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陈老师,您好! 我到一中快一年了,我曾经多次想给您写信,但一直没有勇气写下去。当我看到了《中学语文》上的《给语文老师的一封信》的征文后,我决定把我心中想的全写出来,我想这对于您的语文教学,对于提高我们学习语文的积极性都是有好处的。记得一年前,我是班里的学习委员,一次您将我找到办公室,指着交来的零星几本作文本问我:“怎么只交这么几本?难道同学们对语文学习有意见?对学习语文不感兴趣?”我说:“嗯。上语文课大部分同学在干别的事情,下课连语文书也不望一眼。”陈老师,我  相似文献   

2.
杨丽亚 《考试周刊》2011,(34):51-52
"满园"就是学生丰富多彩的校内外生活,"室内"就是45分钟的课堂教学。语文教学与生活实践有着密不可分、相辅相成的关系,新课标明确提出要将二者结合起来,使学生在学习中感悟生活,在生活中愉悦地学习。阅读教学不能囿于课堂课本,只有把语文贯穿于生活之中,让学生随时随地地学语文,把语文学习作为一种生活习惯,才能让学生真正学有所长,这样的教学才会成为真正的"源头活水"。  相似文献   

3.
研究性学习是一种积极的学习过程。实施研究性学习,关键是调动学生自我意识的内驱力,也就是学生学习的兴趣。社会生活是语文学习的源泉,也是语文能力形成的土壤。教师应不失时机地向学生渗透“大语文”的教育思想,使学生认识到:语文学习无处不有。同时,实施相应的教育教学手段,以课堂教学为轴心,能动地向学生的学校生活、家庭生活等各个生活领域自然延伸、拓展,使课堂语文训练和课堂以外的生活实践形成浑然一体的强有力的结合。从而调动学生学习语文的积极性,使其参与到语文教学中来,真正获得语文能力。  相似文献   

4.
生活是一本精彩的语文教科书;生活,是语文教学的肥沃土壤;生活,是语文学习不竭的源泉。语文教师应当把语文教学同学生的生活紧密联系起来,在生活中学语文用语文,使语文浸润着生活的芬芳。  相似文献   

5.
语文是一门非常神奇的学科,为什么这样说呢?它神奇的地方又在哪里呢?因为对于那些能欣赏到语文美的同学来说,语文就是非常具有魅力的一门学科,他们可以从语文学习中窥探到古往今来的风流人物。但是对于那些无法欣赏到语文美的同学来说,他们只会觉得语文非常枯燥乏味,成篇成篇的文字只会让他们昏昏欲睡,文言文以及诗歌带给他们的也只会是痛苦,而不是快乐。所以高中学生如果想要提高自身的语文学习能力,那么首先一定要培养自己的个性化审美能力。只有具备了一定的审美能力,他们才能够发现语文的奇妙之处,才能够对语文学习产生强烈的兴趣,从而他们的语文学习能力才有可能真正得到提升。  相似文献   

6.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强调:"尊重教育规律和学生身心发展规律,为每个学生提供适合的教育。"作为小学语文教师,首先要确立"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的基本理念,努力构建以学生学习为核心的课堂,课堂中心实现由"教"到"学"的转变,让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角,让语文课堂彻底变"教语文"为"学语文",让"教堂"成为"学堂",真正实现学生自主地学习语文。生本语文就是要努力构建这样一种回归语文本真的学习方式。  相似文献   

7.
任良东 《语文天地》2014,(32):79-80
“语文学习的外延与生活的外延相等”。原本如此,语文来自于生活,又最终回归于生活,语文学习只有在生活中才富有活力与灵性。既然语文学习和生活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那么我们何不打破语文学习与生活之间的“厚障壁”,让语文学习在生活中重生?生活就是舞台,生活就是大语文。语文大家刘国正先生在语文教育改革实践的探索中通过对传统语文教育思想的批判继承和对现代语文教育诸多弊端的深刻反思建构了他的语文生活观,其重要思想就是语文教学必  相似文献   

8.
正语文属于人文学科,它的学习以及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产生的理解和体验应该是多元的。但是当这种多元遭遇到考试、分数、标准时,往往有所束缚,阅卷教师也常常被"参考答案"牵着鼻子走。可是,一则寓言的寓意难道只有一种?一句古文的翻译难道一定要缜密精确?一则看图写话定然只有一种想象?反观我们的语文试题,这种僵化的现象却不在少数。有一道看图写话的题目是这样的:请你仔细研究漫画《羡慕》,充分发挥想象和联想,写一则关于"笼中鸟"和"林中  相似文献   

9.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强调:"尊重教育规律和学生身心发展规律,为每个学生提供适合的教育."作为小学语文教师,首先要确立"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的基本理念,努力构建以学生学习为核心的课堂,课堂中心实现由"教"到"学"的转变,让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角,让语文课堂彻底变"教语文"为"学语文",让"教堂"成为"学堂",真正实现学生自主地学习语文.生本语文就是要努力构建这样一种回归语文本真的学习方式.  相似文献   

