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一、概述 本课是苏教版《科学》六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物质在变化》中的第2课,学习内容主要有认识铁与铁锈的不同,研究铁生锈的原因以及防锈的方法,是学生认识了“蜡烛燃烧”的物质变化之后的又一生活中常见物质变化的探究学习,本课教学重点是通过引导学生设计铁生锈实验方案、材料的选择和实验现象的观察、记录、分析、总结,提升对铁生锈原...  相似文献   

2.
教学目标 1.观察生有铁锈的物品,对铁生锈的条件提出假设,并设计实验进行验证。2.对同伴设计的验证实验方案进行评价,并能完善自己的设计。3.持续一周观察和记录实验现象。4.交流验证实验结果,对防止铁生锈提出建议。 5.了解铁生锈的基本条件是与水和空气接触的铁容易生锈;了解防止铁生锈的基本方法。  相似文献   

3.
赵忠 《科学课》2014,(5):25-26
“铁钉生锈”内容,要求学生做实验研究铁生锈的原因。教材要求学生自己设计实验方案并进行实验,实验方案主要包括:研究的问题,我们的假设,实验方法,观察到的现象,实验结果。由于这个实验需要较长时间,让学生在学校做不方便,于是,我让学生在家里做这个实验,主要做法如下。  相似文献   

4.
《水到哪里去了》一课,是让学生研究水在加热条件下的物态变化,知道沸腾可以使水由液态变成气态。在此基础上,本课重点研究蒸发这一现象。通过本课开始的几幅图——几种日常生产生活中的蒸发现象,提出本课要研究的问题。“写字游戏”是一个体验活动,通过两个简单的小实验,让学生不仅观察到蒸发的过程,还能切实感受到蒸发要吸收热量这一科学原理。  相似文献   

5.
教材依据:苏教版小学数学一年级下册第七单元教学目标:1.让学生在感兴趣的情境中,产生统计的需求,探索收集、整理数据的方法,并能对统计的结果进行简单的分析。2.培养学生初步的观察、比较能力,初步体会统计是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一种方法。3.在观察、操作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初步感受数学与  相似文献   

6.
新课程改革的深入,已经使得数学的学习不再是一种简单的被动接受过程,而变成一种学生老师共同合作、共同交流,在交流与合作中学习的过程。一、教学设计我对上《认识四边形》这节课的设计有四个要点:1用抽奖游戏将课程内容导入到课程当中,然后让学生思考生活中的四边形的例子;2对四边形进行分类,通过比赛游戏的方式将学生分类的积极性调动起来;3引导学生认识不  相似文献   

7.
如果以下这些问题出现在你的面前,你会怎样?为什么DVD和CD的尺寸一样大,但是DVD包装盒却比CD包装盒要大得多?为什么很多电脑制造商会免费提供市场价超过电脑本身价格的软件?为什么购买一款手机的价格不那么贵,而为这款手机购买额外一块电池却非常贵?  相似文献   

8.
探究实验是培养学生科学素养的一条重要途径.应按照科学探索的一般规律,创设“有所发现”的教学情境,引导学生发现并提出问题’。培养学生联系生活实际,选择收集信息及发现并提出问题的能力;根据生活经验和问题情境,作出合理的假设,培养学生严谨周密的思维能力;通过小组合作交流,设计对照实验方案,树立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通过预测结果、分析结果、得出科学的结论,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从而使学生学会科学思维和科学实验的一般方法,发展其科学探究能力.  相似文献   

9.
一、教学设计说明 本节课是人教版<物理>必修2第七章的第六节,是一节典型的科学探究课,通过实验探究的方法,让学生探究功与速度变化的关系. 本节课总体设计思想是:通过学生熟知的生活中的例子,引人问题,科学猜想,选择科学的研究方法,设计实验,分析、归纳、总结出结论.  相似文献   

10.
11.
什么是“专题性学习”?所谓专题性学习,是指小学生学习科学时以亲历体验、实践探究活动为主的学习方式。是学生在教师的帮助下,依托教材和社会生活经验,把自己不知道而又想知道的科学问题拟定为专题,自己制定学习计划和学习步骤、自己设计学习活动、自己选择学习方法和学习策略、自己总结学习结果的学习。  相似文献   

