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探索中学生的家庭教养方式和同伴依恋对社交焦虑的影响。方法:对499名初中生和高中生施测父母养育方式评价量表、青少年父母同伴依恋问卷、社交回避及苦恼量表。结果:家庭教养方式、同伴依恋和社交回避及焦虑之间有显著的相关;逐步回归和路径分析均显示,同伴依恋对社交回避及焦虑的预测作用最强,其次是父亲教养方式,而母亲教养方式的预测作用不显著。  相似文献   

2.
为考察负面评价恐惧和社交外表焦虑在同伴依恋与大学生网络人际关系成瘾之间的中介作用及其性别差异。采用同伴依恋量表、负面评价恐惧量表、社交外表焦虑量表、网络人际关系成瘾量表对644名大学生进行调查。结果表明:(1)同伴依恋能负向预测网络人际关系成瘾(β=-0.51,t=-12.50,p<0.001);(2)负面评价恐惧和社交外表焦虑在同伴依恋与大学生网络人际关系成瘾之间起显著中介作用。具体为三条中介路径:负面评价恐惧的中介作用、社交外表焦虑的中介作用、负面评价恐惧和社交外表焦虑的链式中介作用,分别占总效应的17.65%、7.84%、5.88%;(3)链式中介作用与社交外表焦虑的单独中介作用仅在女生中显著,负面评价恐惧的单独中介作用仅在男生中显著。结论:同伴依恋对网络人际关系成瘾的链式中介作用成立且存在性别差异。  相似文献   

3.
不同依恋类型对个体发展影响研究述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依恋的研究是西方儿童社会性和个性发展领域的主导理论之一.依恋是个体对特定他人持久而强烈的情感联结,有广义和狭义之分,依恋类型一旦形成就会对个体的认知、情感、行为产生影响.探讨广义依恋类型对认知品质及应对策略、人际交往(同伴、恋人、亲子)、人格发展三个方面的影响.近20年来依恋研究在不断发展,但存在一定的局限性.  相似文献   

4.
在青少年社交焦虑的人口学特点上,国内研究结果存在矛盾;在影响青少年社交焦虑的因素上,研究发现不但消极的家庭教养方式、留守经历与社交焦虑关系密切,而且个体的社交技能、应对方式、人格特征、自我效能感和自尊等个体因素也对社交焦虑有重要影响。国内干预社交焦虑的常用方法主要有认知行为疗法、箱庭疗法、体育疗法、音乐疗法、综合性团体干预等。目前国内对不同疗法干预青少年社交焦虑效果的比较性研究还较缺乏,对留守儿童等特定群体社交焦虑的干预研究及社交焦虑的生理基础研究还有待深入。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究大学生同伴依恋与冒险行为的关系,考察自尊的中介作用。方法:采用亲密关系经历量表、自尊量表以及青少年冒险行为量表对283名在校大学生进行问卷调查。结果:(1)同伴依恋、依恋回避、依恋焦虑与冒险行为均存在显著正相关;同伴依恋、依恋回避、依恋焦虑与自尊皆显著负相关;自尊与冒险行为显著负相关;(2)自尊在同伴依恋与消极冒险行为间起部分中介作用;自尊在依恋回避与消极冒险行为间起部分中介作用,并在依恋焦虑与消极冒险行为间起部分中介作用。  相似文献   

6.
文章以巢湖市1所幼儿园的441名儿童为测查对象,运用幼儿同伴侵害问卷、师幼关系问卷(教师版)及儿童社交焦虑量表(SASC)来考察师幼关系在幼儿同伴侵害与社交焦虑关系间的中介作用。结果表明:女孩亲密性、满意度发展水平显著高于男孩,而男孩的冲突性发展水平则显著高于女孩;同伴侵害、社交焦虑及师幼关系年龄差异显著,但无性别差异;同伴侵害与亲密性、支持性及满意度呈显著负相关,与冲突性、儿童社交焦虑及年龄呈显著正相关;满意度与社交焦虑呈显著负相关;满意度在幼儿同伴侵害与社交焦虑关系间的中介作用显著。  相似文献   

7.
为了探究大学生与父母及同伴的依恋质量与合作竞争倾向之间的关系,本文采用父母与同伴依恋量表(IPPA)、合作与竞争人格倾向问卷(CCPS)对268名天津市某大学非心理学专业学生进行了施测。研究结果显示:(1)个体与父母及同伴间依恋质量包含的信任、交流维度与合作倾向呈正相关,疏远维度与合作倾向呈负相关;(2)个体与父母及同伴间依恋质量包含的疏远维度与竞争倾向呈正相关;(3)回归分析显示,个体与母亲、父亲及朋友的依恋质量对合作倾向有明显的正向预测作用。  相似文献   

8.
社交退缩行为影响儿童中后期的心理适应。社交退缩一般分为安静退缩、活跃退缩和焦虑退缩三类。社交退缩的干预主要沿着三个方向:儿童的社会技能训练、儿童的社会认知干预和改善儿童的同伴关系。  相似文献   

9.
社交退缩行为影响儿童中后期的心理适应。社交退缩一般分为安静退缩、活跃退缩和焦虑退缩三类。社交退缩的干预主要沿着三个方向:儿童的社会技能训练、儿童的社会认知干预和改善儿童的同伴关系。  相似文献   

