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正>荷兰马斯特里赫特大学的生物工程学家马克·波斯特博士正带领着他的团队奋战在实验室里,他们的目标是今年10月造出史上第一块"人造肉"。你或许从未想到这样怪异的情景:一块厚厚的生牛排躺在超大号的培养皿里,扑通扑通地颤动。荷兰马斯特里赫特大学(Maastricht University)的生物工程学家马克·波斯特(Mark Post)博士正带领着他的团队奋战在实验室里,他们的目标是今年10月造出史上第一块"人造肉"。此言一出,科学界与伦理界议论纷纷。  相似文献   

2.
人类向10种"被忽视疾病"发起挑战。几内亚线虫病将成为继天花之后从地球上彻底根除的第二种疾病即使在卡特中心的办公区里,唐纳德·霍普金斯也随手拎着鼓鼓囊囊的手提包,看起来像是个匆匆过客,实际上他是这个中心的副主任。作为美国卸任总统中基金会运作最成功的典范,吉米·卡特一直领导着多个人道主义项目,公共健康是其中最重要的部分,霍普金斯博士掌管的正是这个领域。这位身材高大的黑人学者,是  相似文献   

3.
调整加速度     
刘晓昆是个性情中人,似乎总有一股永不停歇的冲劲,因此也难免有人觉得他"有点强势".在有一年的方正电子年度会议上,他别出心裁的给公司管理者都订制了一件登山服,在致辞中他说:"现在我要带领大家进行新一轮的‘攀登'了,这一轮‘攀登'会很残酷,如果大家的体力不好,内功不好,就会掉队,掉队就意味着你会在人力资源部的大本营里面等待重新分配甚至被淘汰."  相似文献   

4.
正极富时代气息的"野路子"艺术评论家陈鹏举这样评价谢之光:谢之光是我们这个城市一个难以忘怀的画家。可惜,因为他的广告画名声和成就太大,他那安放了他的不羁的艺术灵魂的可以称之为"谢之光的画"的画,却被看轻了。以致今天,谢之光的画还没有被这个时代和画坛清晰记忆。其实,谢之光没被时代忘记,我特别注意到中华艺术宫"海上升明月"常设展里就陈列着他的三幅  相似文献   

5.
他曾掉进粪坑,曾被小学开除,曾认为发表处女作是"瞎猫碰上了死耗子",他从中国极其平凡的小村落里眺望世界,然后反观中国"我觉得,得了这个诺奖或没得这个诺奖,不会改变我的做人风格,也不会改变我的写作风格。"10月13日上午,莫言在高密市翰林苑小区的住所里对《中国新闻周刊》这样说道。获奖之后,莫言似乎成了"万能的",  相似文献   

6.
中央电视台的这个镜头是典型的"抢镜",它让人们忽视了国家领导人关注的内容,也让亿万观众的视线发生了转移。春节前夕,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国务院副总理李克强到内蒙古棚户区访贫问苦,当他在一户居民家和户主坐在床边拉家常时,躲在柜子里的小男孩从柜子里跳出来,钻进被子里。这一幕,被中央电视台的记者拍摄下来,毫无保留地呈现在亿万观众的面前。这个新闻采访中的"意外"事件,被许多新闻媒体捕捉,连篇累牍地发表文章,  相似文献   

7.
作家皮皮说,洪峰并非真喜欢孤独,他只是在开口说话时,发现与这个空间嗡嗡轰响的格格不入要不是被打,这个农历年,洪峰的计划是带着家人去人迹罕至的深山里,过几天不食人间烟火的生活,感觉那样才是彻底的放松。洪峰说,从小到大,他看了太多人群里的危险,常常最熟悉的人,一转脸就陌生得可怕。只要"关系"存在,恐惧就难以磨灭。所以,离群索居有时是安全的。  相似文献   

8.
他在海拔两万英尺的山峰上做数学作业,把自己的家称为营地。13岁时,在攀登珠穆朗玛峰途中,他差点儿在雪崩中丧生。让我们走进乔丹·罗梅罗,这个全世界最无畏的少年。上午11点,母亲开车把乔丹·罗梅罗送到他父亲位于美国加利福尼亚州大熊市的住所。在那里,乔丹小组的成员要在客厅里开个会。乔丹小组是他们对自己的称呼,成员包括乔丹的继母凯伦·伦德格伦、父亲保罗·罗梅罗,以及乔  相似文献   

9.
春天的东京,绯寒樱正红,我们采访了新加坡著名记者和政论家卓南生博士。卓先生1942年生于新加坡。早年在新加坡华中及南洋大学读书,1966年留学日本。他是第一个获得日本立教大学社会学研究院的新闻学博士,也是首位被聘为日本东京大学新闻研究所副教授的外籍学者。从负笈日本至今20余年里,他发表了百万字以上的日本  相似文献   

10.
2000年5月的这个时候,我们黑龙江电视台的《攀登珠峰》报道正紧张进行。虽然过去了4年,但是对于我们这些参加这个报道的人来说,那段日子将永远不会忘记,因为通过这次采访,我们对记者要“以新闻为己任”的真正涵义有了更深的体会。2000年初,黑龙江省的极限运动爱好者阎庚华宣布他将只身攀登珠穆朗玛峰。此前我国运动员曾5次登上珠峰,但都是集体攀登,而国外已有十几个国家的运动员只身登顶成功,阎庚华立志成为我国只身登上珠峰的第一人。我们台新闻部的领导知道这个消息后,提出对阎庚华攀登珠峰活动进行全程跟踪报道的想法。听说这件事后我马…  相似文献   

