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05 毫秒
1.
《布列斯特和约》又称《布列斯特一里托夫斯克和约》,是苏维埃俄国为主动退出第一次世界大战而与德国及其在“一战”时的盟国(奥匈帝国、土耳其、保加利亚)在布列斯特一里托夫斯克签订的条约。签订的时间是1918年3月3日。1918年11月13日苏俄政府利用德国在大战中的失败,又宣告废除此条约。  相似文献   

2.
1922年4月16日,在意大利热那亚郊外温泉区的拉巴洛,由苏维埃俄国的外交人民委员格·瓦·契切林与德国的外交部长瓦尔特·拉特瑙共同签署了“苏德拉巴洛条约”。这是十月社会主义革命胜利后不同社会制度国家之间签订的第一个平等条约,是苏俄外交上的一个重大胜利。因为它是在热那亚国际会议期间签订的,所以引起与会各国的强烈反响,并成为二十年  相似文献   

3.
1938年8月23日签订的苏德互不侵犯条约,不论从哪个角度讲,都是现代国际政治史上的重大事件,因此四十多年来一直是史学界争论的焦点,众说纷纭,莫衷一是。近年来,一些论著甚至过于贬低它的作用,说什么“这个条约实质同慕尼黑协定纵容德国吞并捷克一样,纵容德国发动战争,提前挑起了世界大战”。笔者认为,这是一个值得进一步研究的问题。  相似文献   

4.
1858年,清朝与沙皇俄国签订了一个不平等条约,沙俄通过此条约割占了中国东北外兴安岭以南,黑龙江以北的60多万平方公里的领土。这个条约为中俄《ài珲条约》。关于“ài”的写法,九年义务教育三年制初级中学教科书《中国历史》第三册上写作“爱”,如第55页...  相似文献   

5.
德国·波兰历史教科书对话从1972年开始,持续三十多年,其历史影响与效果是什么。本文邀请长期研究欧洲历史教科书对话的日本名古屋大学教育系副教授近藤孝弘(Kondo Takahiro)博士介绍德波历史教科书对话的由来与启示。  相似文献   

6.
1933年希特勒上台后,德意日法西斯发动和扩大了侵略战争。出于其共同利益需要,他们签订了一系列条约,结成法西斯政治军事同盟。他们吹嘘法西斯同盟坚固如钢铁、团结如一人,然而从1933年到二战结束先后发生了1933——1938年2月德国对中日战争的中立;1939年9月——1940年6月日本对欧战的中立;1939年9月—1940年3月意大利对德波战争的中立;1941年6月——1945年8月日本对苏德战争的中立。如何看待德、意、日的四次中立是研究二战时期德意日关系的一个重要方面。  相似文献   

7.
第一次鸦片战争结束之后,清政府被迫与英国签订了《南京条约》,这个条约规定“应纳进口出口货税饷费,均宜秉公议定则例”。从此,中国丧失了关税自主权。为了确定战后新税则,中英双方于1843年又签订了《五口通商章程·海关税则》,这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不平等的协定税则,这一税则伴随着《望厦条约》、《黄埔条约》的签订,也成为美、法两国对中国贸易的税则。有些论著认为新税则制定以后,大多数进出口货物按“值百抽五”的方法征税,并且新税则确立了这一原则。笔者以为这种说法与史实不符。  相似文献   

8.
1938年,纳粹德国先后吞并奥地利和捷克斯洛伐克,解除了“西进”的侧翼威胁。为了避免两线作战,纳粹德国千方百计甚至不惜一切代价暂时“改善”同苏联的关系。当时的苏联,为了自身的安全。正在同英法两国进行谈判。但由于德国暗中与英国进行谈判,最终导致英、法、苏三国谈判不欢而散。在东方,日本帝国主义在苏联的国土上又不断地制造事端,为了避免两线作战,苏联同德国签订了《苏德互不侵犯条约》。这个条约的签订,虽然为苏联赢得了一定的建设和备战的时间,但对苏联也产生了诸多消极影响。  相似文献   

9.
1939年8月23日,在日益错综复杂的国际形势下,苏联和希特勒德国签订了为期十年的《苏德互不侵犯条约》.1939年9月28日,两国又签订了《苏德边界友好条约》(本文把这两个条约合称为《苏德条约》).苏德条约的签订,标志着西方绥靖政策的破产,粉碎了英、法挑动德国进攻苏联的阴谋,并为俄国赢得了二十二个月的时间.但是,苏德条约的签订,也使苏联付出了惨重的代价,给国际共运带来了严重的影响及恶果.  相似文献   

10.
由于历史原因 ,对第二次世界大战前夜一个重大事件———《苏德互不侵犯条约》的签订 ,教材写道 :“1939年 8月 ,以斯大林为首的苏联 ,为了自己的国家安全。同德国签订了《苏德互不侵犯条约》。”在遭到法西斯德国突然袭击后 ,斯大林还为此辩解 ,说什么“……也许有人要问 :苏联政府怎么会同希特勒和里宾特洛甫这样一些背信弃义的人和恶魔缔结互不侵犯条约呢 ?互不侵犯条约是两国之间的和平条约。 1939年德国向我们提出的正是这样的条约 ,苏联政府能不能拒绝这样的建议呢 ?我想任何一个爱好和平的国家都不能拒绝同邻国缔结和平协定 ,即使这…  相似文献   

11.
一、问题的提出一九三九年的德波战争,是在三十年代末国际阶级斗争错综复杂、十分尖锐的环境中爆发的,是西方英法政府长期执行“绥靖政策”的产物。无论从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历史发展过程来说,还是从德波战争对波兰国家造成的灾难性后果以及对欧洲国际关系和世界反法西斯  相似文献   