10.
语文"教学的生活化",就是将教学活动置于现实的生活之中,以此来激发学生参与活动的强烈愿望,同时将教学的目的、要求转化为学生作为生活主体的内在需要,让学生在生活中学习,在学习中更好地生活,从而获得有生命力的知识,并使他们的情操得到真正的陶冶。那么如何才能实现"语文教学的生活化"呢?如何让语文课堂充满浓浓的泥土气息?笔者从自己和身边的一些老师成功的经验出发,认为可以从以下几点做起:一、联系生活,体验作者的感情  相似文献   

11.
生活是一本精彩的语文教科书,生活是语文教学的肥沃土壤,生活是语文学习不竭的源泉。语文教师应当把语文教学同学生的生活紧密联系起来,让学生在生活中学语文用语文,使语文散发着生活的芬芳。  相似文献   

12.
日本著名的小提琴教育家铃木镇一说,“具备了阅读能力的孩子是优秀的”。每次与家长交流怎样使孩子学好语文时,我都会建议家长让孩子多看课外书。家长却无可奈何地说:“家里的课外书买了不少,可孩子就是不愿意看,真是急死人了。”其实,家长们也深知阅读对于孩子的重要性,因此不惜血本为孩子买各种各样的课外书,从几元一本到几百元一本的,只要孩子开口总是尽量满足。现在的孩子有几个家里没那么几十本课外书呢?可是这些孩子就是不愿意读,难道真的书非借不能读也”?与此相反,在班级中却有这么一个孩子,语文阅读理解能力极佳,作文写得相当不错,…  相似文献   

13.
怎样学语文     
语文作为一门重要的高考科目,我们并不轻视它,问题在于大多数人不知该怎么重视它。既不能像对待数理化一样搞题海战,又不能如同学习历史、政治一样以记忆为本,因此,不少人发出“语文,语文,奈若何”的感叹。 到底该怎样学习语文? 学习语文实际就是要掌握吸收和表达的本领,一是从外到内一是从内到外,具体说来,包括基础知识、阅读和作文三大部分。 基础知识包括的内容很多,从  相似文献   

14.
如果说语言是色彩艳丽气味芬芳的花朵,那么生活就是它赖以生长的沃土。语言来源于生活,识字、阅读、习作、口语交际都与生活紧密相连。让生活走进语文课堂,使语文教学返朴归真;让语文教学走向生活,使课堂教学向生活延伸。语文教师应当让每一位学生在生活中学习,在学习中更好地生活,获得有活力的知识,陶冶高尚的情操。  相似文献   

15.
课文来源于生活,学习语文的目的就是要学生能深入生活,感受生活。同样,学习语文也可以以生活为基石,真正使学生理解和体会语言文字的美。  相似文献   

16.
幸福在哪里     
幸福是一种精神的享受,它在平平常常的生活中。幸福需要去品味,去感受。在你漫长的人生道路上,只有去感受幸福,才能得到无限乐趣。当你听到奥斯特洛夫斯基呼喊生命之火万岁时,难道你不为自己有一个健康的身驱而感到幸福吗?当你看到失学儿童渴望读书的眼神,难道你不为自己有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而感到幸福吗?当你在曲折的人生道路上前行时,难道你不为有许多人的帮助而感到幸福吗?  相似文献   

17.
语文课堂是学生经历从不懂到懂、从不会到会、从不能到能的学习过程,并在这个过程中获得情感体验和生命成长,这属于生活的一部分。生活是本真的、本色的,因此,语文教学也应是本色的,应当追求简朴,正如崔峦先生所说:简简单单教语文,扎扎实实促发展。内涵:简朴不是肤浅老师们也许会想,把语文教简单了,那还不容易?有个老师上课,无论什么课都提出四个问题:这篇课文讲了什么?你学懂了什么?不懂的是什么?你的体会是什么?然后放任学生交流讨论汇报。课堂上常常陷入无序状态,一片混乱。效率低下不说,学生常学得一头雾水,学习语文的兴趣越来越淡薄。…  相似文献   

18.
常听不少同学发出这样的感叹:我对语文没感觉。何为感觉?感觉其实就是一种思考的方向、思维的方式、情感的共鸣、精神的发现、灵魂的感受。学习语文的过程其实就是刻意地唤醒、培养一种感觉的过程。只有具备了这种感觉,才能真正领悟语文学习的实质。  相似文献   

19.
这话说起来有点悲壮,但却是大多数语文老师发自心底的慨叹。教语文教到今天这个份上,要在斗争中求生存,确实有许多无奈之感。为什么要做斗争呢?究竟要与谁做斗争呢?怎样做斗争呢?难道语文在今天非要通过斗争才能获得生存吗?你看我说这话是多么苍凉,然而这恰恰就是我  相似文献   

20.
<正>福建省高考曾有这样的一道作文题"这也是一种__ "难住了许多考生,因为他们看不到题中所隐含的转折或者并列关系,无法真正把握题意,归其本因就是学生不懂得细读,也不会进行细读。许多中学语文教师都有相同的感觉,那就是在学生眼中语文学科如同鸡肋,"食之无味,弃之可惜",学生不喜欢语文,尤其不喜欢阅读,更谈不上细读,对此扪心自问,我们语文老师身上难道就完全没有责任?语文阅读教学现状不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