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中国现代文学史研究的“势大于人”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黄修己 《东方文化》2002,(5):106-110
自从上世纪80年代末,中国现代学研究界发出“重写学史”的呼声,十余年来“重写”之声从未间断,今年又有“学史重构”的学术研讨会?这说明人们对已成的《中国现代学史》或《20世纪中国学史》,尚感未能满意,仍企盼着更为新鲜、更具突破性的新;所以,“重写”、“重构”之声不绝于耳。  相似文献   

2.
二十世纪:文化训诂学的理论省察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20世纪多种学术话语并存的语境中,本系统回顾了作为一种学术探索方法的化训诂学,在现代吸取诸多学术理论营养,向着系统性、逻辑性深层发展的历史过程;并就化训诂学的多重证据法、融汇法与化还原法等三种基本方法进行了理论思考与归纳,全面勾勒了训诂学的现代理论形态。  相似文献   

3.
由日本国二松学舍大学东亚学术综合研究所(阳明学研究室)主办的"唐甄思想的现代意义·国际学术研讨会",于2009年9月19、20日在日本东京召开.参加会议的有中国、日本、韩国三国的50几位专家学者.与会者围绕"唐甄思想的现代意义"这个主题,进行了真诚而热烈的讨论.  相似文献   

4.
20世纪是云南社会发生巨大变革的时代,学术研究也完成了从古典到现代的全面转型.在这一历史过程中,涌现出了一批杰出的学者和学术成果,他们有力地提升了云南学术在全国的地位.云南大学教授张文勋先生就是其中的一位.  相似文献   

5.
20世纪90年代的中外化交流史上,这是一个令人激动的时刻——1995年8月3日在北京人民大会堂湖北厅,坐满了来自美国、德国、日本、新加坡、澳大利亚、港澳台等10多个国家、地区和国内研究中国传统化的专家学,这里正在举行儒家思想与市场经济国际学术研讨会。“对于中国传统化、  相似文献   

6.
正巫鸿的《武梁祠——中国古代画像艺术的思想性》一书,是融合中国传统学术和西方艺术史方法论的一种尝试,是艺术史、历史、考古各学科相结合的一种尝试。这本书成为武梁祠研究领域中的重要专著,于1989年获得了亚洲学年会最佳著作奖,被列为20世纪90年代最有意义的艺术学著作之一。  相似文献   

7.
《淮南子.要略》首次从外缘方面探讨了诸子缘起之历史实相。20世纪初叶,章太炎作《诸子学略说》等,重提刘、班旧说。而胡适则因《要略》之言,作《诸子不出于王官论》,驳章太炎之说。章、胡的这种学术史言说均具有创立中国新的学术范式的意义。这至少说明,任何一种建立中国近现代学术范式的努力,都无法漠视十分丰富的中国传统学术资源。这是胡适钟情于"清儒家法",章太炎诸子缘起说虽遭批判,但其诸子学仍大行于世,并仍能于近现代学术建立有所贡献的原因。  相似文献   

8.
20世纪20-40年代,民国学人大规模地讨论中国文化起源问题,涵盖了有关中国传说古史的论辩、考古学视野下的中国文化起源、中国文化多地起源等领域。在推广中国文化起源研究的过程中,民国期刊扮演着十分重要的角色,表现为:学者办刊,引领学术发展;运用多种传播方式,以论辩推动研究深入;及时刊发,加快传播速度等。民国期刊不仅推动了中国文化起源研究的深入和拓展,还促进了科学史观在中国文化起源研究领域的广泛运用,推广了新的史学研究方法。但不少民国期刊存续时间过短,对于中国文化起源研究的传播往往昙花一现,没能为推动本领域的学术发展提供持续支撑。  相似文献   

9.
贺仲明 《东方文化》2002,(5):61-64,85
解构和学术,是20世纪90年代以来的两大基本文化思潮、解构,源头其实应该是在20世纪80年代。西方文化观念的进入,客观上形成了对长期蒙昧和封闭状态下的中国社会文化的巨大冲击,解构了往昔的政治乌托邦神话一但是,真正的解构高潮还是在20世纪90年代,  相似文献   

10.
黄晓武 《东方文化》2000,(4):125-126
2000年4月29日至30日,北京师范大学中系和北京师范大学艺学研究中心在北京联合举办了“艺学与化研究学术研讨会”。来自首都及外地高校、科研机构和杂志社的专家学共100多人出席了这次会议。代表们就中国学理论的现状和西方化研究在中国是否可能等学术前沿问题展开了广泛深入的探讨;这次会议体现了世纪之交的中国学理论在新形势下对自身学科形式的反省和自我调整。  相似文献   

11.
大风堂画苑由张善子、张大千昆伸开创,声誉鹊起于20世纪20年代,影响了中国现当代美术进程。特别是张大千,其生活、情感、艺术世界瑰丽多姿,编织了“大千学”经纬。本文通过对大风堂画派和大千学的认知,认为研究“大千学”具有重要的文化意义。  相似文献   

