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两人各执一根“重锤”线,重锤下垂,这两根“重锤”线平行么?(图1)自然是平行的,因为它们都和地面垂直嘛!可是,仔细想一想,重锤为什么会下垂?这是因为重锤受到地心吸力的缘故.既然如此,若把这两根重锤线延长,它们必相交于地心(图2).这就是说,这两根重锤线所在的直线并不平行,而是相交的.  相似文献   

2.
一、平行1.平行线的概念在同一平面内,不相交的两条直线叫做平行线.【解读】(1)"在同一平面内"是定义的前提条件,是区别于空间内两条不相交的直线;(2)"不相交的两条直线"是平行线的特征;(3)通常所说的线段、射线平行,实际上是指它们所在的直线平行;(4)在同一平面内,两条直线的位置关系只有相交和平行两种.  相似文献   

3.
一、平行1.平行线的定义在同一平面内,不相交的两条直线叫做平行线.理解平行线,应注意如下四点:(1)“在同一平面内”是定义的前提条件,以区别于空间内两条不相交的直线(;2“)不相交的两条直线”是平行线的特征;(3)通常所说的线段、射线平行,实际上是指它们所在的直线平行;(4)在同一平面内,两条直线的位置关系只有相交和平行两种.2.平行线的表示方法通常用“∥”表示平行.如直线AB平行于直线CD,可表示为AB∥CD.3.平行线的画法(1)借助于方格纸画平行线(方格纸上所有的横线互相平行,所有的竖线互相平行);(2)借助于三角尺画平行线.4.平行线…  相似文献   

4.
刘东安 《初中生》2008,(2):73-77
一、竞赛要点:   1.平面上两条不重合的直线,位置关系只有两种:相交和平行.   2.两条不同的直线,若它们只有一个公共点,就说它们相交.即,两条直线相交有且只有一个交点.   ……  相似文献   

5.
1郾平行线的概念在同一平面内,不相交的两条直线叫做平行线.如图1,AB与CD平行,记作“AB∥CD”(或“CD∥AB”),读作“AB平行于CD”(或“CD平行于AB”).注意:(1)平行线是无限延伸的,无论怎样延伸也不相交;(2)今后遇到射线、线段平行时,特指它们所在的直线平行.2郾同一平面内两直线的位置关系在同一平面内两条直线的位置关系只有两种:相交与平行.二者必居其一.3郾平行线公理经过已知直线外一点,有且只有一条直线与已知直线平行.注意:(1)此结论的前提条件是“经过已知直线外一点”,若经过已知直线上一点画已知直线的平行线,就与已知直…  相似文献   

6.
本文给出的证明,仅利用极简单的平面几何知识及反证法。这与《立体几何》教科书采用反证法及“直线与平面平行的性质定理”来证明两平面平行的判定定理相比,显得更直观自然,更易被学生理解和接受,下面给出证明。两个平面平行的判定定理如果一个平面内有两条相交直线都平行于另一个平面,那么,这两个平面平行。已知在平面M内,有两条相交直线 a、b都和平面N平行(如图)求证:M∥N  相似文献   

7.
<正>1 引言在解析几何中,用代数方法研究几何对象、用方程表示直线后,通过方程研究两条直线的位置关系:相交、平行和重合.对于相交直线,定量研究它们的夹角;对于平行直线,则研究它们之间的距离,两条平行直线之间的距离可以转化为点到直线的距离,"点到直线的距离"遂成为解析几何研究中的经典内容.  相似文献   

8.
我们知道,“在同一个平面内,不相交的两条直线叫做平行线.”因此,如果不交待不相交的两条直线在同一个平面内,我们说这两条直线一定平行,那么就错了!请看实例: 图1是长方体的模型.因为两棱AB与A′B′在同一个平面ABB′A′内,又无论怎样把棱AB与A′B′分别向两方延长,它们总不会相交,因此能下结论:AB//A′B′.同样,棱AB与D′C′  相似文献   

9.
平行线反映了一种很重要的线与线之间的关系,同学们要能正确地识别它.我们如何识别平行线呢?一般情况下,可从以下三个方面入手.一、条件中只有线的关系条件中只有线的关系,识别平行线时,一是看这两条直线是否相交,从而运用平行的定义来判定,即在同一平面内,不相交的两条直线叫做平行线.注意,是在同一平面内,是针对两条直线,而不是两射线或两线段!  相似文献   

10.
直线和平面这一章,是立体几何的基础。由于这一章的概念和定理较多,空间观念强,学生难于理清脉络,抓住重点。因此,在毕业复习中,需要认真对待。下面谈谈我组织这一内容复习的几点作法。一、将概念和定理归类总结,理清脉络。直线和平面这一章,是按直线和直线、直线和平面、平面和平面的顺序编排的。复习时,我首先抓住“平行”和“垂直”这两个概念,把分散的有关定理“上珠串线”。比如,直线与直线平行,可以串上下列判定定理:①如果两条直线各与第三条直线平行,则这两条直线互相平行;②两个平行平面与第三平面相交,则两条交线平行;③垂直于同一平面的两条直线平行;④如果一条直线与一个平面平行,并且过这直线的一个平面与这平面相交,则这直线与这交线平行。  相似文献   