10.
依恋类型与社交焦虑关系间的中介因素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266名大学生为对象,采用问卷法检验了神经质、结构需求及思维压制在依恋类型对社交焦虑的影响中是否分别起着中介作用。结果发现:(1)依恋焦虑、依恋回避、神经质、结构需求以及思维压制倾向,均是社交焦虑水平的良好预测变量。(2)神经质完全中介依恋焦虑对社交焦虑的影响。(3)神经质、结构需求以及思维压制倾向,部分中介依恋回避对社交焦虑的影响。  相似文献   

11.
成人依恋类型影响社交焦虑障碍发生的回归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研究的目的在于对成人依恋类型与社交焦虑障碍的关系进行深入探讨,为建立SAD的成人依恋心理表征模型提供依据。结果表明:成人依恋先占类型对社交焦虑障碍发生的影响作用是正常组的4.48倍,而拒绝类型对社交焦虑障碍发生的影响作用是正常组的4.76倍,恐惧类型对社交焦虑障碍发生的影响作用是正常组的66.67倍。成人依恋类型是SAD发病的核心因素,就像一个桥梁,其他因子是围绕着成人依恋不同的类型表现而起着不同的影响。  相似文献   

12.
依恋风格是个体与依恋对象在长期交往中所形成的系统性的情感和行为模式.近年来随着依恋的信息加工差异在很多研究中被强调,注意对依恋系统的影响显得更为重要,因此越来越多的研究开始关注不同依恋风格个体的注意偏向.本文主要从四个方面对依恋风格和注意偏向的研究进展进行了论述:(1)不同依恋风格个体对情绪信息的注意偏向特点;(2)注意偏向产生的机制;(3)相关的神经电生理学的研究;(4)目前研究的不足和对未来研究的展望.  相似文献   

13.
为了解"独二代"儿童与"非独"儿童的社会交往现状,采用儿童社交焦虑量表、同伴关系问卷和信赖他人量表对340名"独二代"儿童和317名"非独"儿童进行调查。调研结果表明,"独二代"儿童同伴关系的影响力、信赖他人和社交焦虑的得分均明显低于"非独"儿童;男生的同伴关系的影响力和社交焦虑水平明显高于女生,受欢迎程度则刚好相反。  相似文献   

14.
为了探讨失眠大学生与健康大学生依恋、孤独感的差异,采用关系问卷RQ、亲密关系经历量表ECR以及情感与社交孤独量表ESL对178名健康大学生和87名失眠大学生进行量表测试.结果显示:1)失眠大学生与健康大学生依恋类型的分布存在显著差异,在依恋方式的焦虑和回避两维度上也存在显著差异;2)失眠大学生与健康大学生情感孤独无明显差异,但社交孤独和总体孤独存在显著差异;3)相关及回归分析表明,孤独因子与依恋回避、依恋焦虑水平显著相关,社交孤独与依恋焦虑对睡眠质量有较大影响.认为孤独感、依恋方式与大学生失眠情况存在关联,失眠大学生社交孤独、依恋回避水平显著高于健康大学生,高水平的依恋回避和社交孤独可视为失眠大学生的2个人格特征.  相似文献   

15.
个体差异:认知风格与教育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通过对个体认知风格与教育之关系的研究认为 ,认知风格是指个体在心理活动的各个方面 ,如记忆、思维、知觉、学习、问题解决和社交等领域 ,共同表现出的较为稳定的信息加工倾向或习惯。在班级授课制中 ,“同窗之下 ,有天壤之别”的原因可部分归结于个体差异———认知风格的存在。  相似文献   

16.
在依恋两个维度分别选取189名(焦虑型)和94名(回避型)被试,考察依恋风格和自我概念清晰度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依恋的两个维度焦虑和回避与自我肯定和自我概念呈负相关。研究2引入自尊变量,由一个路径分析模型支持依恋风格和自我概念清晰度之词负相关关系,路径分析模型表明:安全型依恋者有较高的自尊,进而有着比较清晰的自我概念。  相似文献   

17.
社交焦虑通常由个体对外界事物和环境的认知偏差所引发,高社交焦虑个体倾向于认为周围环境和外部事件是具有危险因素的,这一观点已得到了多方面的研究和证实。通过综述以往的相关研究,主要从四个方面入手对社交焦虑个体的威胁解释偏差归类分析,最后针对一些有关研究方法,工具和被试的具体问题指出目前研究的不足并展望未来研究的方向。  相似文献   

18.
采用问卷法和访谈法探讨大学生依恋风格、心理卷入与其主观幸福感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大学生在依恋焦虑、依恋回避和心理卷入均与主观幸福感存在显著的负相关;依恋风格和心理卷入对大学生的主观幸福感有着交互影响;依恋焦虑、依恋回避、心理卷入等能有效预测大学生的主观幸福感。  相似文献   

19.
心理动力人格取向的依恋研究验证了当代心理动力理论和依恋理论提出的假设。威胁无意识激活与依恋有关的表征,进而影响个体对有关依恋的材料的认知加工,并在依恋风格上表现出差异性。应对内部冲突的防御陛压抑和投射是去激活策略的特征。安全型依恋的个体把以安全感为基础的两种自我表征作为缓解压力、解除困扰的内部资源。  相似文献   

20.
通过大学生成人依恋与恋爱行为的关系的调查研究发现:安全型和冷漠型的大学生恋爱的比例高于惧怕型和专注型的大学生,低依恋回避组大学生恋爱的比例高于高依恋回避组,低依恋焦虑组大学生恋爱的比例高于高依恋焦虑组。根据个体成人依恋的类型和两个维度的得分高低可以在一定程度上预测个体的恋爱行为,从而准确把握个体恋爱的内部工作模式,引导个体的恋爱朝着有利于塑造健康人格的方向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