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日内瓦宗教改革取得的胜利主要归功于宗教改革领袖加尔发展、创造了“预定论”、“信仰得救”等新教理论和他创建“政教合作、民主共和”政体的伟大改革实践。此外,16世纪欧洲风起云涌的改革浪潮和日内瓦所具备的成熟的改革条件都促成了宗教改革的成功。日内瓦宗教改革的胜利具有深远的历史影响。  相似文献   

2.
日内瓦宗教改革取得的胜利主要归功于宗教改革领袖加尔发展、创造了“预定论”、“信仰得救”等新教理论和他创建“政教合作、民主共和”政体的伟大改革实践。此外,16世纪欧洲风起云涌的改革浪潮和日内瓦所具备的成熟的改革条件都促成了宗教改革的成功。日内瓦宗教改革的胜利具有深远的历史影响。  相似文献   

3.
《中学生读写》2010,(12):138-138
2010年2月,安东尼·哥切尔在瑞士苏黎世当地法院,为他的一个不同寻常的客户进行了辩护——一条挣扎10分钟后被渔夫捕获的,重达22磅的梭子鱼。此案的核心在于,渔夫将咬钩的梭子鱼钩上水面所花费的时间过长,只是梭子鱼遭受了过度的痛苦。但法院判决哥切尔败诉,目前他正在考虑上诉。瑞士是一个非常尊重自由的地方。无论是对动物、植物还是人。科学家在对植物进行试验之前,必须考虑到植物的尊严。自20世纪70年代以来,瑞士境内的动物比世界其他任何地方的动物所享有的保护都要完善。  相似文献   

4.
20世纪30年代湖北水灾预防措施之考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有关湖北的灾害研究,迄今涉及灾况或灾害造成影响的成果颇丰,但是对预防灾害措施的关注却不多见,本即以20世纪30年代湖北水灾预防的主要措施-兴修水利、植树造林为研究对象,考察其对传统防灾措施的继承与发展,并分析这些措施在当时历史条件下在防灾方面所起到 的作用及不足。  相似文献   

5.
20世纪30年代的中国,高等教育得到了相对快速的发展,大学生数量不断增长,但是其就业形势却不甚乐观。“毕业即是失业”,使这一问题成为时人关注的一个焦点。这是由多种原因造成的,政治未上轨道,经济凋敞,高等教育畸形发展,学校教育与社会需要脱节,大学生本身素质欠缺等等。研究这一现象对于我们重新审视今天中国高等教育有着重要意义和警示作用。  相似文献   

6.
20世纪20、30年代日本唯美主义文学在中国曾有过明显的译介,并在中国现代文坛掀起了一股模仿日本唯美主义文学的浪潮。形成的原因有三:文化环境的影响,时代环境的影响,中国古典文学的影响。  相似文献   

7.
人权派认为,法治的真义,是政府守法。他们要求制定宪法,规定政府的权限,约束政府的行为,矛头所向,直指国民党独裁统治。但是企图叫专制独裁的国民党走上法治的轨道,无异与虎谋皮,是注定行不通的。  相似文献   

8.
20世纪60年代初期(1961—1963年)中国诗歌出现了短暂的繁荣局面。一些诗人以自然风光、田园山水和边塞风情为题材,写出了一些清新隽永、充满诗情画意的抒情诗。本分析了这一时段诗歌的主要审美特征,剖析了其繁荣的原因以及不足之处,强调了时代环境对于诗歌生态的重要性。  相似文献   

9.
20世纪30年代,基于政治、地理及经济等因素,加之世界经济危机风暴的冲击,粤港两地走私现象日趋猖獗。这不但严重影响了粤港间的正常贸易活动,也造成国货滞销,进而在一定程度上抑制了国内经济的发展。  相似文献   

10.
[时间断限]世界近代史,从16世纪前后至20世纪初,是资本主义社会形态酝酿、产生和发展的历史。[复习要求]了解世界近代史的重要历史人物、历史事件、历史现象和历史发展的基本线索。分析资本主义社会制度的历史进步性、野蛮性、贪婪性和扩张性;认识马克思主义诞生的重大历史意义  相似文献   

11.
《世界教育信息》2014,(5):75-76
正据《泰晤士高等教育》报道,在近日揭晓的世界国际化大学的排行榜中,瑞士有4所大学入选前10名。洛桑联邦理工大学(EPFL)排名第1,苏黎世联邦理工大学(ETHZ)和日内瓦大学(Unige)并列第2,巴塞尔大学(Unibas)排名第9。该排行榜由《泰晤士高等教育》以国际化程度为一唯一评判标准评出。《泰晤士高等教育》以其每年按照综合标准排出世界100所最佳大学  相似文献   

12.
1931年,长江曾发生全流域大洪水,造成中下游沿江多处溃决,给这一地区社会经济发展造成巨大破坏,给群众生命财产带来重大损失。在赈灾工作中,中外人士联合组成的近代中国最大的国际慈善社会团体、非政府组织和非盈利组织——华洋义赈会受国民政府救济水灾委员会的委托,负责制订施赈方案,并主持长江中下游受灾地区的赈灾工作。华洋义赈会通过采取在灾区举办合作讲习会、组织互助社与合作社等措施,使赈灾工作获得相当的成功。通过开展一系列赈灾工作,华洋义赈会把农村信用合作制度引到了长江、淮河流域,对在受灾地区宣传合作思想,指导并推动合作事业发展,完善防灾重于救灾的理念,促使农民从传统的保守状态向符合近代文明要求的状态转变,提高国民素质,起到了一定的推动作用。  相似文献   