11.
线、面的平行与垂直是立体几何中的重点,又是高考的重点和热点.现对钱面的平行与垂直关系作一阐述.l图示线/线一线“面一面{面线上线一线上面一面上面2说明上图中箭头表示从条件推出结论.(l)平行:线/线推出线/面.所用定理是‘老平面外的一条直线与平面内的一条直线平行,则这条直线平行于这个平面”;线/面。面/面,所用定理是:“一个平面内两条相交直线都平行另一个平面,则这两个平面平行”报过来,面//面。线/面是指“两个平面平行,则在一个平面内的任意一条直线平行于另一个平面;”线/面。线/线所用定理是“若一…  相似文献   

12.
刘东安 《初中生》2008,(1):73-77
一、竞赛要点: 1.平面上两条不重合的直线,位置关系只有两种:相交和平行. 2.两条不同的直线,若它们只有一个公共点,就说它们相交.即,两条直线相交有且只有一个交点.  相似文献   

13.
李英杰 《数学教学通讯》2010,(7):62-69,115,116
1.空间两条直线的位置关系有三种,即平行、相交和异面.对于这三种位置关系,应注意以下几点:(1)平行和相交又叫做共面;(2)证明两条直线是异面直线,常用的方法有反证法和判定定理法;(3)求异面直线所成的角常用平移法:(4)所谓两异面直线的公垂线,是指和这两条直线既垂直又相交的盲线.  相似文献   

14.
如何画截面     
画多面体的截面,就是作出一个符合要求的平面,使之与多面体相关的面相交,并找出这些交线。因此平面的基本性质和由它可以证明的下述定理便成了画截面的重要依据: 定理:三个平面两两相交得到三条直线,(1)如果其中有两条相交于一点,那么第三条也经过这点。(2)如果其中有两条平行,那么第三条也和它们平行。例1,  相似文献   

15.
平行公设也叫欧氏第五公设或平行公理,是建立欧氏平行理论的出发点及主要依据.其内容是:若平面内一条直线和另外两条直线相交,若在直线同侧的两个内角之和小于两直角,则这两条直线经无限延长后在这一侧一定相交.探讨这一公设对开阔教师视野,提高教师素质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6.
正苏教版数学四年级(上)第四单元"平行和相交"中,教材这样阐述平行的定义:"同一平面内,不相交的两条直线互相平行,其中一条直线是另一条直线的平行线."经验丰富的老师知道,"同一平面内"的理解对学生来说是个难点,往往让老师们煞费苦心却收效甚微,一位老师教学中是这样处理的.【片段】教师引导学生认识两条直线相交和不相交的两种情况,告  相似文献   

17.
想一想:3条直线两两相交,它们至少有几个交点?最多有几个交点?心 3条直线两两相交,是指其中的每一条直线与另外两条直线都相交,有图1和图2两种情况,因此,至少有一个交点,最多有3个交点. 进一步考虑,4条直线两两  相似文献   

18.
平行线的概念是初中几何的重要内容之一,也是几何知识的基础,因此必须对平行线概念的学习加以重视,那么如何才能学好平行线这一概念呢?本文认为要注意以下三个方面.一、能正确理解平行线的概念在同一个平面内,不相交的两条直线叫做平行线.如图1,直线AB与直线CD平行,记作“AB∥CD”或“CD∥AB”,读作“AB平行于CD”或“CD平行于AB”,“∥”称为平行符号.在学习平行的概念时要注意:(1)“同一个平面内”是前提条件,如图2,长方体的棱AB与棱EF所在的直线虽然不相交,但它不属于平面内的两直线平行的范畴,而是同学们在高中数学中将要学习…  相似文献   

19.
<正>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列出共9条基本事实,其中把"两条直线被一组平行线所截,所得的对应线段成比例"作为基本事实.教材编写时不需要去证明,在证明其他命题时可以直接作为结论使用.笔者认为课标中"基本事实"规定不宜过多,本条"基本事实"也可以通过演绎推理的方法加以证明.1教材的处理方法选择作业本上不相邻的三条平行线,任意画两条直线m、n与它们相交.如果m、n这两条直线平行(如图1),观察并思考这时所得的AD、DB、FE、EC这四条线段的长度有什么关系;如果m、n这两条直线不平行(如图2),你再观察一下,也可以量一量,算一算,看看它们是否存在类似的关系.  相似文献   

20.
一、平行线的概念及性质1.概念:在同一个平面内,不相交的两条直线是平行线.2.性质:过直线外一点有且只有一条直线与已知直线平行;两直线平行,同位角相等,内错角相等,同旁内角互补.二、平行线的判定1.定义法:在同一个平面内,不相交的两条直线是平行线.2.若两条直线都与第三条直线平行,则这两条直线平行.3.若两条直线都与第三条直线垂直,则这两条直线平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