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59 毫秒
1.
郑挥 《上海集邮》2008,(9):38-41
八、辛亥革命前后 2005年夏,经宁波市江北三代从事信客业的徐云芳老人介绍方知,从清代至民国宁波七邑信客有走汉口路的,长年来有甬汉线轮船信客活动,往返为商界和乡亲服务。经细读光绪年间竺师爷以及宁波月湖陈有彩先生去汉口发展时期所留下的信函,发现以前认定亲友捎带的手递封其实大都由甬汉线轮船信客传递(详见拙文《再论信客》)。下附几件竺师爷留存辛亥年的袖递封、官局封与甬汉线轮船信客实寄封。  相似文献   

2.
读者园地     
《上海集邮》2007年索引邮政史索引驿站松江0627民信局清代宁波小港李家与许氏互寄信封0237,《申报》旧闻1019,1124万国邮联国际回信券0423,未确认电子邮票为邮票1233,世界邮政日1102清代国家邮政《议办邮政折》颁行之  相似文献   

3.
郑挥 《上海集邮》2008,(10):35-36
九、竺师爷遗存的信笺与什物 竺师爷遗存的信笺除已披露的之外,尚存有其母亲、二弟及亲友书写的信扎,此处选择部分予以介绍。  相似文献   

4.
郑挥 《上海集邮》2008,(7):35-37
三、奔走从商扬州仙女庙竺师爷去吉安上任之前就曾在仙女庙(现江苏省江都市)经商。一件通过“镇海森昌信局”寄递给仙女庙协茂恒行竺师爷的银信(图1),  相似文献   

5.
宁波的民营信局肇始在清代。鸦片战争以后,逐步发展,尔后遍及全国,而以上海为其中心。19世纪中叶,宁波旅沪经商者不下数十万人,且在上海工商界中占有相当地位。为此往返于甬申两地的货物行李、书信银钱终岁不绝。信客业也随之茁起。 据鄞县(宁波)(民国通志)第1260页载:“为谋输送之便利,于是信局以外又有信客业之组织。信客业  相似文献   

6.
这里介绍一种不是由民信局,而是支付酒资,托“差弁”递送的清代大臣私人家信。 这个信封是旧时代通用的由白棉纸夹层制作的红签条信封,在笺扇帐簿店内有定制与出售。此封基本完好,高24.7厘米、宽12.4厘米,所贴红签条宽4.8厘米。正面为寄件人楷书“内信一件,敬祈饬交差弁带至京都东城东华门内光禄寺后身确交舍下为感”,“体仁  相似文献   

7.
郑挥 《上海集邮》2008,(8):36-39
五、甬江泰余宝庄、镇海渔业银行从业记在甬江泰余宝庄、镇海渔业银行这两家钱庄、银行从业阶段,竺师爷遗物中留存的多是他作为经办人收到的客户寄来的账单。1891(辛卯)年十一月十九日,驻沪泰来公司寄给宁波镇海渔业银行竺师爷的钱庄账单,  相似文献   

8.
民信局探源     
《集邮博览》2015,(3):29
民信局何以起源,又源于何时?近年颇有讨论。其源于明代永乐年间的旧说正遭到诸多质疑,这不仅是因现存实物没有早过清代道光年间的,且清末士人对民信局产生的认识,亦只言及嘉庆、道光、咸丰三朝,或可分为嘉道和道咸两说,盖由地区发展差异造成。若以此种认识,则相对于西方早在12世纪初就生成商办公共通信机构,晚出700年的中国民信局不免让人生出种种感叹。近年,两岸三地集邮家和邮史研究者在民信局领域步步深入,并引发了海内外多方关注。  相似文献   

9.
郑挥 《上海集邮》2008,(11):38-40
民信局在收寄挂号信函、汇银和包裹(POSTAL CHARGE承担责任的邮件)时收取号金、号钱,同现今的挂号邮件。在封面书“号金(号钱)已付/酒资照例”意为挂号费已由发信人支付,普通邮资由收件人例给,双向收费。但从笔者所收集的实物来看并非所有挂号邮件都是用“号金”两字加以区别的,有不少重要银信,发件人在封背以及信函内以手书“原班回条”或加盖红色“原班回复”、“务付回条”等专用戳记提示,犹如双挂号的回执邮件。下面选择部分清代和民国时期私邮实寄封、信笺和单证供参考。  相似文献   

10.
该信封长13.5cm,宽6.3cm(如图),寄信者是:东龙赣西红色曙光社;收信人是:东大街大祠堂平民小学校校长宋振玉先生,实寄封正面及背面均盖有一枚碑形戳,戳中注明:“东固平民信局信资付讫”,背面还有手书:中华民国十七年谨封。  相似文献   

11.
对研究中国百年邮史有兴趣的朋友,大多都知道或读过光绪二十二年二月初七日(1896年3月20日)光绪皇帝朱批“依议,钦此”的《总理衙门议办邮政折》。这份奏折在中国邮政发展史上是一件意义重大的历史文献,它是大清国家邮政的“准生证”,是由国家承担责任在全中国普遍建立近代邮政事业的“通行证”,是中国国家邮政申请加入万国邮政联盟的“身份证”。这份奏折颁布了建立、推行国家邮政的一系列方针政策,例如:保护和利用民信局;“务令各国将所设信局(指‘客邮’)全撤”;全国邮政官局由“总税务司赫德专司其事”等。要研究《总理衙门议办邮政折》出笼的背景,不能不首先要了解张之洞的《请办邮政片》。  相似文献   