12.
<正>设计思路对于“甲午中日战争与列强瓜分中国狂潮”一课,《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2022年版)》的内容要求是:知道甲午中日战争的主要战役和《马关条约》的主要内容,初步认识《马关条约》与中国民族危机加剧的关系。教科书“甲午中日战争”“《马关条约》的签订”“列强瓜分中国狂潮”三个子目之间因果相连,《马关条约》的签订是甲午中日战争的结果,列强瓜分中国狂潮则是甲午中日战争引发的后果,甲午中日战争是列强瓜分中国狂潮的一个诱因。甲午中日战争上承两次鸦片战争,下启列强瓜分中国狂潮和戊戌变法。《马关条约》的签订大大加深了中国的半殖民地化程度,同时也掀起了列强瓜分中国的狂潮,加深了中国的民族危机,也唤醒了中国人民空前的民族意识,这正是戊戌变法的重要历史背景。  相似文献   

13.
1935年4月14日英国、法国和意大利建立的所谓“斯特莱沙阵线”,谴责了德国公布重整军备宣言,单方面废除凡尔赛条约军事条款的行为,并昭告于世,三国“完全一致同意用一切实际可行的手段,反对足以危害欧洲和平的片面废除条约的行为,并将为此目的进行亲密的合作”.然而,事过两个月,英国政府就背着法意两国,于6月18日同德国签订海军协定(以下简称“海协”),为德国再次毁约扩军大开绿灯.英国政府  相似文献   

14.
第三单元第二次世界大战一、选择题1“.我不知道你们的国家是否从慕尼黑作出的决定中得到好处,但肯定无疑的是,我们不会是最后一个受害者。在我们之后,其他人也将遭遇同样的命运。”这段话中的“我”是下列哪个国家的人()A.德国B.捷克斯洛伐克C.波兰D.法国2.英国首相张伯伦在签订了《慕尼黑协定》后回到伦敦,对英国人民说:“这是我们时代的和平,我建议你们安心睡觉去吧!”但是,德国法西斯对此却不买账,这最早表现为()A.德国占领捷克斯洛伐克B.德国发动对苏联的进攻C.德国突袭波兰D.意大利乘机向英法宣战3.1940年12月,罗斯福发表“炉边谈…  相似文献   

15.
1941年4月13日,援助中国抗日的苏联和正在与中国交战的日本在莫斯科签订了苏日中立条约。事后,斯大林亲自前往车站为日本外相松冈洋右送行,并与之亲切拥抱。对于条约本身和这个招人注目的举动,当时国内外就议论纷纷。反对者认为:因苏日中立条约规定两国互相承认蒙古和伪满洲国的主权,故“该约之缔结,实系危害中国之地位”。重庆国民政府外交部长在条约签订第二天即发表声明,宣称“苏日两国公布之共同宣言,对于中国绝对无效。”《大公报》等报纸以《苏联与日本妥协》、《侵害中国之权》等为题著文对  相似文献   

16.
在师生共同探究第二次鸦片战争的过程中,有同学提出疑问:1858年,英法联军进逼天津,清政府被迫分别与英法两国签订《天津条约》。1860年,英法联军攻陷天津、北京,清政府又被迫与英法分别签订《北京条约》。《北京条约》的条款之一“承认《天津条约》有效”。  相似文献   

17.
台湾是我国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任何人不能否认,历史也早已证明了这一事实,连美国自己曾经签字的“开罗宣言”和“波茨坦公告”中,都曾明确的记载着。可是今天,蒋介石卖国集团出卖祖国领土主权,和美国强盗签订了侵略性的“共同防御条约”,这个条约,完全暴露了美帝国主义者企图永远占领台湾和澎湖列岛作为军事基地,作为对人民中国和亚洲各国的侵略跳板,企图阻挠我人民解放军解放台湾,使台湾八百万人民永远遭受蒋介石匪帮的黑暗统治,过那苦难的生活。这个条约的签订,说明美国强盗又一次更露骨  相似文献   

18.
香港回归祖国已经一周年了,一年来的实践证明,“一国两制”的方针是非常正确、十分英明的。回归后的香港是实施“一国两制”,解决祖国统一问题的成功范例。 一 香港问题是历史遗留问题。香港是英国通过于1842年签订的《南京条约》、1860年签订的《北京条约》和1898年签订的《展拓香港界址专条》三个不平等条约强占过去的,此后  相似文献   

19.
庚子赔款     
在中国近代史上,有一次大的赔款事件,俗称“庚子赔款”,这是怎么回事呢?要了解这个问题,还得从《辛丑条约》说起。《辛丑条约》的签订,清政府接受了各帝国主义国家提出的全部条件。条约共十二个条款,另有十九个附件,内容极为苛刻,其中第六款为,中国赔偿各国白银四亿五千万关两。因为“赔偿”的是1900年义和团运动中帝国主义国家的“损失”,而这一  相似文献   

20.
德国的国际教科书对话,是在第一次世界大战后就开始的一项为了推动和平的教育国际交流活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这一活动开展得有声有色,在世界上有较大影响。通过多年的努力,现在已法国、波兰、以色列、俄国、罗马尼亚、英国、丹麦、印度、日本、突尼斯等20多个国家和地区开展了这一项工作。1998年以来,德国与中国也开展了历史、地理教科书的对话,并且取得了重要成果。本文主体主要以德法、德波、德中的教科书对为分析德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