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洪信良 《成才之路》2009,(32):I0011-I0011
《成都商报》9月29日报道,日前,成都出现了一家全日制的私塾.已有5个孩子在那里学习和生活。语文教材是四书五经,英语教材是《圣经》和《莎士比亚文集》。令人称奇的是。一个3岁孩子能将几段《论语》倒背如流。这种家庭式的教育模式正挑战着传统的教育体制。成都市教育局表示,此私塾违反了《义务教育法》,涉嫌违规办学。但叫停声却在家长中引发巨大的争议。  相似文献   

2.
《广东教育》2006,(11):54-55
事件:近来,在国学复兴运动闹得红红火火的时候.全El制私塾“盂母堂”出现了。盂母堂是上海松江区的一栋外观雅致的独栋别墅。屋内全套红木家具。墙壁饰以孔子画像.学童诵读孔盂,书声朗朗,《论语》《孟子》等经书为其学习的主要内容。目前在盂母堂接受全日制教育的孩子共12位,最大的12岁,最小的4岁。这却遭到教育部的否定.被指分别违反了办学许可的有关规定、违反《义务教育法》的有关规定,  相似文献   

3.
2009年9月29日,《成都商报》报道,成都市出现了一所全日制私塾,语文教材就是四书五经,英语教材是《圣经》和《莎士比亚文集》。  相似文献   

4.
私塾的语文教学蕴含着语文教学最基本的规律。  相似文献   

5.
2009年9月29日,《成都商报》报道,成都市出现了一所全日制私塾,语文教材就是四书五经,英语教材是《圣经》和《莎士比亚文集》。  相似文献   

6.
王晓维 《语文知识》2005,(12):16-16
《现代汉语词典》对“灰色”的解释是:①像木柴灰的颜色;②比喻颓废和失望;③比喻态度嗳昧。  相似文献   

7.
2004年第2期《现代语》第25页刊登了湖南龙智先老师《重释“落英”》一(以下简称龙),认为课本对陶渊明《桃花源记》里“落英缤纷”中的“落英”解释不正确,应进行“重释”,“落英”不应是“落花”的意思,而要解作“初开的花”。并参照屈原《离骚》中的那句“朝饮木兰之坠露兮,夕餐秋菊之落英”为证。笔认为龙于理于据均不足为训。  相似文献   

8.
现代“私塾”这个话题,近阶段在有关媒体上时有披露,有的家长不让孩子接受正规的学校教育,退学到标榜“国学经典”的特色学堂学习或安排孩子在家学习。这种现象在一定程度上干扰了《义务教育法》的贯彻执行,引起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  相似文献   

9.
亢小峰 《教育》2011,(10):31-31
私塾教育在公共教育面前,是否能占水一方?是否能补充公共教育的不足,是否能在主张个性化发展的时代背景下越走越远?并与之和谐相处?这些思考不论是私塾里的“先生”还是孩子们的家长都得面对。在鼓励多元化、均衡化、尊重个性、注重发展以及鼓励各种形式办教育的环境下,我们的社会、我们的教育是否能够容纳并引导现代私塾走向康庄大道呢?  相似文献   

10.
胡谋  王倩 《教师博览》2006,(12):17-18
今秋开学后,深圳市罗湖区翠园中学初一新生因为“分班”坐进了不同的课堂。近800名初一新生被分为8个重点班和7个平行班,重点班还被细分为“数学特长班”、“英语特长班”和“普通重点班”。如此分班立即引来质疑。有人说,这违背了义务教育法有关学校不得设重点班的规定。校方则回应说,义务教育法也要求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并因材施教,学校分班的措施是以“分层教学”进行“因材施教”的探索。目前,有关“变相分班”和“因材施教”的争执正在教师、家长、专家乃至更广的范围展开。社会舆论褒贬不一分层编班招致利弊之争翠园中学副校长陈建宁…  相似文献   

