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我的大学     
我的大学许衍刚许衍刚,男,42岁,中共党员,主任编辑。在大众日报工作22年,先后当过记者、编辑、工商部副主任、机动记者组副组长,现任总编助理、总编室主任。他采写、编辑的作品十几次获省以上新闻奖,近几年参与策划、采写的重大报道有多篇获山东省“精品工程”...  相似文献   

2.
我的大学     
15年前,那时恢复高考才2年,教育界可以说是百废正举,人手缺乏。那年我高中毕业后就走上三尺杏坛,开始了教书生涯,于今也正好15个年头了。我先后教过初中、高中的语文和历史,也曾在我家乡宜昌市的广播电视大学和葛洲坝工程局广播电视大学讲过“古代汉语”、“现代汉语”几广了课程,工作勉强尚称胜任。因此人们每每问我是在哪儿上的大学,  相似文献   

3.
如果有人问三十多年来最刻骨铭心的事是什么?我会不假思索地立即回答他:我的高考,我的大学!的确,三十多年前的那场高考,让原以为毫无希望的大学居然突然向我打开了大门. 幸运从天而降 从特定的历史背景看,恢复高考后的三届大学生中的大多数原本都是不幸的人.为什么?从1966年到1976年,大学先是停招,后来取消考试,上大学要推荐,而大多数想读书的人是得不到这个机会的,出身有“问题”就更不可能了.  相似文献   

4.
欣悉纪念解放军报创刊50周年举办征活动,我心中的第一反应是:“这张报纸培养了多少人才啊!”同时跳出一句话来:“解放军报——我的大学”。  相似文献   

5.
“学好用好军报,当个将军没问题;会给军报投稿写稿,当个记没问题。”这句话是我1984年秋当新兵时听一位干部说的。从听到这句话起,《解放军报》就成了我的梦想120多年过去了,我从一个边防战士成长为一名军报记、编辑,毫不夸张地说,没有军报的养育就没有我今天的自信和强壮。因此,每当有人问我你是哪个大学毕业时,我总会自豪地说:“解放军报大学!”  相似文献   

6.
不少青年朋友常常这样问我:你没上过大学,怎么会喜欢文学这一行?又怎么会走上当作家这条路的?我总是毫不犹豫地告诉他们:我是在图书馆里读我的大学,在图书馆里学会文学创作,从图书馆里走上我梦寐以求的作家之路.  相似文献   

7.
《出版经济》2006,(3):12
在新浪网博客上超过千万点击量、被众多网民追逐热捧的徐静蕾推出博客文集. 徐静蕾素面朝天地记述了一个带有明星光环的女人的日常生活.琐碎、自然,既是一个淘气的孩子在无拘无束地玩,也是一个北京女孩的大大咧咧、又带点懒惰的写作,更是一个30岁普通女人精致的生活展现,闪耀着生活的睿智……这些文字都是老徐在拍戏的间隙和失眠的深夜写成,文笔自然、随和、亲切,淡淡地把真实的那个徐静蕾娓娓道来.  相似文献   

8.
三十八年过得这么快! 三十八年前,我还是宜昌市饮食公司的一个21岁的小办事员.当恢复高考的消息刚刚传来时,我并没认为这和我有什么关系.原因有三:一是我的父亲是右派.为此我母亲和我父亲离了婚,一人带着我们三兄妹生活多年.1977年右派尚未平反,仅政审这一关,就让我没了上大学的念头.二是我仅有初中未毕业的学历.这要多说几句:1971年我上初三时,宜昌市商业系统委托宜昌商校到宜昌各中学毕业班中招工,在商校培训半年后就可参加工作.为了逃避今后上山下乡的“知青”命运,我报了名.班主任知道后,急急地来劝阻我.  相似文献   

9.
那一天,是父亲第一次穿皮鞋,并且还在粗糙的脚上套了一双劣质丝光袜子. 那一天,父亲还特意刮了胡子,使他看起来不再过分的苍老.  相似文献   

10.
11.
回想改革开放20年,我自身的一个重要变化是,通过自学接受了高等教育,由此自己的素质跟着时代的步伐不断地提高。1967年高中毕业后,我一心想上大学,盼着接受高等教育,但“文化大革命”使一代人中断了学业,自己失去了可能深造的机会。那时想,这一辈子也别想上大学了,但梦里还觉得是一位学子。后来,我走进了人民解放军这所大学校,虽然经过几年的自学奋斗,人也成熟多了,但是总感到知识不够用,被部队推荐到解放军南京政治学院,主修政治工作专业,两年以7门功课6门优秀1门良好的学习成绩毕业,并获得了中专文凭。然而,我…  相似文献   

