己的答案……  相似文献   

13.
差等生CEO     
胡羽 《阳光搜索》2005,(2):52-53
在以学习成绩论优劣的“惟分数时代”,一个在高中阶段就七次补考的差等生,在人们眼里是绝对不会有多大出息的。可台湾的邱维涛却是一个例外。他把自己看成是“龟兔赛跑”里的“乌龟”,早早开始吸收自己感兴趣的IT业知识,19岁就创办了“世达电股份有限公司”,20岁就拥有了三家分店。如今的他,终于变成了台湾商界人见人爱的“忍者神龟”。  相似文献   

14.
吴才有 《湖南教育》2009,(11):47-47
有这样一则故事。古苏格兰国王罗伯特·布鲁斯,曾六次被打败,几欲失去信心。一个雨天,他躺在茅屋里,看见一只蜘蛛在织网。它想把一根丝挂到对面墙上,连续六次都没有成功,不过它没有放弃,经过第七次努力后,终于达到了目的。罗伯特兴奋地跳了起来,叫道:“我也要来第七次!”他重新组织军队,反击英国入侵者,终于把敌人赶出了苏格兰。  相似文献   

15.
方苞历经康雍乾三朝,深得康熙赏识、雍正宠信。他在乾隆朝为官七年,以乾隆四年为界,乾隆对方苞的态度发生了极大的改变,初加恩宠,后予罢黜。方苞落职的缘由,《清史稿·方苞传》记载有三件事,关涉“营私”“泄密”“请托”,引起乾隆震怒。然深入探析这三件事,其中有方苞难以言说的苦衷,或是触及“朋党”和“用人之权”等清廷皇权专制大忌,而根本上则是方苞与臣僚矛盾不断激化的必然结果。今学者陈祖武评价方苞,则有失公允。  相似文献   

16.
6、保证川流不息的现代化 1916年陶行知用英文撰写的教育专著中第一次使用“现代教育者”(Modemeducation)和现代教育学(ModemPedagogy)两个现代术语。1925年,他和他的同事在〈(EducationTheChina1924)中第一次使用“现代化”(Modernizing)这第三个现代术语。他是中国最早使用“现代化”这个词语的三人之一。另外一个是张仲述(1892——1957)1922年写博士论文《从教育入手使中国现代化》。  相似文献   

17.
一袋父母心     
马相才 《阅读与鉴赏》2010,(6):22-23,55
那年.我在苏北一个劳改农场服刑.有一次送来一个灶河的人.当他看到别人的家属都是隔三差五地来看望.非常羡慕。于是便一封又一封地向家中写信.每月几块钱的“劳改金”全都用在了买信封和邮票上了。可是.半年多过去了,家里也没有人来看他.最后.他终于急了.给家里发了一封“绝交信”。  相似文献   

18.
茂名石化水东港口公司走过了七年艰苦创业的道路。七载风雨春秋,弹指一挥间。七年来,尽管历经艰难困苦,但砺志图强的港口人围绕“创一流港口”目标,始终坚定不渝地坚持“两手抓,两手都要硬”的方针,用自己的青春、智慧和汗水,浇开文明之花,装点港口明媚的春天。如今,这座大型的现代  相似文献   

19.
本期格言     
有人说:有多大的能耐,能做多大的事;有人说:有多大的胆子,能干多大的事;有人说:有多少钱,能办多大的事。这些话都有道理,但我还是更相信:有多大的胸怀,能做多大的事。据说清朝有一位大学士,在京城听说家人同邻居为争一墙之地闹得不亦乐乎,便写信劝告家人“让他三尺又何妨”。这一让便让出了一条宽敞的大道,也让出了宰相的度量。在这里,胸怀是容忍。有人问三个正在干活的泥瓦匠在做什么,第一个回答在砌砖,第二个回答在盖楼,第三个回答说在干一件事业。后来,第三个人成了建筑公司的老板,第二个人成了一名建筑工程师,而第一个人却仍然在砌砖。…  相似文献   

20.
评语     
谁都希望生活充满阳光,谁都渴望生活在阳光灿烂的日子里。这是人之常情。因此,“阳光灿烂的日子”是人们普遍关注的话题,每个人对这个题目都是有感可发,有话可说的。高丹同学写的这篇文章包括三个片断,第一个片断“历史回眸”,是对西汉的文学家兼史学家司马迁的回顾。司马迁坐监狱、受腐刑,历经“凄风苦雨”,但他从监牢出来以后,忍辱负重,坚持写作,终于完成了《史记》这部千古不朽的著作,从而感受到“阳光总在风雨后”的欢乐。第二个片断“经典回放”,写美国现代著名作家海明威的小说《老人与海》中圣提亚哥的故事,这个瘦骨嶙峋的老人临危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