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素质教育的重点是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创新教育”是以培养人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为基本价值取向的教育,其核心是创新能力的培养。创新教育已成为当今教育教学改革研究和实验的一个重要课题。因此,教师要在教学中求“新”、求“变”,以新的教育理念、教学方法、教学手段来激发学生的兴趣,激励学生积极参与教学活动,以培养他们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相似文献   

2.
在高等教育中努力培育学生不断创新的实践能力———创造力,是教育服务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需要。加强创造发明热情的培养,事关创新工程和人类自身创造性能力资源的开发。通过近年来的积极准备,笔者在我校12个系的学生中,开设了“创造发明与创新思维”课程,收到了一些实际效果。我们在实践中认识到:综合能力、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是有机的整体,培养新一代大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实事求是的科学精神,是创造力培养的基础。加强创造力的培养过程,尤其要注意把握继承与创新的辩证关系。因此,我们在教材研究、授课方式和加强…  相似文献   

3.
当前,以信息技术为核心内容的现代科技竞争日趋激烈,世界各国均不同程度地加强了对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的重视程度。中小学计算机教育是一项面向未来的现代化教育,是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需要,是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新型人才的需要。教育部在《关于加快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建设的指导意见》中明确提出:“中小学各阶段都要注意培养学生利用信息技术进行学习的能力和探索、创新精神。”因此,在信息技术教学中就需要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来渗透创新教育。下面,笔者根据本课程具有知识性与技能性相结合的特点,结合教学实践,谈几点认识。  相似文献   

4.
《中小学管理》2000,(8):48-48
1.“研讨会”研讨内容: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意义、创新教育与素质教育、学校管理与创新教育、教学改革与创新教育、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基本原则、培养学生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的途径和方法2.“培训班”讲授内容:在中小学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必要性及紧迫性、中小学生心理素质的构建与中小学生心理素质的培养、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与课程设计、如何进行学生心理咨询与辅导、心理健康教育如何与日常教育教学相结合、心理健康教育如何沟通家庭与社会的渠道、国外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状况与经验。  相似文献   

5.
培养21世纪的信息技术人才和造就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建设者,是当代教育的神圣使命。要完成这一使命,教师首先必须改革传统的教育观,要让学生从传统的被动接受知识的模式中解放出来,不做知识的奴隶,而是成为主动学习、积极摄取、能驾驭自身学习活动的主人。基于“信息技术学科应该以任务驱动的方式,采取重自主、重环境、重实践、重创新为特点的教学模式进行教学”的认识,我们以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目标,开展了“培养创新理念,鼓励大胆探索”的创新教育尝试。本文就:创新教育需要创设盈育创新精神的教学环境和人文环境;创新教育需要以具有创新观念和重实践运用的教学方法体系和教学模式来保障;创新教育需要以充分的实践作基础并通过实践实现创新等方面的问题,浅谈开展创新教育的做法和体会。  相似文献   

6.
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是科学教育的基本任务,也是实施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的素质教育的必然要求。素质教育的核心、本质是“创新教育”,创新意味着探索,意味着变革,其最终目的在于开发、挖掘学生的创新潜能,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笔者认为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做好工作:[第一段]  相似文献   

7.
21世纪是教育创新的世纪,而教育创新的核心在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这就要求我们必须抛开传统的教学模式,在提高学生素质、培养学生能力上多下功夫,培养学生成为既有专业知识,又有创新能力的高素质的人才。如果我们用传统呆板的“灌输法”进行教学,忽视学生能力的培养,势必培养出来的是高分低能,或是“哑巴英语”。这根本不符合新课程改革的需要。下面,就英语教学中创新能力的培养谈一些体会。  相似文献   

8.
素质教育是现代社会发展的需要。虽然素质教育的内涵非常丰富,但核心是围绕着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的培养上,创新精神和的实践能力是现代人才所必须具备的最突出最根本的素质。而以“提高受教育者的创新素质,培养创造型人才”为宗旨的创新教育,最能集中体现出人才的实践能力以及对其创新精神的培养。因此,创新教育是一种高层次的素质教育。  相似文献   

9.
中小学教育全面推行以“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培养”为核心,以提高全民综合素质为目的的素质教育,迫切需要我们在数学教育中,把创新意识带入课堂,激发学生的创新精神,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相似文献   

