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8 毫秒
1.
就新闻记者的采访行为而言,可分为直接采访和间接采访。直接采访是记者深入现场与采访对象面对面的采访.间接采访是记者与采访对象不是直接接触,而是通过某种手段所进行的采访。像电话采访、书面采访、电子邮件采访等等。其中电话采访是间接采访最常用的一种。在这里,笔者对电话采访的利弊得失做一分析。  相似文献   

2.
访问是采访的主体,提问是访问成败的关键。“在所有已发表的新闻中,约有三分之二的内容是靠记者通过面对面或电话交谈从别人那里获得的,其他三分之一也都离不开这条途径。记者的全部生涯,就是作一个提问者、聆听者和记录者。他根据自己的需要不停地寻找那些有见解和事实材料的人。”(卡尔·华伦:《访问和记者招待会》) 访问是一门艺术,成功的访问来自事先  相似文献   

3.
采访,是新闻谋篇过程的第一环节,也是起决定作用的重要环节。因此,不断开掘采访的广度和深度,开拓新的采访手段,是丰富新闻来源,提高新闻写作水平的重要条件之一。关于采访手段,有关专著、文章已多有论述,但普遍集中于访问、座谈会、观察等方面。近年来,随着通讯工具的不断进步,电话采访越来越显示出其无以替代的优势,应该引起新闻工作者的重视。  相似文献   

4.
周海燕 《新闻世界》2011,(10):60-61
在追求独家新闻的今天,电话采访已成为媒体记者"抢"新闻的一种重要方式。电话采访具有方便及时,节约成本的优点,但是同样存在不能面对面等缺点。如何充分发挥电话采访的优势,利用电话采访采写出好的消息甚至是通讯?本文从电话采访的特殊访前准备、采访中巧妙运用"废话"、尽量避免发问式采访以及巧妙引导谈话方向和节奏等方面提出自己的见解,力争使电话采访具有可行性。  相似文献   

5.
一本以探讨新闻采访基本规律和方法为重点的《新闻采访学》,经作者、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蓝鸿文教授精心修订,第二版作为“21世纪新闻传播学系列教材”之一,已于最近由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推出。该书第二版,作者除提高论述的科学性外,还在内容的时新性、前瞻性、操作性上下功夫。近年新闻界关注的采访方式(直面、视觉书面、体验式、电话、因特网等采访方式)、新闻策划、新闻追踪、记者招待会、突发事件的采访与报道。旅行采访与旅途通讯、隐性采访等问题,一一进入作者的视野,成为第二版的新篇章。《新闻采访学》@刘宏  相似文献   

6.
试谈情感因素在采访中的运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新闻采访是一种频繁而深入的人际交往活动,是记者与采访对象进行心理交流的过程。在面对面的访问过程中,记者和采访对象之间的情感因素起着决定性的作用,直接关系到访问的成败。记者只有在采访中巧妙地运用情感因素,才能促使访问成功,甚至还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相似文献   

7.
《新闻采访学》经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蓝鸿文教授精心修订,第二版作为“21世纪新闻传播学系列教材”之一,已于最近由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推出。第二版,作者除提高论述的科学性外,还在内容的时新性、前瞻性、操作性上下功夫。近年新闻界关注的采访意识(信息、受众、监督、未来、竞争等意识)、采访方式(直面、视觉、书面、体验式、电话、因特网等采访方式)、新闻策划、新闻追踪、记者招待会、突发事件的采访与报道、旅行采访与旅途通讯、隐性采访等新闻问题,一一进入作者的视野,成为第二版的新篇章。作者在修订此书的过程中,从中…  相似文献   

8.
采访简言之为搜集寻访,即记者为取得新闻材料而进行的观察、调查、访问、记录、摄影、录音、录像等活动,它是一种媒体信息的采集和收集方式,通常通过记者和被获取信息的对象面对面交流。然而在不同的新闻事件和不同的栏目形式之下,所需要的采访方式和技巧也是不一样的。故事类专题栏目被业界认为是较有深度的新闻栏目,因而其提问采访更考验记者和主持人的新闻专业素养,本文试从两类主要的故事类栏目主题入手,分析故事类专题  相似文献   

9.
白岩松曾经说过,采访是什么,就是人与人之间的交流,要有人情味。按照课本上的定义,采访就是记者为取得新闻材料而进行的观察、调查、访问、记录、摄影、录音、录像等活动,是一种媒体信息的采集和收集方式,通常通过记者和被获取信息的对象面对面交流。  相似文献   

10.
正新闻采访是记者与采访对象进行心理交流的过程。在面对面的访问过程中,记者和采访对象之间的情感因素起着决定性的作用,直接关系到访问的成败。记者是否善于运用情感因素,直接影响着谈话采访的效果和质量。如何营造有利于采访的情感呢?笔者认为采访中宜采用以下几种调控情感的方法。化生为熟人们往往对熟悉的人或事产生积极的情感反应。记者为了采取最佳的采访效果,应该积极引导采访对象在熟悉的环境和领域接受采访。  相似文献   

