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老总别称老板田厚钢日前与一家报社的记者参加一个经济报道座谈会,他张口称自己的总编辑为老板,闭嘴说老板要求如何如何。会后,问其为何不叫老总称老板,他说眼下老总主要在抓钱,与老板有何区别?不少老总也乐意接受这个称呼,自认为有钱有势。这不能不让人猛喝一声:...  相似文献   

2.
俗话说:市场的竞争,说到底是品牌的竞争(也称特色竞争),人才的竞争。稍稍回放一下:在商界,哪家商场无一不在以品牌定位招揽顾客?在企业,哪家工厂无—不在用拳头产品抢占市场?在报界,哪家报社无一不在以自己特色吸引读者增加发行量?我们群文领域里又何尝不是如此呢?请看:青少年宫以培训少儿特长占领文化市场,从而带动其它;群艺馆以抓民间文艺抢滩广场文化,从而发展其它;而街道文化站以新兴社区工作为机遇,大抓社区文化;  相似文献   

3.
回顾2004年,我感觉最幸运的事就是如愿以偿地进入一家报社当记者。我进的这家报社非常不景气,发行量仅3万来份。在我进报社后的第一次选题会上,老总一针见血地指出:“报纸发行量上不去的原因主要是报纸缺乏锐气,文章没有棱角”。会上老总定下一个基调,就是以后报社一定要多搞一些批评性报道。会后我荣幸地被委以重任,专门负责采写揭露性的批评报道,专挑人家的阴暗面。我第一次的采访对象是一家英国建材公司,该公司在记者所在城市开了一家大型超市,一开业便雄赳赳气昂昂地打出了“谁价比我低,差价双倍还”的促销口号。可据我在工商局、消费者…  相似文献   

4.
一90年代以来,中国的报界进入了一个“大分化、大改组”的时代。几乎每家报社都重新面对着一个给自己“定位”的问题:我的读者到底是或者应该是哪一些人?我侧重传播的内容到底应该是哪些?我的传播方式到底应该做哪些改进?读者到底更喜欢哪一种格调、哪一种风格……  相似文献   

5.
高骞  李晓军 《传媒观察》2003,(11):61-62
随着党委政府逐步“断奶”,地市党报的发展成了各位老总无时无刻不在思考的大问题。为了求得经济上的宽松环境,增强报社发展的后劲,满足特定群体读者对某一领域内容的需求,各报纷纷与行业、单位联合办专版,出特辑,借我版面,扬你美名,报社、行业单位双得利。但是有些地市报  相似文献   

6.
“为人作嫁”不得偷人“衣料”编辑这一行被人称之为“为他人作嫁衣裳”。这个说法,虽然消极了一点儿,可它真实地反映了这一行的工作特点。难道不是么?在浩如烟海的古今书籍中,哪一本、哪一册,不曾留下编辑的劳作?在众多的古今著名作家中,哪一个、哪一位,不曾得到过编辑的帮助?可是,人们、包括后世的人们,他们记住了曾经对自己的成长起过作用的书名,记住了曾经在自己心目中产生过影响的作者,可有谁能知道这些书的编辑姓甚名谁? 但是,尽管如此,在我们的出版事业中,在我们的编辑队伍  相似文献   

7.
在中国报界有这样一句话:天下报社是一家。这话一点儿不假。 中国地市报大大小小有400多家,中国地市报研究会作为地市报人的“娘家”麾下有300多家,可谓大家庭了。这300多家,礼尚往来,常来常往,亲如一家。我们有时出差,不管走到什么地方,不管当地报社的老总、同仁们是否熟悉、认识,只要说是兄弟报社的,就如同到家一样。  相似文献   

8.
最近记者到一家县属报社编辑部,与同行们闲聊。其中在谈到订报这个问题时,这家报社的老总说:我们也订了很多报纸,但报架上惟有XX日报一张不少,而且报纸也都非常干净。此报对我们惟一的用处是,每年“两会”召开时,我们按照其格式小样学大样。  相似文献   

9.
如果在三年前,要问省级广播电视报的发展趋势,回答都是非常乐观的,哪知好景不长,时间没有过去三年,广电报并没有像一些人所预言那样,随着社会拥有电视机的增多,而保持同步上升的势头。如今报社的老总们很难潇洒起来。他们肩负着广电报的生存和发展的职责,面对不景气的现状无时不在忧患中,如履薄冰般迎来每年的征订期。  相似文献   

10.
上个世纪80年代,我在北京一家卫生所做医生,有一天我看到一个事,我觉得好惨。它说的是一家报纸,面向社会广泛征询谁是世界上最幸福的人?答案像雪片一样飞到报社,报社进行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