10.
朱红 《教学月刊》2000,(12):37-38
“以德育为核心,以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的素质教育是当今教育改革的主旋律。课堂教学则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及实践能力的主阵地。如何转变教育观念,弃旧汲新,培养出一代有扎实基础,有创新精神,有开拓能力的高素质人才呢?这对每个教师来讲,无疑是严峻的挑战。教师除了应有良好的职业道德、敬业精神,有崭新的教育观念,有高超的教学能力和教学水平外,还应有高度的创新激情和毅力,有一种不断进取、追求,  相似文献   

11.
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是素质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但如何有效地培养,还是一个需要深入研究和进一步探索的问题。创新和实践能力的培养不能单纯依赖开设某一专门课程来实现,必须贯穿于整个教学活动之中。我们有相当一部分教师对创新教育没有足够的认识,觉得离自己很远,深不可测,无从下手。实际上,我们学校的各项工作,尤其是学科教学中,处处存在着创新教育的资源和指导实践的有利因素,只是我们没有很好地把握罢了。怎样把创新教育和指导实践在学科教学活动中突出来呢?下面谈谈笔者的粗浅看法。  相似文献   

12.
更正     
颜发栋 《青海教育》2004,(12):39-39
我国正在全面推行“以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核心的素质教育”。如何培养创新精神,实施创造教育,这是每个教师面临的重要课题。实践证明,数学课堂教学是实施创造教育,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主渠道之一。  相似文献   

13.
“通过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学习,使学生能够具有初步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创新教育已成为数学教学的一个重点,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已引起广大数学教师的高度重视,如何培养学生创新能力,找到培养和发展学生创新能力的有效途径,在数学教学中愈来愈显得重要。下面就“数学教师的创新意识与培养学生创新能力”方面谈些粗浅的看法:  相似文献   

14.
许新海  祝禧 《学科教育》2000,(1):12-13,20
根据课程改革的需要,在长江边建设了“人与自然”、“人与生活”和谐发展为主题的创新教育基地-新世纪“地球村”。使教育活动与生活结合,解放学生的时间、空间、双手和大脑,扩大学生的视野,通过主题实践、专题研究等探索性、体验性地学习,培养学生动手实践和创新的能力。  相似文献   

15.
在知识经济时代,国力的竞争实质上是创新能力的竞争,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是当前我国教育的主要任务。教师传统的“传道授业解惑”已远远不够,更多地是要承担起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重任。培养具有创新能力的学生首先需要创造型教师,因此,培养大批创造型教师已成为教育的当务之急。  相似文献   

16.
当今社会是教育创新的时代,而教育创新的核心在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那么,如何更好地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呢?  相似文献   

17.
汤志勤 《教育现代化》2006,(4):63-63,119
素质教育的重点呼唤我们教师在课堂教学中渗透创新教育。以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的素质教育是当今教育改革的主旋律.学科教学则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主渠道。记得陶行知先生早在二十世纪初就提出“创新教育是一个民族生生不息的活力.是一个民族文化中的精髓。”的确.民族的复兴、未来的世界和当今现代化建设都需要大批创新型人才。因此,我们学校教师在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过程中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在作为教学主阵地的课堂教学中要渗透创新教育。  相似文献   

18.
根据课程改革的需要,在长江边建设了“人与自然”、“人与生活”和谐发展为主题的创新教育基地——新世纪“地球村”。使教育活动与生活结合,解放学生的时间、空间、双手和大脑,扩大学生的视野,通过主题实践、专题研究等探索性、体验性地学习,培养学生动手实践和创新的能力。  相似文献   

19.
刘隽 《华章》2012,(27)
现在高校的教育肩负着双重任务,即传授科学文化知识、培养学生能力和培养学生社会角色、以适应社会发展需要.而培养学生社会化能力是多方面的.特别是社会实践能力.因此,社会实践作为高校教育工作的重要环节,对于培养大学生创新和实践能力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20.
随着素质教育的不断深入,满堂灌的旧教学模式已经不能适应素质教育发展的需要,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创新教育已成为当今数学教学的一个主旋律,因此,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已引起广大数学教师的高度重视,如何培养学生创新能力,找到培养和发展学生创新能力的有效途径,在数学教学中愈来愈显得重要.本人在具体的数学教学过程中,注重了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本文就“学生创新精神的培养和创新能力的发展”谈谈自己的看法,以供同仁商榷.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