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爱的种子     
张先丰 《教师博览》2004,(12):48-48
奉命采访丁总。丁总是个民营企业家,刚被评为市十大杰出青年,他有一家下属子公司.专门招聘下岗职工,赢得了全市人民的尊重。丁总接待了我,说:“我给你讲个故事吧。”——1977年,我11岁,在农村读小学。这年的一个夏日.下午放了学,日头还老高.就约着小伙伴国庆,去“北大荒”打猪草。“北大荒”这名字,是我叫着玩的,其实是一条横躺在村北的,又宽又深的大沟。  相似文献   

2.
“磨炼”一直是上海市青浦高级中学(简称“青中”)的一张名片。40多年前,“十年动乱”刚刚结束,百废待兴,青中教师就以好“磨”、能“磨”著称。在本土话语体系中,“磨”字就是不惜花费心血、全情投入所有精力的意思,青中的“磨炼”文化即滥觞于此。在以后的几代青中教师那里,这种踏实、严谨、刻苦、勤奋、忘我的传统作风,都逐渐汇聚在“磨炼”这面文化旗帜下,逐渐形成师生间的一种共识,并慢慢在实践中衍生出“磨炼教育”的一些做法,总结出基本理念和教育思想。  相似文献   

3.
朱艳芸 《初中生》2009,(9):24-25
安江农校的“刚果布” 1953年,袁隆平毕业于西南农学院农学系,分配到湖南安江农校任教师。他特别重视实验教学,重视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为了在显微镜下观察细胞壁、细胞质、细胞核的微观构造,他刻苦磨炼徒手切片技术。备课时,他从学生的角度设计问题,尝试不同的解答方案,采用学生容易接受的讲授方法。袁隆平讲课生动具体,富于启发性,很受学生欢迎。  相似文献   

4.
1961年夏秋之交,我作为沪宁地区的“支边”青年,到黑龙江嫩北农场插队落户。其间,由于我酷爱文学,经常投稿,所以被《北大荒》内刊编辑室临时借去“撮忙”(即今时指称的打T),负责校对工作。在那段不太长的时光里,本人有幸结识了丁聪。他是打成了“右派”后,与聂绀弩、吴祖光、丁玲等,一起被送去“思想改造”的。  相似文献   

5.
1978年之冬     
对于我们这一代人来说,历史中有些年头是很难忘记的,1977年和1978年就是其中的两个重要的年头. 1977年的冬天.那时候,我已经从北大荒回到北京,在郊区一所中学教了3年的书,正带着一个高三的班.有一天,我的一位还在北大荒插队的好朋友老朱写给我一封信,从信封上地址来看,并不是从熟悉的北大荒,而是从哈尔滨寄来的.我打开信一看,才知道他已经从北大荒考上了东北林学院,刚刚到校报到.在信里,他责备我为什么没有抓紧这次机会考大学,和我们一起在北大荒插队的许多同学,都在这一年的年底考上了大学.  相似文献   

6.
在“百度”搜索“邰勇夫”这个名字,找到的相关网页约有5640篇。打开《邰勇夫:“中国最伟大的推销员”》一文,记者看到了他的个人简历:1963年生于湖南株洲,后随父母下放到东北,1978年考入黑龙江农业大学,1982年分配到北大荒国营农场,1986年始做推销员,被媒体誉为中国第一推销员。在15年的推销员生涯中,他从湖南株洲的国营大厂到广东顺德的乡镇企业,  相似文献   

7.
方鸿儒 《教育艺术》2005,(11):27-27
北大荒有首民谣:“月亮,象一只笼着青纱的灯笼,照着我们播种,一把种子,一片希望……”。陈雪良先生便颇似一位辛勤的“耕夫”,在教育“这片神圣的土地上”,他有一种普罗米修士窃盗天火般的精神。他孜孜不倦地耕耘了30余年,“手不停笔地挥写了30余年”,将中华五千年文明的种子播下,集腋成裘,今天终于结下了丰硕的成果——《陈雪良教育随笔》。  相似文献   

8.
采访夏懋熊校长是件令人心情舒畅的事,58岁的夏校长丝毫没有长者的高傲,更没有任何校长的官架子,而是谦虚的如同一位学生,这令我着实感动。采访中,他朴实的言谈、坦诚的为人、豁达的胸襟以及他对教育事业的热爱之情更令我深深敬服。(一)1948年,夏懋熊出生于山灵水秀的浙江省杭州市。1969年,高中刚刚毕业的夏懋熊随着上山下乡的大军踏上北去的征程。夏懋熊至今都无法忘记北大荒在他脑海中的第一印象:贫穷、荒凉、寒冷……所有令人心惊胆寒的词似乎都可以用来形容眼前的北大荒。从山明水秀的“人间天堂”到荒凉、寒冷的北大荒,夏懋熊实在无法…  相似文献   

9.
孙奇逢是明末清初河北著名的教育家。他主张“学为圣火”的教育目的,重视“智愚习成”的教育作用,提出“本诸天”的教育内容,诱掖磨炼的教学方法,至今仍有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0.
近来人气正旺的濮哥,又在《光荣之旅》中当了把军人,从而更成为一些“追”族的偶像。尽管濮哥已四十有八了,一些女孩甚至少妇却谈起老濮津津乐道,看来只要喜欢,年龄就不是什么障碍。  其实,濮哥并不是幸运儿。他中学上了才一年多,就去了北大荒,在那里一呆就是7年。那时只有16岁。为了返城,他企图在文艺上寻找机会,利用每年12天的探亲假,天天找老师练声、练形体、练朗诵。考过战友、总政、济南军区的文工团,但都没考上,直到“文革”结束,“四人帮”倒台了,他才回到北京。  也就在那一年春节后,空政话剧团招生,他才顺利…  相似文献   