11.
本文针对新闻采访过程中存在的沟通问题,提出了记者要善于运用多种采访形式,对不同的采访对象进行启发引导,挖掘新闻思想,创造良好访问环境,对访问的思路做到心中有提纲,访问过程要循序渐进,学会挖问题,学会礼貌提问,学会各种采访技巧,达到新闻采访的成功.  相似文献   

12.
金钰 《记者摇篮》2014,(8):43-44
采访,即搜集寻访,也专指新闻采访,是记者为取得新闻材料而进行观察、调查、访问、记录、摄影、录音、录像等活动,是一种媒体信息的采集和收集方式,通常通过记者和被获取信息的对象面对面交流。而电视新闻、专题等的采访行为,作为采访概念范畴中的分支或者细化,将新闻事实转化为流动画面和声音进行传播,在采访报道媒介方式上与报纸广播等媒介存在差异,形成了较为特殊的采访模式与技巧。本文将根据作者在电视节  相似文献   

13.
电话,是科学技术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记者通过电话这种现代化的通讯工具,同采访对象对话,了解情况,采访新闻,叫电话采访。快,讲究效率,是新闻工作的一个显著特点。信息时代的到来,加上日益激烈的新闻竞争,对新闻时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电话采访作为一种采访方式,最大的优势是快捷。它突破了采访必须见到采访对象本人所带来的某些时空局限,对提高工作效率,赢得时间,是一种有效手段。在美国,新闻界对电话采访有一个形象的比喻,叫做“快餐式采访”。一、电话采访的由来美国是电话采访的发源地。1876年,美国人亚历山大·…  相似文献   

14.
在新闻采访中,常有这样的现象:几个记者同到一地采访,访问、观察的对象及所得材料大致相同,而各人所见却不尽相同。写出的文章,立意有高下之分;反映的事物,程度有深浅之别,乃至观点也有很大差别。原因何在?主要是记者的思想水平各异,在采访中的思维方式不同。在采访学领域里,如果说访问、观察是记者收集新闻的起  相似文献   

15.
新闻采访是产生新闻的基本手段,是记最基本的职业活动。从每一条新闻产生的过程来看,都必须经过采访、写作与制作这两道工序。因此,有采访才会有新闻,新闻是记采访活动的结晶。记在采访中,之所以能同采访对象面对面地融洽交谈,甚至是心灵上的沟通,最终获取新闻素材,既取决于记对采访对象的认识和了解,更取决于记正确运用公关人  相似文献   

16.
谈间接采访     
新闻采访从形式上一般分为直接采访与问接采访两种。所谓直接采访,即对新闻事件的当事人作访问;所谓间接采访,即对新闻事件的有关目击者、知情者和有关联的人作访问。间接采访的好处颇多,然长期来因为未能从理论上对其很好地加以总结,人们对间接采访的重要性、优越性未能得到充分的认识,以致在相当一部分记者、通讯员中,出现了重直接采访而轻间接采访的倾向,影响了采访效率和稿件质量,这是当前新闻改革中亟需解决的一个课题。  相似文献   

17.
初学新闻采访写作的同志,在初知新闻采访与写作的基本原理与方法后,大多迫切需要进一步提高自己的新闻采访写作能力,切望能胜任专业的或业余的新闻报道工作。新闻采访写作,作为一种能力,它主要包括采集新闻素材和资料、访问新闻人物和知情人物的活动能力,准确、及时、鲜明、简练地将新近发生的有意义的事实用文字表达出来的能力等。怎样进一步提高新闻采访写作能力?关键在于学会深入采访与善于“用事  相似文献   

18.
电视采访,是介绍新闻背景、挖掘有价值的新闻事实、深化新闻报道内容的主要形式,是指电视记者在摄像机前就新闻事件或公众关心的问题对当事人和有关人士进行访问。要想熟练掌握采访的语言技巧,首先就要明确电视采访的语言特点。对不同人物、事件的采访,在不同的时空、背景下会有不同的采访目的和主题思想,采访的语言技巧的运用应随其他要素的改变相应变化,灵活运用。  相似文献   

19.
访问要得法     
记者和通讯员明确了报道思想,列好了采访提纲后,就要开始访问活动了。访问有个别访问和开座谈会两种。个别访问的主要艺术在于谈话中要善于提问。这是个关键问题。有位初学新闻写作的通讯员对我说,有次他去采访一位劳动模范,虽然在采访前作了不少准备,但提问时没几句就完了,有些提问被访者感到丈  相似文献   

20.
访问是广播采访中最基本的、最重要的手段。访问也是一门艺术。所谓访问是记者有目的地同采访对象交谈、挖掘新闻素材的艺术。下面我就访问的艺术性问题谈几点意见。一、选择好访问的对象、地点、时间。1.选择好访问对象。合适的访问对象是新闻事件的当事人、参加者;是接近新闻人物、新闻事的有关人;是对有关问题有所研究的权威、专家;是新闻事件发生时在场的目击者。这些人可以谈出内容具体、事实真实、情节生动、富有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