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社会:作为课程资源和影响课程的因素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社会既作为学校确立发展目标、改进课程的资源,又作为对其有相当影响力的因素,是学校发展的基础。在一个开明的社会里,学校担负着从社会环境中精心挑选能最大限度地促进正在成长的一代人建设更美好社会素材的使命。如果我们不对社会这一课程改革的前提进行检验,将它们束之高阁,社会就会陷入僵化,信仰就会变成教条,想象就会变得呆滞,智慧就会陷入贫乏。同样地,课程改革方案如果躺在无人质疑的教条的温床上睡大觉,就有可能会渐渐烂掉。要激励想象,运用智慧防止精神生活陷入贫瘠,要使对真理的追求持之以恒,就必须对假设质疑,向前提挑战,至少应做到足以推动社会前进的水平,这就需要每一位参与课程改革的人奉献其智慧,投入其情感,并以其社会良知为基本规约。  相似文献   

2.
学校教育并非简单的文化知识传递,还蕴含着教育者与受教育者之间的心灵沟通与情感交流,是一个情感教育渗透的过程。学校情感教育的课程化有利于促进学生认知能力提升,激发学生良好个性成长和提高学生社会参与意识。传统理想化情感教育偏离了学生认知发展目标,科学化情感教育疏离了学生生活世界,而封闭化情感教育则阻碍了学生社会化发展。新时代学校情感教育需要打造具有人文关怀和绽放生命色彩的学校情感教育新生态,着力探构与学科课程、活动课程和乡土课程的融合路径,真正实现以情优教、以情化人、情境育人。  相似文献   

3.
习俗作为世代沿袭逐渐积累起来的社会生活文化事象,反映了某一群体共同拥有的行为模式与价值观念。习俗与道德具有同源性,它具有天然的道德特性,与儿童道德成长有着密切联系。习俗在其形成、发展和演变的过程中不断通过伦理道德精神熏陶、群体情感浸润以及行为规范约束,促进个体道德认知发展、道德情感丰润与道德行为习惯养成。同时,人们也要认识到,习俗不同于道德,良俗才具有育人价值。学校需要引导儿童对习俗进行理性审思,辨风正俗,充分挖掘习俗性道德资源,依托日常教学与开发特色习俗课程,围绕传统文化开展习俗德育活动,引导儿童广泛参与社会习俗活动,构建习俗育人体系来促进儿童道德成长。  相似文献   

4.
中小学教师的课程取向及其特点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课程取向问卷调查的结果表明:中小学教师对认知过程取向的认同度最高,但也不排斥其他四种取向;男教师比女教师更倾向于学术理性取向;不同教龄的教师在认知过程、科技发展、社会重建、学术理性取向上有显著差异;不同学校类别的教师在科技发展、人文主义、社会重建、学术理性取向上有极其显著的差异;不同学历的教师在科技发展、人文主义、社会重建、学术理性取向上有非常显著的差异;教师的新课程培训状况对科技发展、认知过程、社会重建取向有影响。在此基础上,笔者对我国的课程研究与改革提出一些建议。  相似文献   

5.
了解儿童的真实需求、认知水平和实际生活,是学校有效地实施品德教育的基本前提。品德教育应本着"建构"适应全体儿童需求的德育课程为宗旨,关注"儿童文化",探究当代儿童的道德认知、情感和行为特征。坚持多样性、参与性和开放性原则,变说教式的德育课堂为挖掘儿童潜能和展示儿童特长的舞台,有效地将学校课程和社会教育资源相整合,以确保德育课程具有正确的导向性、针对性和先进性。  相似文献   

6.
在全国初等教育课程改革的契机下,土耳其于2005年依托以社会科学课程为核心的新课程体系实施价值观教育.土耳其初等学校课程的价值观教育目标以认知为基、能力为主、情感为核.土耳其初等学校课程的价值观教育内容体现在社会价值观促进社会融入、科学价值观提升理性精神和道德价值观熏陶道德情感.从被动接受到主动建构的认知导向、从言语说...  相似文献   

7.
严仲连 《教育科学》2007,23(1):36-40
基于事件的课程观认为课程是儿童参与的事件,这种课程观点强调课程实施过程中个体相互间的情感、不可重复与过程性。事件不是对活动的悖离而是对活动的深化与超越,事件课程观以现象学、后现代理论以及解放理性作为理论基础,它关注儿童的生活,强调教师与儿童的主体性参与。  相似文献   

8.
本调查的目的是想了解培智学校校本课程开发的现状。本次调查采用问卷调查法,调查结果表明开发校本课程已经成为培智学校课程发展的一个趋势,教师和校长是校本课程开发的主要力量,校本课程开发在一定程度上满足了学生的需要,促进了教师的专业成长。但同时,调查结果也表明培智学校校本课程开发条件普遍较差,开发过程不很规范,校本课程的特色不明显,重复雷同多。  相似文献   

9.
如果把历史课程改革和人文主义思想结合起来思考的话,很容易发现,历史课程改革倡导的教育理念,与人文主义课程的某些理论不谋而合. 人文主义课程理论强调人格发展的全面性和整体性,即人格的发展往往是理性与非理性、认知和情感、价值情感与内在本能共同发展的高度统一.在人文主义者看来,情感态度,意志和价值观的教育是其中最重要的内容.实质上,人文主义教育是对一味强调"技术理性"的社会,非理性化偏重认知和学问的学校教育的大胆否定.人文教育是一种主要基于人文主义课程之上的教育.人文教育之价值,在于"唤醒个人自觉、民族精神,为社会发展提供人文导向,以及克服唯智教育的偏失".  相似文献   

