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新课改”已好几年了。毋庸置疑,社会、学校、教师、学生都十分关注新课程改革的进程,如“基础与创新”的关系如何处理?如何提高课堂教学质量?等等。为此,本刊特约请我区在“新课改”方面的教育教学专家发表他们的看法,以飨读者。  相似文献   

2.
宁耀  黄玉鑫 《广西教育》2005,(6B):11-12
“新课改”已好几年了。毋庸置疑,社会、学校、教师、学生都十分关注新课程改革的进程,如“基础与创新”的关系如何处理?如何提高课堂教学质量?等等。为此,本刊特约请我区在“新课改”方面的教育教学专家发表他们的看法,以飨读者。  相似文献   

3.
施益新  章立平 《师道》2005,(6):37-38
“为什么不让学生探究?”教育专家和教材编撰人员在问。他们想不明白,探究学习是新课改推崇的学习方式之一,价值毋庸置疑,而且展开式的质疑、调查、合作和探究活动,会极大丰富学生的学习方式,作用毋庸置疑。“为什么不让学生探究?”老师们也在自问和反思。探究学习符合新课改的精神,符合学生发展的需要,  相似文献   

4.
我校在追求学校特色的教科研工作上 ,坚持以“教研兴校、质量强校”为指导思想 ,扎扎实实地做了大量工作 ,求实稳妥地促进了学校的发展。而今 ,新课改又继素质教育之后成了学校教育前沿阵地的主旋律。我校紧扣时代脉搏 ,立足本校 ,依靠全体教师 ,面向全体学生 ,在充分学习新课改理论的基础上 ,强化学校教科研 ,积极推进新课改。“培训、教研”双管齐下 ,促成教师专业发展要改变过去那种“训”的时间过多 ?“研”的力度不够的不良现象 ,我校在探究教师培训工作上做了大量尝试。一是摸清情况。通过调查摸清全体教师的素质状况以及在教学活动中…  相似文献   

5.
2001年,教育部颁发了《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等一系列政策文件,正式启动了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以下简称“新课改”).改革伊始,人们对新课改的态度就有肯定、有赞扬,同时也有怀疑、有批判.随着时间的推移,改革在实施过程中遇到了诸多困难,也出现了一些问题,因此,一部分人开始表达对新课改的不满,有人甚至认为应该宣布新课改已经失败.[1]有研究者认为,近代中国教育学以“引进”为发展的起点,在百年的发展历程中经历了三次历史性中断和三次大的转向,出现多次“整体式转向”或“推倒(或抛弃)重来式”的“发展”.[2]笔者以为,从历史的角度看,这种“推倒—重来”式的“中断”论概括,虽有化约主义的嫌疑,但也部分反映了20世纪100年间中国教育学乃至中国教育实践的真实.今天,新课改似乎又面临着同样的历史“宿命”.那么,面对“终结”新课改的声音,面对中国教育这种历史的“宿命”,我们当作何认识,采取何种态度?本文对此作些哲学反思[3].  相似文献   

6.
迄今为止,人们已习惯于将新课改归结为“解放了师生”“解放了课堂”云云,实践层面的艰苦摸索与认知层面众口一词的赞誉形成鲜明对比,令人疑窦重重。新课改果真是一次波澜壮阔的解放运动吗?“解放”意味着:解除束缚以获取自由或发展。但我们无论从哪个方面来看,恐怕都难于相信新课改才短短几年,它就能如此神速而立竿见影地“解放了”人们,特别是作为一次大规模的课程改革实验,涉及到人们的思想观念、价值取向、行为方式等诸多方面。“解放”之说背后隐藏着强烈的权威意识、精英意识。它在潜意识中将人们划分成两类,一类是以解放他人、拯救他…  相似文献   

7.
作为一名一线的数学教师,我常常在想:新课改要求教师的课堂行为是什么样的?什么样的课堂教学是新课改提倡的课堂教学?新课程下究竟什么样的课才算是一堂“好课”?  相似文献   

8.
“新课改后,学生的学习习惯、课堂纪律变差了!”常听到教师这样说。细细想之,新课改后,我们的课堂教学更新了:情境创设、合作交流、自主探究……应该说这些形式是深受师生喜欢的。可在新的事物产生后,许多教师还存在着认识上的误区,形式变新了,多了“花拳绣腿”,却少了许多理性规范和实质性内容。新课改,究竟让我们在课堂教学中改变些什么呢?  相似文献   

9.
周霞 《教育文汇》2006,(9):25-26
按说2006年秋季仍然是“天凉好个秋”。但对进入高中新课改的我们这些老师来说,2006新学年依然像暑假新课改培训的日子一样,热度不减,静不下来,何凉之有?这些天,我们天天在讨论,在反思,在担心,我们能很好地在新课改的舞台上扮演好自己的角色吗?我们站了十几年、几十年的讲台,还能继续站下去吗?在交谈中,老师们谈论  相似文献   

10.
黄华 《中国教师》2006,(1):20-22
在新课改中,“讲授法”遭到前所未有的质疑和挑战,某些场合甚至谈“讲”色变。“讲授法”怎么啦?如何理解“讲授法”?如何理解讲授中所出现的问题?如此等等。这里奉献出我们的理解,希望对推进教学改革有所帮助。  相似文献   

