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汪曾祺的散文大多是在他晚年写成,在经历了解放时期、文革岁月后的沉淀和发酵后,汪曾祺的散文以一种"闲话"的方式缓缓铺展,流溢着诗性和谐:汪曾祺散文有着个人化的题材、平实的叙述以及极具生命力的语言风格,从而构成平淡闲适中的诗意盎然;汪曾祺对于民间风俗有着浓厚的兴趣,排以大量笔墨记述和描写,他的散文甚至可以做为"风物志";基于民间立场下的汪曾祺散文中又有着浓厚的人文精神。本文将用事实论证、道理论证、比喻论证等方法,旨在通过对汪曾祺散文之诗性、风俗、人文等的研究来分析其散文的创作特色及其对现代文学的意义。  相似文献   

2.
汪曾祺小说扬名于1980年代中国文坛,其意义在于传承了中国古代文学的文脉,积淀着中华民族的审美精神,因而被有识之士称作"中国士大夫文化培养起来的最后一位作家"。汪曾祺将"文气""逸品"说引进小说创作领域,开辟了中国小说的新境界和小说美学的新视野。他的小说无愧为"逸品小说",同时也标志着"汪曾祺小说美学"之确立。  相似文献   

3.
汪曾祺的小说充分展现了散文化特征。他将书画的"空白"艺术化用到小说中,突出表现虚实相生的叙事手法。其小说淡化故事情节,少有前后因果逻辑联系和矛盾冲突,表面杂乱无章,但却内藏叙述秩序。汪曾祺受沈从文的影响和其世俗化的生活经历也是散文化小说的成因。他的散文化小说使小说的审美功能得以重现且呈现出平淡的小说风格。  相似文献   

4.
<正>教学目标:1.体会汪曾祺散文的语言特色。2.了解作者的人生观和审美观,理解"境由心生"。教学过程:一、导入金庸说,大陆"满口噙香中国味的作家,当推汪曾祺和邓友梅"。有人略作统计,说汪曾祺在其作品中提到的美食不下于300种。更有一类"直接点题"的作品,譬如《汪曾祺谈吃》《吃食和文学》《四方饮食》《故乡的食物》。汪曾祺说"南甜北咸东辣西酸"各地美食各具特色,但令他最难忘怀的,恐怕仍是故乡高邮的美食。说  相似文献   

5.
刘培育 《教育》2011,(26):49-50
1987年,著名作家汪曾祺在一个颇有影响的杂志上发表了一篇《金岳霖先生》的文章,在知识界引起了反响,掀起了一股不大不小的金岳霖热。据说,这篇文章还收入了中学课本。在这篇文章中,汪曾祺说,他和王浩是好朋友,"相当熟",王浩是国际知名学者,而他的学问,"原来是师承金岳霖的"。接着,汪曾祺发表了  相似文献   

6.
在汪曾祺的文学创作始终贯穿着对人民的认同与尊敬.汪曾祺赞赏什么,认同什么,喜欢什么,都充分显示了他对人民的敬仰和崇尚,体现了他的"民粹"倾向的创作底色.  相似文献   

7.
高健 《学语文》2014,(2):42-43
正《复仇》在汪曾祺的小说创作中是一篇比较特别的小说,汪曾祺认为可看做他早期小说的代表作。作为一篇寓言体小说,《复仇》是一篇具有现实指涉的小说,汪曾祺也自陈这是"现实生活的折射",其直接指涉是中国40年代中期的时局,或如杰姆逊所说的"以民族寓言的形式来投射一种政治"。但纵观小说,并不只有一层表层指涉这么简单,小说开篇所引用庄子之语:"复仇者不折镆干。  相似文献   

8.
文章抓住汪曾祺小说的特点--"散"来阐释他的创作个性和风格,展示了汪曾祺小说的艺术追求和美学质素.  相似文献   

9.
刘希圣老师     
李伟 《中国教师》2010,(2):64-64
<正>在北戴河时,我有幸与刘希圣老师做邻居。他是一位特级教师,早年师从我国著名作家苏叔阳先生。当时,他已经退休,但在唐山、秦皇岛二地依然斐声教坛,许多学校争相高薪聘请。但他始  相似文献   

10.
汪曾祺是京派作家的代表人物,被誉为"抒情的人道主义者"和"中国最后一个士大夫",这展现了他文学创作的纯粹性。汪曾祺善于创作短篇小说,其笔下的人物也独具特色,是当代文学中关怀平凡人生、体察冷暖世界最多的作家之一。本文简要探析了汪曾祺笔下的文学人物塑造,特别是以市井人物为主,体味了他创作中下层平民的悲苦与无奈。  相似文献   