10.
在众多幼教课程模式中,高瞻课程是一个具有广泛影响的课程模式。该课程源于美国儿童心理学家戴维·韦卡特对处境不利儿童的干预计划,该计划是以皮亚杰的认知导向为中心,目的在于帮助儿童在未来的学校学习中获得成功。据统计,全世界已有几千所学校在发展和丰富着高瞻课程。南京  相似文献   

11.
刘芳 《语文知识》2013,(4):82-83,108
"合成课程"是对之前学校课程以牺牲情感为代价来强调认知的偏颇的纠正。作为语文学科教学的指导性的文件,我国的语文课程标准也在改革中融入了"合成课程"的理念,加强了对学生在教学过程中主体地位的强调关注程度。  相似文献   

12.
所谓生活化,主要是指贴近智障儿童的生活经验、生活兴趣、生活情感和社会认知水平。随着对智障儿童教育研究的深入,我们认识到现行的课程和教材使用性低,不能满足智障儿童适应社会生活,最终融入社会,成为自食其力的劳动者。针对目前这种现状,’我校积极进行课程改革的探索,从适应学生多样化发展的需求出发对课程内容打破各学科的逻辑体系以及各学科间相互隔离框架。对课程内容的组织要以智障儿童身心发展特点为依据,同时遵循由易到难、由点到面的规律。针对这些方面,我们大胆进行课程生活化教学的初探。  相似文献   

13.
情感在每个人的发展中起着关键的作用,但是教学活动中教师却很少关注情感教育与认知教育的和谐发展,重认知而轻情感。本文主要封情感及情感教育进行了简要阐述,指出了认知教育中情感培养的重要性。情感教育的培养要从小抓起,学校在对儿童进行日常认知教育的同时,更要注重其情感的发展。本文提出了把认知教育和情感教育融为一体、共同发展的重要思想,同时还给出了适合于各种课程的认知教育与情感教育共同发展的一个通用的教学设计模式,以促进儿童认知情感的和谐发展,培养具有完美人格的21世纪新人。  相似文献   

14.
学校课程整合的应然追求是让每位儿童成"人"。从儿童成"人"的个人和社会维度的基本意蕴出发,指向儿童成"人"的学校课程整合是通过学校层面的课程设计以实现个人、社会和知识的整合,在师生的参与中作出自下而上的课程决策。反观学校层面课程整合的现状,形式化的课程整合和儿童的客体化、功利化的课程整合和儿童的工具化是其迷失的具体表现。学校课程整合的理性回归需要校内外共同努力,具体而言:校内应从理想的儿童形象出发进行课程整合的整体设计并赋权师生,校外应为学校课程整合提供前瞻性的政策指引和理性的地方支持。  相似文献   

15.
课程评价是一个持续展开的、复杂的动态过程,需要将本体论和方法论统整起来进行观照。课程即儿童经验转化与建构的连续体,课程的过程属性决定了课程评价的过程品性。课程作为学习体验和经验的生成通道,是构成学习者个体成长的立体式、开放性、个性化的“生命通道”。在学习体验取向的过程性课程评价论中,课程情境是学习体验的生产场域,课程的转化过程是学习经验转化与生成的过程。以课程体验为核心的“事件”作为载体,以“认知—情感”双维作为主要观照,以学习任务体验、学习活动体验、学习情境体验、学习结果体验为具体观测点,对个体的知识体系、情感世界、综合能力、智慧获得感、课程整体成效等进行全程性的评价,为过程性课程评价改革的理论和实践提供了基本理路。  相似文献   

16.
余艺文 《教育家》2004,(9):12-14
当今信息社会,教师的专业发展已成为国际教师教育改革的趋势。教师专业发展的中心是教师的专业成长。这种专业成长是一个终生学习过程,是一个不断解决问题的过程,是一个教师的职业理想、职业道德、职业情感、社会责任感不断成熟、不断提升、不断创新的过程。我们正在进行课程改革,整合学科知识,  相似文献   

17.
我们选取了社会性发展作为衡量灾后儿童成长状况的标准。社会性发展主要包括社会性的情绪和情感、社会认知、社会适应能力、遵守生活常规和社会规则情况、遵守道德规则情况、同伴关系、自我控制能力和意志品质、独立性、自我意识和自我教育等方面。我们对灾区儿童成长的测量大致也是以这些因素为标准,判断他们在这几个方面是否有明显异常。当然,有些灾后儿童成长的问题与地震并无多大关系.这一类问题属于常规性或普遍性问题。我们调查的重点是社会情绪、  相似文献   

18.
随着课程改革的深入发展,广大教师正在努力构建认知发展与情感发展相统一的语文教学模式,努力体现语文课程“工具性与人文性相统一”的课程本质。在教学中,努力促进学生对知识的强烈追求、主动探究,对情感的体验感悟、其鸣升华,努力实现认知与隋感的统一发展。为了实现这些目标,我认为我们还必须进一步解决好以下几方面的问题:[第一段]  相似文献   

19.
以课程为媒介促进家长成长是对特殊儿童家庭进行社会支持的一种有效尝试,具有客观现实性与较大实用性。家长成长课程建设是按照家长发展需要而不断开发应用的过程,主要包括情感与心理支持、亲子活动指导、教育训练指导以及信息与技术服务四个方面;家长成长课程的实施形式应该灵活多样,不拘泥于传统讲授,同时也需要切实建立起相应的保障机制,以促进课程建设与实施的良性运作。  相似文献   

20.
西方学者对21世纪学校与课程的预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1世纪的教育将是一种什么样的形态,新的技术革命会怎样影响学校的课程?这些问题是我们在新世纪初必需思考的。社会的变化速度越来越快,特别是新技术的发展,不但会影响学校的教学,而且会影响一代人的成长,一些西方学者已经对这些问题进行了深入的研究,提出了具有前瞻性的预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