12.
教学目标:1.引导学生参与探索斜面与地面成怎样的角度时,物体滚得最远的实验活动,进行收集、整理数据,求平均数、角的测量等数学知识和方法的综合应用,体会数学的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3.
教学分析本课是《盐到哪里去了》一课中的活动一,目的是以物质的可逆变化过程为线索,通过实验、观察、记录等探究活动,帮助学生认识不同固体物质与水混合后,其变化是不一样的。根据固体物质在水中的不同变化,可以把物体分成两类,引导学生从实验中初步了解溶解现象。  相似文献   

14.
《分散系及其分类》是高一化学"必修一"第二章第一节第二课时的内容。本节课我通过列表格对比的方法,巩固学生对溶液、胶体、浊液的区别,懂得如何鉴别它们。为了能顺利突破本节课的重、难点,我引导学生联系实际,让他们通过生活中常见的分散系的例子、胶体的例子来认识胶体,掌握胶体的重要性  相似文献   

15.
江源  黄乐阳 《教师》2008,(8):75-77
空气看不见,摸不着,平时又感觉不到它的存在,大气压强对初中学生来说是比较抽象的概念,要使学生顺利掌握有一定的困难。因此,如何在教学中激发学生的兴趣,引导学生在日常生活经验的基础上通过观察和实验来主动探究和归纳,就成为教学中必须解决的关键问题。所以在本节课的设计中,重视创设问题的情境指导学生探究实验,引导学生分析实验现象,归纳总结出大气压强的存在。因此本节课的设计体现了以下几个思想:①突出科学的探究性和物理学科的趣味性;②体现了以学生学习为主体的观念;③培养了学生动手操作的能力;④注重了循序渐进性原则和学生的认知规律,使学生从感性认识自然过渡到理性认识。  相似文献   

16.
教学目标:1.通过感知操作,使学生获得长方体表面积的概念。2.在理解概念的基础上,通过学生的自主探究、讨论交流,使学生掌握长方体表面积的计算方法,并能较灵活地运用所学知识解答简单的实际问题。3.通过观察和动手实践,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培养学生的概括、推理能力。4.促进学生之间的交流与合作,激发学生对数学学习的兴趣。  相似文献   

17.
王群英 《福建教育》2010,(7):118-120
一、教学目标 知道斜面能省力,斜面省力多少与坡度有关。通过设计实验方案,知道考虑问题要周全、严密;通过搜集、分析、交流实验数据,提高分析数据的能力。培养合作交流的意识和实事求是、严谨的科学态度。  相似文献   

18.
《观潮》选自鄂教版语文第7册第19课。课文通过作者的所见、所闻、所感,向读者介绍了自古以来被称为天下奇观的钱塘江大潮。文章思路清晰,文字生动,表现力强,是一篇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好文章。四年级的学生思维活跃,求知欲强,乐于表达,乐于与人交流,但他们的生活经验有限,对文中描绘的钱塘江大潮的雄伟景象,仅凭想象难以深刻感受,需借助信息技术手段帮助理解。一、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学会12个字,认识6个字,注意多音字号的读音。能正确书写贯字。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相似文献   

19.
教学目标1.知道电磁铁的磁力是可以改变的,电磁铁的磁力大小与线圈圈数、电流大小、线圈粗细长短、铁芯粗细长短、线圈与铁芯一端的距离等有一定的关系。2.能够有根据地进行假设,找出可能影响电磁铁磁力的因素,能设计对比实验,会控制变量检验线圈圈数、电池数量等对磁力大小的影响,经历较为完整的科学探究  相似文献   

20.
一、教学资源分析在进行本课学习前,学生对物体的吸热和散热现象有一定的了解,知道一杯热水会慢慢变凉,知道热传递的方式有热传导、热对流、热辐射,认识了物体的热胀冷缩现象。但是熟悉的现象并不一定引起学生的关注,学生并不会花很多时间去探究物体吸热和散热现象中的更多奥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