11.
换双眼睛看“讲授”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新课改中,“讲授法”遭到前所未有的质疑和挑战,某些场合甚至谈“讲”色变。“讲授法”怎么啦?如何理解“讲授法”?如何理解讲授中所出现的问题?如此等等。这里奉献出我们的理解,希望对推进教学改革有所帮助。  相似文献   

12.
魏蓉 《地理教育》2004,(1):22-22
“无农不稳、无工不富、无商不活”,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农业不仅是解决人们吃饭穿衣等基本生活条件的保障,而且是国民经济正常运行和稳定发展的基础。本节内容是第一章“中国的主要产业”的开篇之目,作为教师,如何在这一节课的教学过程中贯彻新课改精神,体现新课改特色,达到新课改要求?下面结合本人教学实践,谈谈这节课的教学构思。  相似文献   

13.
在新课改中,“讲授法”遭到前所未有的质疑和挑战,某些场合甚至谈“讲”色变。“讲授法”怎么啦?如何理解“讲授法”?如何理解讲授中所出现的问题?如此等等。这里奉献出我们的理解,希望对推进教学改革有所帮助。  相似文献   

14.
在新课改中,“讲授法”遭到前所未有的质疑和挑战,某些场合甚至谈“讲”色变。“讲授法”怎么啦?如何理解“讲授法”?如何理解讲授中所出现的问题?如此等等。这里奉献出我们的理解,希望对推进教学改革有所帮助。  相似文献   

15.
在新课改中,“讲授法”遭到前所未有的质疑和挑战,某些场合甚至谈“讲”色变。“讲授法”怎么啦?如何理解“讲授法”?如何理解讲授中所出现的问题?如此等等。这里奉献出我们的理解,希望对推进教学改革有所帮助。  相似文献   

16.
徐烨 《中国教师》2006,(1):14-16
在新课改中,“讲授法”遭到前所未有的质疑和挑战,某些场合甚至谈“讲”色变。“讲授法”怎么啦?如何理解“讲授法”?如何理解讲授中所出现的问题?如此等等。这里奉献出我们的理解,希望对推进教学改革有所帮助。  相似文献   

17.
时下,由于新课改的推出,丰富多彩的多元教学法让人耳目一新。“自主”“合作”“探究”使课堂教学“活”了,新了,有情趣了。然而,笔者从大量的听课与授课的切身感受中,隐隐觉得这种外在的、强调太多的“新”与“活”的形式缺乏一种内在的厚重感。我曾冷静的扪心自问:这难道就是新课改全部真正的要义?笔者认为,新课改真正的要义应该是教师的真功夫,  相似文献   

18.
《内蒙古教育》2004,(6):15-15
什么叫能“成功”吗?那要看在你眼中成功的标准是什么?不可否认新课改对教师的学生观、教师观、教学观、评价观等各个方面都有改变。———追梦者我是一线的教师。说实在的,我觉得低年级的新课程确实比以前好了很多。课本中多了许多精彩的画面,很吸引小朋友的。用情景导入、故事导入等有利于抓住学生的注意力。还有,原来一直在教的“圆、角、分”单元终于改成了“人民币的认识”。我觉得这样改得好。———娥的心愿问题的关键是:面对新课改我们该做什么!新课改无论在具体方法与措施上有多么不完善的地方,但至少可以肯定的是大方向是对的。成…  相似文献   

19.
提起鸡西市的教育,人们会立即想到鸡西市教育工作者在实施素质教育初期为我省教育工作做出的贡献。那么现在,在深入实施素质教育、进行新一轮课程改革中的鸡西市教育同行,在做什么? 在“鸡西市首届中小学教师课堂教学大赛”总结观摩活动现场,我们欣喜地看到:鸡西市教育局决定从今年下半年开始,全市所有中小学起始年级进入新课改;在这次中小学教师课堂教学大赛上,参加新课改实验和没有进入新课改实验的师生,均以崭新的面貌出现在与会者面前。省课改办主任冯立同志听课后即兴讲话,高度评价了这些充满新课改气息的观摩课。 为了全面推动新一轮课程改革的实施,促进教师课堂教学水平的提升,鸡西市教育局领导亲自策划、组织、开展了这次全 市中小学教师普遍参与的“鸡西市首届中小学教师课堂教学大赛”活动。这次活动,在课堂教学方面呈现出了以下几个特点: 首先,在教学目标上,呈现出比较明确的学生发展取向、发展价值及课堂教学目标多元化的特点,很多教师能够从强调“双基”向现代课堂教学目标多种价值取向并存过渡;在教学中,不仅强调学生“学会学习”,同时更注重满足他们在“学会生存”、“学会关心”、“学会发展”等方面的需求。这正是教师在教学观念层面上的一个大胆的超越。 其次,在教学内容的设计上,克  相似文献   

20.
新课程改革实施过程中,广大教师为了适应新课改,参加培训,学习理论,研究课例,探索实践,但部分教师驾驭新课改的能力却没有多大提高,而且越来越感觉到有些力不从心。学校在新课改实践中到底应该为教师成长提供哪些服务?笔者认为:关键是要放在“新”上,要最大可能地用“新”培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