11.
苏叔阳同志看到了我校学报84年第二期刊登的我校中文82级部分同学座谈讨论长篇小说《故土》的纪要以后,热情洋溢地与我校中文科教师张广昆同志及82级同学通了一次信,信中就《故土》的人物塑造、艺术真实与生活真实,以及艺术总体构思中的美学追求等问题谈了自己的很有见地的意见。我们征得苏叔阳同志的同意,将他的信刊发于后,以飨读者。“当代文学”课教师张广昆同志将有影响而又有争议的作品及时纳入课堂,这无疑是有意义的,所以也将他给苏叔阳同志的信一起刊发。  相似文献   

12.
狼的陷阱     
认识汪曾祺,是从读他的作品开始的,读他的作品也纯属偶然。一个同事,写了一篇关于汪曾祺作品特色的文章,引起了我的兴趣。于是.便将汪的作品找来,慢条斯理地去读,这算认识汪曾祺了。  相似文献   

13.
汪曾祺的小说《大淖记事》,在人物塑造、风俗描写、文学观念上无不体现出作家"以民为精粹"的"民粹"倾向。这种倾向也成了汪曾祺创作的一大特色,表现出他发自内心地对平凡民众的敬仰和崇尚。  相似文献   

14.
含蓄蕴藉、冲淡平和是汪曾祺小说的风格特色,作为一名对绘画颇有研究的文学家,汪曾祺擅长于文字中造画境,而他这种闲淡文风的形成在一定程度上就与绘画中"留白"手法的运用息息相关。本文即从"留白"艺术的生成方式和表现方式来解读汪曾祺小说,探讨其缱绻悠长的"言外之意"中所包含的具体内蕴,从审美的形式中洞见背后的意义。  相似文献   

15.
沈从文与汪曾祺的小说都带着"桃花源"式的归隐情结,在表现这一情结时,沈从文与汪曾祺表现出诸多不同之处。沈从文着重赞美湘西人情事态的原始,而汪曾祺则着重渲染高邮水乡的和谐淡雅;沈从文憎恶都市人奢侈、畸形的生活,他通过都市与乡村的强烈对比,将自己深深寄托在湘西土地;汪曾祺则用一种平和的心态对待城市,他的小说更多地表现出一种淡淡的小城文化;沈从文注重人物生活形式及文体形式刻画,而汪曾祺则注重人性本质的表现。  相似文献   

16.
汪曾祺在80年代或者当代文学史的出场与小说《受戒》有着密不可分的关联,可以说正是《受戒》奠定了汪曾祺在文学史的经典地位,但同时也使得汪曾祺不断模式化、符号化。《受戒》其后,评论界、文学史著述和现代传媒力量等共同参与了对汪曾祺这一经典形象的建构。建构的过程是经典地位确立的过程,但同时也是不断放逐与遮蔽的过程。我们不仅要知道汪曾祺的"喜"与"乐",还应从其整体创作中发现被文学史以及主流评论所遮蔽的"怒"与"哀",片面取认是对一个作家一生创作的不公平表现。  相似文献   

17.
地方色彩和风俗画面是乡土小说最基本的审美特征,具体到汪曾祺的乡土小说,则体现在浪漫野性的人文图景、独具特色的散文化叙事、充满诗意的优美语言三个方面。由于汪曾祺笔下的风景画、风俗画、风情画所体现的美具有异域风情的特点,又区别于同时代高大全原则下的僵化文体,使他的小说呈现出一种"陌生化"的效果,这种陌生化来源于汪曾祺的乡土情结,而乡土情结亦可以追溯到"五四"时期的新文学。从这个意义上来说,汪曾祺的小说不仅是一种文学范式的回归,同时也是一种审美精神的回归。  相似文献   

18.
柏桦 《文教资料》2010,(28):9-10
汪曾祺将传统文化融入散文中,形成了轻淡闲适的风格。他在融入传统文化的过程中有机统一地融进了他的创作思想和创作方法。本文分析了汪曾祺散文的个性特点。它的动人独到之处就在于对传统文化的执着坚守和有机继承。  相似文献   

19.
认识汪曾祺,是从读他的作品开始的,读他的作品也纯属偶然。一个同事,写了一篇关于汪曾祺作品特色的文章,引起了我的兴趣。于是,便将汪的作品找来,慢条斯理地去读,这算认识汪曾祺了。读完汪曾祺的作品留给我最深印象的是汪氏作品的语言魅力。作为作家,都有各自独特的语言风格,像鲁迅的犀利,梁实秋的风趣,朱自清的优美,等等,汪曾祺的语言风格是什么呢?很难用两个字来概括。他驾驭语言的功力太高超了,语言风度卓然不凡。以至于他的作品有着异乎寻常之美。读他的作品,就像走进一片清凉的绿荫。品尝一杯淡淡的菊花茶,他那幽兰清菊般的语言,令人口…  相似文献   

20.
2010年4月20日<北京晚报>刊载<名家之后读名家之作>一文,汪曾祺之女汪明在该文中说."<葡萄月令>被公认是最能代表汪曾祺语体风格的散文佳作",且汪曾祺"自己对于<葡萄月令>的偏爱是不言而喻的","写完了这篇散文,他(指汪曾祺——笔者注)自己的得意之色已浮在脸上……".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