12.
6月的高考,牵动着千万考生及家长的心,数百万考生即将通过高考,踏上自己人生新的旅程。但在这一人生道路的分岔口,从高考报名、进考场,以及之后的录取招生等环节,却时有不和谐的声音传出。当2001年广东电白高考舞弊案、2004年河南濮阳高考舞弊案、2004年山东菏泽高考舞弊案等案件的参与者受到法律制裁的时候,一部分学生竟然顶风而上,通过冒名顶替或其他手段进入大学校园。  相似文献   

13.
让有关部门的“发言人”和学生通过学生记者招待会实现双赢  相似文献   

14.
图书馆是知识的宝库、信息的源泉。在国外求学,当然得光顾图书馆。联邦德国的慕尼黑技术大学是全德最有名气的大学。于是人们自然会想到作为高等学府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的图书馆当然是集现代的科学技术于一身,代表时代新潮流的。事实也是如此。令我最有感触、印象最为深刻的,有几件普通的事情。走进图书馆首先是目录厅。厅内几张桌上摆着计算机,这是供阅读缩微目录之用的。该馆的目录分为缩微计算机可读目录和手工检索目录。它们都是按导字目录  相似文献   

15.
在大跃进的火红时代,我考上了华中师院历史系,背上简单行囊踏进元苍翠叠的校园,兴高采烈地戴上长方形白底鲁迅手写字体的"华中师范学院"校徽.那时华中师院部分院系已迁往武昌桂子山本部新校舍,昙华林仅存中文和历史系.我们在这里度过了大学4年. (一) 古老的华中大学校址横跨螃蟹岬两边,武昌残存的护城河水由忠孝门潺潺流到这里,浅浅的河床上泛着带有颜色的水花,那是上游久安制药厂工业废水造成的.中文系在城内,历史系在城外.华大老校园沧桑砺洗,西式建筑群宏达、华美.  相似文献   

16.
我们毫不挑剔地发现:近些年来,研究德育的文章、论著不少,但真正具有理论深度,且实践性强的却鲜见。新出版的《大学德育论》是后者。这本德育专著,不仅体现了作者数十年从事大学德育研究所积累的深厚功力,而且标志着我国德育研究经过短暂的徘徊以后,已经从平面向多维、从纯理论向注重应用跨出了坚实的一步。一谈到高等学校的德育,学生往往感到是说教,在心理上产生了距离差。不能否认,我们的德育确实存在着空泛说理,与学生、与实际贴得不紧,缺乏针对性的问题。德育一度被“淡化”到  相似文献   

17.
作者通过实地考察和参观,评介了伊朗文化图书市场和德黑兰大学图书馆用户导向性服务工作,提出了值得我们借鉴和思考的问题.  相似文献   

18.
我与《大学出版》一起成长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994年,在我进入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工作的第十个年头,学校任命我为出版社常务副社长。同年,中国大学出版社协会的机关刊《大学出版》正式出版发行。白驹过隙,眨眼间整整十年过去了。十年来,我与《大学出版》一起成长。作为大学出版社的负责人,我十分关注《大学出版》上发表的领导讲话和重要会议的精神,十分关注同行们的理性思考和办社体会,  相似文献   

19.
假如我再是大学一年级生,我一定不再工作那么长的时间。过去我在书本上费去的工夫不少,但取得的成效不大。我往往心思不够集中。我的不少同学——我自己也是一样——往往工作前准备的时间太长。他们一书在手,心思却已跑开,不是望望窗外浮云,就是看看街头女郎,而这工夫却自以为是在埋头苦干。  相似文献   

20.
作者从高等教育与培养人手,简要介绍了国内外大学排行早期的一些情况,并针对大学排行发布后所遭受的各种非议,细致而深入地剖析了当前社会上对大学排行存在的十大误区,从而揭示了大学排行是社会发展的需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