11.
教材解读《北大荒的秋天》是苏教版国标本小学语文教科书三年级(上册)第二单元一篇文质兼美的文章。作者以饱满的感情和浓郁的色彩,为我们描绘了北大荒令人心醉的美景,展示了北大荒的劳动者辛勤耕耘的成果,勾勒了一幅独具魅力的北大荒的秋景图。引导学生在品味文章语言的过程中感受北大荒秋天的景色之美、物产之丰,是本文教学的重点,也是教学之难点。设计理念1.探究式阅读教学理念。以“疑”为主线,让学生的阅读活动从“生疑”开始,让学生的“释疑”过程在阅读中进行,让学生的阅读行为在“存疑”中延伸。2.对话式阅读教学理念。以“读”为载…  相似文献   

12.
高衡同志是我省著名的教育实践活动家,是克山师专的前身萌芽学校的创始人和第一任校长。四七年他根据毛主席在《新民主主义论》中提出的民族、科学、大众的文化教育方针及陶行知先生创办晓庄师范的办学模式,在北大荒德都县萌芽岗创办了萌芽学校,号称北大荒的晓庄。办乡村师范,为农民服务是他的宿愿和追求,也是他教育思想的主体和精华,是一根红线贯穿于萌芽学校的建设和发展的全过程,是建立崭新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教育制度的一次尝试,是对“人民教育家”陶行知教育思想的继承、实践、推广和发展。认真研究高衡同志以陶为师,办…  相似文献   

13.
《云南教育》2014,(17):18-18
福贡县马吉完小的霜文忠从教24年来,严格执教,忠于事业,谱写了一位民族教师普通而不平凡的诗篇。霜文忠恪守“踏实”作风,坚持一步一个脚印,以严谨治学的态度,认真抓好每一次教育教学任务。随着时间的推移和工作的磨炼,他也从年轻教师成长为小学高级教师,但不变的是对事业的坚守。20多年来,他从这个山头走到那个山头,换了不少贫困山区校点,吃尽了苦头,但他从不埋怨,一心只为山村孩子们的未来。他先后在马底小学、木加甲初小、吉阿底小学、木更小学、木加甲村财政希望小学任教,从班主任到村小校长,深受学生和家长的喜爱。无论在哪一所学校,他始终把学校当成自己的家,吃住在学校,节假日义务守校。  相似文献   

14.
曾国藩终生注重家庭教育。他要曾家子弟在修“心”、修“身”、修“行”上砥砺磨炼,以成“贤人”,达“家道长久”之目的。曾国藩带有浓厚封建宗法意识的家教思想在今天已不完全适用,但其表现出的优良民族文化传统仍具强大之生命力,当为今人所借镜。  相似文献   

15.
如果说江南是温婉的小桥流水,西北是粗犷的黄沙戈壁,西南是秀丽奇美的彩云之南,那么,东北则是浑厚大气的白山黑水。这里,曾是荒芜的北大荒,这里,现正是中国的“粮仓”“重工业之都”。东北是朴实的,他从不用言语为自己编织一套炫目的新装,但无论是农业、工业,还是教育,  相似文献   

16.
“天苍苍,地茫茫,一片衰草和苇塘;”  “山中霸主熊和虎,原上英雄豺与狼;”  “大烟泡(暴风雪),谁敢当,天低昂,雪飞扬,风颠狂……” 穿越历史的时空,这深沉、激昂的韵律,真实地记录着著名作家聂绀弩眼中50年代的北大荒──偏僻、寒冷、荒蛮。杳无人烟…… 半个世纪的沧桑岁月辗着10万官兵的豪情、50万知青的青春与无数拓荒者的汗水,在这千古荒原上犁出3000万亩良田。令人惊叹的是,北大荒人不但用无悔的青春把昔日荒凉的北大荒奇迹般地变成年产百亿公斤粮食的大粮仓,而且在近20年来,为国家输送了5万多名大…  相似文献   

17.
对于王书怀来说,黑土地就是他的一切,而他也是黑土地“成长”的见证人。在王书怀的诗中,有北大荒的贫瘠,有愁眉不展的老书记,有潺潺流淌的小河,还有辛勤工作的社员们……从他的诗中,  相似文献   

18.
他从1993年起担任职业学校校长10多年;他在一所占地30多亩、在校学生不足100人、教职工10多人的名不见经传的职业学校的基础上,打造出了一所占地面积超过430亩、在校学生3400多人、教职工200多人的职教“航母”,创造了一个职教“奇迹”;由他首创的“星级寝室管理制度”、“德育导师制”等许多  相似文献   

19.
《人民教育》2021,(6):I0003-I0003
上海市青浦高级中学创建于1923年,2005年成为上海市实验性示范性高中,长期以来,学校始终秉承“崇德务实,育人成才”初心,以培养具有健康身心、坚毅品格、创新能力的全面发展的后备人才为旨归,以“三年磨炼,一生受用”为宗旨,以“磨其心志,炼就品质”为内核,推进磨炼德育;以勤思、善思、奇思为导向,创建“三思课堂”;以磨炼书院搭建思维磨炼平台,创生了“根与芽”、创客空间、微电影社、话剧社等上海市知名社团,学生在全市乃至国内外各类竞赛中频频获奖,每年有众多学子被北大、清华、复旦、交大等名校录取,成为上海市基础教育的一面旗帜。  相似文献   

20.
<正>党的十八大以来,这十年间,每一位中国人都感受到了实实在在的获得感:从“大国‘粮’策”到“教育兴邦”,中国人在吃饱穿暖、精神富足中实现双“丰收”;从“乡村振兴”到“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中看出了我们对建设美好明天的向往与追求。粮安天下“垦三代”的北大荒农人记韩帮东是第三代北大荒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