12.
从马尔雷迪封开始,漫画信封、漫画明信片,构成了一部世界漫画史。据我观察,反映在信封和明信片上,有早期艺术大师的作品;有美国独立战争与南北战争时期的漫画封(实寄封的价格每件都要数百美元);  相似文献   

13.
《上海集邮》2006,(12):42-45
4位数字的前2位表示期数,后2位表示页码.f表示封面、封里、封底里、封底,c表示增页邮政史索引旧式邮政道光二十年官报仪讨2民信局与近代邮政倪肠信客1039,1 135中华邮政岭南大学与燕京大学寄国际邮简以拓解放区和断中国邮政华北人民邮政日欲尾日倒礴5沈曾华的龙口朱德票实寄封1233早期胶东县级战邮日翻拍334胶东战邮总付邮资制度肠礴0龙江部队封1 139,1949年无年份日戮0238邮政编码的“两地‘码”与“一地两码”1(域!地方御政史上海高昌庙地区佣夕邮政业务代收货价由阱1235汇票01刃,01份贵州银元汇票仍龙,住妇5,1 133邮资快树习142外…  相似文献   

14.
2011年年底,我收到一封来自荷兰的信。由于我在postcrossing(简称pc)网站注册过,平时会向其他国家的陌生人寄明信片,同时也会收到很多来自不同国家的明信片,往来信件一直比较多,所以当时没在意这枚信封和信封上的特殊邮票,便匆匆放在一边了。直到2012年5月的一个下午,我在整理这些pc网站交流的封片时,忽然发现这枚信封上的邮票竟然是荷兰发行的以“pc”为主题的邮票(图1)。在pc网站上交流到一枚pc邮票,足以令我惊喜。  相似文献   

15.
莫斯,(Julius Maus)德国人,也有人译为毛斯、马氏或茂氏。19世纪末到20世纪初,莫斯热衷于收集从中国寄往德国的实寄封,现在集邮界统称"莫斯封"。1897年至1912年。莫斯委托在中国任职的德国朋友,将清代邮票贴在信封上寄给他。他趁1900年前后中国未参加万国邮联之际,用清代邮政已经停用的海关兼办邮政时期所发行的大龙、小龙及万寿邮票也贴在信封上实寄给他。成为莫斯封中典型的集邮品。  相似文献   

16.
陈健 《上海集邮》2011,(4):41-45
德国ChristophGartner第16次(2010.11.22—25) 中国邮品400余项,但珍品不多。一件1902.12.16上海寄英国封(图1),贴法客邮50生丁一枚,销上海法客邮日戳,封面盖英文指示戳“经西伯利亚”,封背加贴俄客邮局签条,内容为手写英文“西伯利亚铁路邮运尚未开放”等字样,  相似文献   

17.
笔者多年收集华东解放区邮票,对解放前后华东区实寄封和华东区邮政史较为留意。近日整理邮品时,翻出—件扬州寄往南京的平信封(图1)。信封很普通,背面贴有华中解放区毛泽东像(南通版)5000元邮票1枚,华东解放区上海版邮运图10元票2枚。  相似文献   

18.
李文 《集邮博览》2012,(7):54-55
近日整理邮刊,看到一枚《集邮博览》杂志的公函封。公函封的正面盖有一枚北京邮资已付戳,日期是1988.2.11.22(2月月份字钉很淡),背面则盖有一枚“湖南1988.2,16湘潭市”的落地戳。信封夹在一本1991年第1期《集邮博览》杂志中,里面有一张编辑部的退稿信。  相似文献   

19.
近日偶翻旧信件,发现一枚1995年5月15日寄自河北省石家庄市的信封上贴有十枚类似邮票的“邮局代封”票。该桑为长方形,每枚票幅为70mm×38m,绿色,蜡光纸印制。带有花纹双边框,内印“中国人民邮政,收到已破邮局代封,代封人签名/主管人签名”。并且每枚票之间打有点线齿孔(不明显)以方便使用。  相似文献   

20.
靳爱祥 《精武》2008,(1):50-51
当我撰写《精武》第十一、十二两期有关我本人体验“卢氏结构”和缕析萧氏八卦掌脉络的文稿之际,我的老师卢忠仁先生(以下均称卢老),历历介绍了萧海波师爷一生的学艺、磨练、任教、领衔、办差(所有这些都是萧氏在清代的经历)和清亡后返乡休养,其间一度应“中华武士会”主管张占魁的邀请来天津承办“第一国术研究社”(上世纪30到40年代)并开始授艺;后又返回故里直至终老于自己的故乡。由此看来萧海波师爷是在清代过了大半生的,清亡时他已是49岁了。所以萧氏主要业绩都是在这大半生经历的;从萧氏学艺下山,未经闯荡汀湖,末经武林交往,一出面就进了庄亲王府担任亲王的武教师,卢老当年听过萧师爷还能大段落的背诵经书,可见萧氏在王府任武教师之余,曾照看过亲王读书是真的,因为萧氏不识字,只有经常伴随亲王读书,才能背诵经文;而且萧氏入府后,由于办差得力,慈禧下旨在热河开采金矿时授萧氏以五营统领之衔做护矿武职数年,这都使得萧海波在清代是没有传播技艺机会的,可以说萧海波师爷的经历、作为是晚清以来,任何王府的拳艺武师都不能与之相比的。萧海波师爷在艺成下山之际,山中戒规“下山之人,严禁武艺外传”,其他武师外传武艺,因社会人士的需求和山中戒规对原传有所变动,而萧氏来津传艺时已是民国,山中组织早已不存在,所以萧氏是将所学原传武艺原封不动传艺于卢老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