11.
<语文月刊>(2004.10)"百家争鸣"栏唐文健先生<"一棵"还是"一颗"?>认为<篱笆那边>的诗句"篱笆那边/有草莓一棵"之"一棵"当为"一颗"之误.这是唐先生的误解.教材的处理并没错.  相似文献   

12.
《内蒙古教育》2006,(12):25-26
“校中校”造成公共教育资源流失严重。教基(2002)一号文件第二条指出,办学水平和教育质量较高,社会声誉较好的公办中小学和幼儿园是长期积累形成的公共教育资源,不得改为民办或以改制为名实行高收费。这是贯彻《义务教育法》的基本保证。。校中校”名义上是对教育资源的优化,实际上却是教育资源配置的极大不公,。校中校”是少数有钱人才能享有的贵族学校,绝大多数家庭、  相似文献   

13.
人教版《将相和》是六年制小学《语文》第十二册中的经典一课,其“完璧归赵”、“负荆请罪”两则成语故事流传千古,于是爱寻根求源的国人最关注的便是那“璧”的去处!  相似文献   

14.
中师语文课本《阅读和写作》第五册把陶渊明《归去来兮辞》中“登东皋以舒啸”的“啸”解释为“高声叫”。笔者认为此解不妥,“啸”在此不应解释为”高声叫”,而应解释为“打唿哨”。许慎《说文解字》:“啸,吹声也,从口肃声。”《辞海》解释说:“啸,撮口发出长而清越的声音。”  相似文献   

15.
“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这一名句出自《诗经》的首篇《关雎》。《关雎》曾多次编入中学教材,汤显祖《牡丹亭·闺塾》也选入了高中语文教材第四册,其中有闺塾先生陈最良吟诵并讲解《关雎》前四句的情节。对“窈窕淑女,君子好逑”中的“好”,在教材中,有的注为“hào”,有的没加注。各类练习册和教学辅导用书有的说念“hǎo”,有的说念“hào”,  相似文献   

16.
17.
20世纪80年代以来,伴随着语文课程的"工具性"与"人文性"之争,淡化语文知识教学的呼声日渐高涨,淡化语文知识教学的倾向渐占上风。时  相似文献   

18.
陈芳 《考试周刊》2011,(79):14-15
"以人为本"一词对于广大教师并不陌生,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深入展开,以人为本的教学理念在教学中越来越受到重视,取代了教学中的"以本为本"。小学英语教师要从儿童的心理和生理特点出发,改变传统的教学方式,让学生通过体验和实践进行学习,让教材不仅成为学生的"落脚板",而且是"起跳板"。  相似文献   

19.
邓健 《学语文》2004,(4):47-47
在人教2003年版《九年义务教育三年制初级中学教科书·语文》第六册《菜园小记》一课中,前半篇课文有四处用了“韭菜”,后半篇又有四处出现了在“韭”字上增加了草字头的“韮菜”。这不免让人生疑起来:“韭菜”是什么?“韮菜”又是什么?二者不一样?  相似文献   

20.
新修订的《义务教育法》第二十二条明确规定:“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及其教育行政部门应当促进学校均衡发展,缩小学校之间办学条件的差距。不得将学校分为重点学校和非重点学校。学校不得分设重点班和非重点班。”从2006年9月1日起就开始实施的新《义务教育法》却一点都挡不住学校分设“快慢班”或者“重点班”的步伐。据媒体报道。开学10天后。武汉某校将原本随机分配的10个班重新分为正式录取的学生和通过捐资进校的学生各5个班。学校对初一新生“二次分班”的做法引起部分学生和家长强烈反应。“捐资生”的家长认为学校不该按成绩分类.伤害孩子的心灵.而正式录取学生的家长则认为不能让“差生”带坏自己的孩子。要“因材施教”。在社会优质教育资源短缺的情况下,分数和金钱展开了一场激烈博弈。去年秋季开学之初,全国不少地方都爆出了“重点班”问题的新闻,用“百度”搜索一下“重点班”这个词。竞有78万多个网页,可见其火热程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