12.
王兆胜 《东方文化》2000,(5):108-111
20世纪30年代,林语堂以创办《论语》、《人间世》和《宇宙风》,倡导幽默闲适之小品闻名于世;接着,他的《吾国与吾民》、《生活的艺术》又以境界品位之高雅,介绍中国化之广泛、传神,笔之明白晓畅、流动飞逸备受人们称誉。林语堂的长篇小说《京华烟云》被美国《时代周刊》评为“很可能是现代中国小说之经典之作”,后来它还获得诺贝尔学奖提名。台湾作家林海音称“本世纪的中国人能成为世界性作家学的,我认为只有林语堂一人。在欧美或东亚,提起Dr.un Yu Tang(林语堂博士,笔注),尽人皆知”(《林语堂作等身》)。  相似文献   

13.
20世纪,是中国文化遭受西方文化;中击及其中西文化融合的世纪。20世纪初,以科技、制度为先导的欧洲文化陆续进入中国,使中国传统文化濒于解体。智识阶层对传统文化的信念动摇,而对西方文化的态度由抗拒、怀疑到学习,进而由被动接受到主动撷取。在此历史环境中,西方绘画也顺利进入中国并在中国文化土壤中生根发芽,逐步成长为中国本土艺术;20世纪也成为中国艺术史上以油画艺术的灿烂多彩为特点的世纪。  相似文献   

14.
纵观20世纪中国近代史研究,主要是在"革命"与"近代化"两种话语模式中展开。各个时期中国近代史研究的学术语境和精神气候规定其研究方式,左右其话语权。本文试图通过对20世纪中国近代史话语的变迁过程的回顾和述论来解读中国近代史研究的政治功能和社会功能。  相似文献   

15.
1.引言。约翰&;#183;罗尔斯的正义理论,是20世纪政治哲学最富于意义的理论之一。该理论以其强烈的契约论色彩,明确的自由主义倾向,有力地打破了20世纪政治哲学领域的停滞局面,形成现代学术史上少有的突飞猛进的浪潮。自此以来,对政治哲学的建构,都是要么将罗尔斯的思想引为基础之一,要么将罗尔斯树为自己的论战对象,而绝对无从简单回避了事。罗尔斯理论的重要意义,于此可见一斑。  相似文献   

16.
陈拙 《华夏文化》2000,(4):54-55
蒋廷黻的《中国近代史》著于1938年,是20世纪前期学术界在中国近代史研究领域中的重要代表作之一。由于某些非学术方面的因素,这部近代史专著已经被人们淡忘了,不少青年学者对此书及此人缺乏基本的了解,因而有必要从学术角度加以介绍和评论。  相似文献   

17.
林涓 《大理文化》2003,(4):59-62
今年2月15日是云南20世纪学术巨星方国瑜教授诞辰100周年纪念日.方国瑜是20世纪云南最了不起的历史学家、民族学家、文献学家、语言学家、方志学家、教育家.他以敢于创新的勇气,实事求是的态度,刻苦认真的精神,在中国民族历史,中国西南边疆史地,云南史料目录,东巴文化,汉语历史、民族语言等方面都做出了震古烁今的杰出成就.  相似文献   

18.
20世纪已经临近末尾,就像各个领域都在进行世纪性回顾一样,中国艺术也应该认真总结一下自己的百年命运,以便开启下个世纪。在中国,20世纪一开始就遇到了敦煌莫高窟藏经被发现这样一个大事件(发现于1900年5月25日),使这一中国艺术宝库名扬世界。这个开头似乎具有某种预示性,20世纪成了中国艺术大发现的一个世纪。中国一系列古文化遗址的大规模发掘基本上都在20世纪;这些遗址中所保存的艺术作品向全世界的系统传播,中国艺术以一种比较完整的形象与世界上其他地区的艺术并肩而立,也都是这个世纪的事情。20世纪的中国经历了大量的战…  相似文献   

19.
任飞 《寻根》2000,(4):89-91
“2000年敦煌学国际学术讨论会”。开得紧凑、热烈。专题发言、参观洞窟.让人觉得可听可看的内容太多.而时间太少。即使这样。会议间歇,代表们仍络绎不绝地去敦煌研究院陈列中心参观以“敦煌系列。为主题的“杨惠姗现代中国琉璃艺术展”。这个展览成为会议一道引人注目的风景。  相似文献   

20.
从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到进入21世纪以来,中国少数民族民间文学研究发生了若干重要变化,从文学事实的清理到学术观念的转型,从回归文学传统的田野研究到学术范畴的重新界定,从注重地方知识的文类辨裁到民间话语的意义传达,从口头传承与书写的民俗过程到传承与传播的文学接受,民间文学的理论建构和方法论自觉在口头传统研究的本土化进程中逐步实现了研究范式的多重转换。这一时期,资料学建设和研究成果之丰硕、观点和方法之多样、学术队伍之壮大,都当属史无前例。本文作者从整体上梳理学术研究转型过程中知识生产的重组方式,在国家愿景与学术实践的张力之间,以点带面地描摹学科建设的若干标志性成就;进而以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为背景,大致归总少数民族民间文学遗产化进程的整体面貌和学术取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