13.
20世纪二三十年代中国的乡村教育实验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乡镇教育实验是20世纪20年代在我国兴起的一种具有社会化整体特征的教育实验,旨在从教育农民着手以改进乡村生活和推进乡村建设,乡村教育倡导者的立场,观点并不相同,所办的乡村事业也各有特占,有的以教育为中心,有的以生产为中心,有的以政治组织为中心,有的把政治,经济与教育事业综合进行,乡村教育实验对我国的社会改革与教育实践产生了不同程度的影响。  相似文献   

14.
20世纪30年代左翼文学蓬勃兴起,固然是无产阶级革命文学理论宣传召唤的结果,也自有其酝酿发酵的现实土壤,其中灾荒与饥馑是一个不可忽视的重要因素。民国时期自然灾害频发,许多左翼作家的人生轨迹都与自然灾害相交织。左翼作家对自然灾害的书写形式多样,散文、诗歌、小说、戏剧无所不包,反映了广阔的社会内容,体现了左翼文学关怀社会人生的现实主义精神。左翼文学与自然灾害紧密相连,一方面强化了左翼文学与乡土中国的联结,形成了一种灾难书写的现代性叙事模式,发挥了强大的社会批判功能,唤醒了农民的觉醒与反抗,加速了中国左翼革命的历史进程;另一方面,自然灾害也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左翼文学的多维发展,使得左翼文学囿于乡土中国的经验描述而忽视了自身的现代品质与艺术韵味。  相似文献   

15.
20世纪60年代,英国学校委员会和拉菲尔德基金会为培养青年学生对人文课程的兴趣和爱好,联合发起了“人文课程研究”运动。斯腾豪斯作为这个中心的负责人,在这次运动中首次提出了“教师即研究者”概念,要求把教师的教学和研究结合起来,力图改变教师在课程、教学和学习中的原有定位。后来他的学生埃利奥特和凯米斯推广了他的这种思想,分别提出“教师即行动研究者”和“教师即解放的行动研究者”的命题。20世纪80年代,美国马萨诸塞理工学院的哲学教授舍恩进一步拓展了“教师即研究者”的观点,提出了具有普遍意义的“教师即反思性实践者”概念,并且把这一观点引入到了教师教育的研究中。  相似文献   

16.
媒体素养教育起源于20世纪30年代的英国。60年代末,美国掀起了“视觉素养运动”(Visual Literacy Movement),这个时期虽已有数个儿童观看电视的课程计划,但并未推广。此后,媒体素养教育逐步获得重视。1980年后,具有示范性的电视教育课程陆续推出。1989年,美国成立了媒体素养研究中心。1992年,美国媒体素养研究中心对“媒体素养”做了如下定义:媒体素养就是指人们面对媒体各种信息时的选择能力、理解能力、质疑能力、评估能力、创造和生产能力以及思辨的反应能力。  相似文献   

17.
20世纪30年代,由于政治、地理及经济等因素,也由于世界经济危机风暴的冲击、粤港两地走私现象日趋猖獗。这不但严重影响了粤港间的正常贸易活动,同时也造成了国货滞销的局面,在一定程度上抑制了国内经济的发展。  相似文献   

18.
19世纪60年代。时任哈佛大学校长艾里奥特认为:“当学生学习他们喜欢的、或具有一定天赋的课程时,他们的心智才会得到最好的发展。”①于是.哈佛大学率先在学校课程设置中采用“选修课制”.在课程管理上采用“学分制”。由于哈佛大学学分制实验的成功,这种模式相继被世界许多国家的大学所采用。此后.为了打破传统的欧洲“七艺”在美国基础课程设置中的统治地位,强调一切学术性科目都具有同等的价值,教育专家们呼吁:中学也应实行学分制。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美国又率先在中等教育中使用这种模式。目前在高中阶段实施学分制的国家主要集中在欧美以及亚洲的日本、韩国和印度等。  相似文献   

19.
最近发展区理论及其对新课程教学的启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世纪30年代,维果茨基提出了最近发展区概念,创造性地阐明了教学、学习与发展之间的辩证关系。然而,由于种种原因,这一宝贵的思想并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直到60年代,维果茨基的著作被译成英文传播到西方,引起了西方学者的广泛关注.他的思想也随之受到推崇。当前,我们正在开展的课程改革,提出了“面向全体学生”的课程理念。重温维果茨基的最近发展区理论,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20.
从20世纪30年代至今,在我国学术界最有学问的国学大师是谁呢?是胡适吗?是陈独秀吗?我说不是,都不是,而是连学士学位都没有的陈寅恪。说句不客气的话,就连一些名的教授,有哪一个人的学问能和陈寅恪相比?曾任清华国学研究院主任的吴宓教授,素以学识渊博驰名中外,而在陈寅恪面前也自愧不如,甘拜陈为师。他曾盛赞陈寅恪:“宓于民国八年.在美国哈佛大学得识陈寅恪,当时即惊其博学,而服其卓识,驰书国内诸友,谓合中西新旧各种学问而统论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