11.
<正>黄沙漫卷,驼铃声声,这是人们对丝绸之路的最初印象。1877年,当德国地理学家李希霍芬在其著作《中国》里首次提出"丝绸之路"的概念时,他一定不会想到,100多年后,这个被他命名的区域再次焕发了生机。2013年9月和10月,国家主席习近平在出访中亚和东南亚国家期间,先后提出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  相似文献   

12.
呼唤专注     
不知是谁家装修运来了一堆沙子,堆在院子里就成了孩子们的乐土.这个下午极其闷热,孩子们都被家长拉回家享受空调去了,惟独一个五岁的男孩儿,好像全然忘却了八月骄阳的厉害,执著地蹲在沙堆上忙碌.他大概是想建造一座桥,于是从沙堆的两边开始掏洞,试图能掏出一条"河",以便让他的"桥"凌空飞架.  相似文献   

13.
一阵急促的电话铃把乐兹博士从被窝里吵醒,他睡眼惺忪地顺手摸去,只听对方说:"博士,对不起!打扰您的休假,A级计算机系统出了故障!"A级是全国档案馆网中最高机密档案代码,需马上采用第二套开机方案.乐兹博士坐起来靠着床头,拿起手掌电脑核实了情况后插入指纹红膜编组卡,又打开写真系统用十个手指输入了十个记忆密码,电脑用传呼小姐的声音说:"博士,输入成功,请联系松涛博士."  相似文献   

14.
毛姆在《面纱》的自序里说,这本小说的灵感来源于但丁《神曲》"炼狱篇"里的诗句"锡耶纳养育了我,而马雷马却把我毁掉"。这是个丈夫对出轨的妻子报复的故事:皮娅是锡耶纳的一位贵妇,她的丈夫怀疑她红杏出墙,但慑于她家族的背景,不敢动手致她于死地,就把她投入了位于马雷马的城堡,以期让她在城堡里的有毒蒸气中死去。但是她迟迟未能毙命,他最终忍无可忍把她从窗子里扔了出去。这个故事激发了他的想象力,他要为这个故事找一个现代的背景,于是《面纱》是他唯一先有故事情节再有人物形象的小说。  相似文献   

15.
《军事记者》2013,(1):63-63
成都军区 银军 颁奖词:志在祖国大西南,不断接受新挑战,全力跨越困难,超越自我。在军事新闻的雪域高原他奋力攀登.在军事文化的万里长空他奋力搏击。我们顶你!我们祝愿你!我们期待你!  相似文献   

16.
豁胖     
上海话管那种打肿脸充胖子、牛逼哄哄的样子叫"豁胖"。这个词是有历史渊源的。在物质匮乏的年代,瘦是贫苦的象征,"瘪三"是骂人的话,胖是有脸面的事。豁胖,从某种程度来说,是凡夫俗子的一种本能。很多人不愿意参加同学会,因为里面豁胖的人太多了。其实甭说同学会,我们那个QQ班级群里也是豁胖声不断。有男同学忽然大喊:"我最近胖了好多!"被催着亮了照片,他胖不胖不是重点,重点是他身后那辆LOGO闪亮的奔驰车。朋友圈里有姑娘忽然跳出来问大家周  相似文献   

17.
我对《中国青年报》"冰点"周刊编辑记者喋喋不休最多的一句话是:寻找我们这个时代的经典意象.这种意识现在快要变成他们的一种本能了,每遇大事便会瞬间打开. 9月15日,西安等地发生爱国游行,一部分激进分子沿途打砸日系车的行为让这场爱国游行偏离了既定轨道.当晚,"冰点"周刊人物版编辑从玉华在冰点微信群里转发了一张照片:照片中的小伙儿举着纸板提醒日系车调头行驶.尽管这张照片在新浪微博上被"转疯了",但没人知道"他"是谁,更没有媒体联系上"他".编辑在微信群里让正在西安出差的"冰点"周刊记者秦珍子"试着联系一下".谢天谢地,在茫茫网海中,记者竟然搜出这个叫李昭的年轻人,并说服他接受我们的独家采访.这简直太牛了!这不就是"冰点"一直孜孜以求的那个"经典意象"?  相似文献   

18.
2021年2月25日,全国脱贫攻坚总结表彰大会在北京隆重举行.在荣获先进集体的名单中,"黑龙江省桦川县苏家店镇集贤村党支部"榜上有名.这令我感到异常欣喜!脑海里马上浮现出1985年秋天,新华社国内部主任张万舒带着总社记者和黑龙江分社记者的我,到集贤村采访的情景.我们是冲着这个村的党支部书记许振中去的,他刚被黑龙江省委命名为"模范共产党员".而之所以作出这个命名,是因为他在这个被俗称"傻子屯"的集贤村艰苦奋斗了十几年,带领大家使村子的面貌发生了很大变化.由此起步,历经两届村党支部坚持不懈地接力奋战,如今这里已呈现出一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美好景象,走在了全围脱贫攻坚战的前列.  相似文献   

19.
随着经济全球化和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一个组织要取得竞争的优势,光靠优质产品已经不够了,还必须在组织管理的所有领域实现卓越。哈林顿博士撰写的"实现组织卓越的五大支柱"系列丛书,是质量管理领域里的最新研究成果,他从理论和实践两个层面,对组织  相似文献   

20.
目前,全国上下的新闻媒体都在热情宣传湖南省委原副书记郑培民的先进事迹,许多受众从心底里赞扬这个新时期的光辉典型,或许人们要问:这个典型到底怎样被发现的呢?话得从头说起—— "天地间,有这样一位共产党人" 今年3月11日,郑培民同志在中央抽调到北京参加干部考察工作时,不幸病逝在岗位上。他的事迹令人感动,北京八宝山革命公墓,胡锦涛等中央领导近千人为他送行;在长沙,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