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快乐的阅读生活,要从娃娃抓起。笔者试图以低年级课外阅读的指导为例,从快乐这一非功利性的视角解读儿童阅读,使孩子因为阅读而快乐,为了寻找快乐而阅读,让阅读真正融入孩子的生活、刻进孩子的心灵,像呼吸一样自然,从而在丰富的精神世界中越行越远。案例:在一节低年级的阅读推荐课上,一位老师出示了一组图片,让学生猜一猜讲  相似文献   

2.
功利性课外阅读的目的在于提高自己的语文考试成绩,而非全面提高自身语文素养,这样的课外阅读最终导致学生兴趣的失落,阅读质量的消极、盲目、低效。我们应摈弃功利,引导学生快乐阅读。  相似文献   

3.
翻开《语文课程标准》,一些作文教学的新理念,深深地激动着我们的思绪:  相似文献   

4.
冒辉 《江苏教育》2022,(61):7-10
书法教育在促进儿童精神健康成长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江苏省沭阳县南湖小学立足书法教育特色,依托书法教育实践,开发书法教育在促进儿童精神成长方面的四大有效路径——墨雅文化的熏陶、名师团队的引领、自编教材的渗透、书法教学的润泽。书法教育,犹如一缕灿烂的阳光,照耀在儿童的精神花园里,给他们以温暖、健康以及纯净的营养。  相似文献   

5.
"场",是指物理学中物质相互作用的范围。"阅读场",则是良好的外部环境和读者内心世界发生的一种作用——共振、共鸣。当阅读者内心的"场"在阅读时被文字材料激活为生动的场景、形象的画面、动态的世界,就能更轻易地读出会心的微笑和感动的泪,留下深刻的记忆。  相似文献   

6.
一、问题提出:关注留守儿童课外阅读是我们的应有之责 农村留守儿童,不仅存在管理缺位、情感孤独等问题,而且其精神生活也较为贫乏,尤其是以课外阅读为主体的学业活动、校外生活现状也不容乐观。因此,关注留守儿童,关注留守儿童的课外阅读,为农村留守儿童撑起一片湛蓝的课外阅读天空,  相似文献   

7.
留守儿童,在别人眼里是最可怜、最孤独的,因为这些孩子没有父母的关心呵护。但我并没有这样的感觉,因为我有一个幸福的家一留守儿童之家。在这个家庭中,我感受到了家庭的温馨。  相似文献   

8.
生命在母腹中时,就已经开始了他的生活,所以,儿童早期教育,就要关注儿童自己的,真实的生活,这种生活与成人的生活,是有着本质区别的。[第一段]  相似文献   

9.
陈怡 《四川教育》2008,(5):46-46
有人说读书如交友,读一本好书,就是交了一个好朋友;多读书让人变得高尚。多读书让人增长见识,多读书让人变得智慧豁达。阅读的魅力就在于有助于阅读者不断充实精神生活。我们说,阅读是人的生命活动,是一种生命与生命的精神对话,它应该成为人的一种生活方试贯穿人的一生。当然,这里所说的阅读。显然不单单是课堂内的阅读,还包含广泛涉猎、博览群书的课外阅读。怎样让课外阅读成为学生的终身习惯,愉悦学生的身心。  相似文献   

10.
《九色鹿》这个文本是一则民间故事,我们不能把它当作记叙文来解读。同样,这个文本的“民间性”也决定了我们不能以佛教的原文本的解读方式来替代当下文本的解读,更不能强调作者的解释权。那么,作为一线的语文教师,我们又该如何正确解读《九色鹿》呢?也许,我们能从特级教师薛法根执教《九色鹿》的片段中,得到一些启示。  相似文献   

11.
方红 《教育导刊》2010,(3):19-22
儿童精神研究经历了从属阶段、独立阶段和推崇阶段三个阶段,儿童精神逐渐从成人文化里分离出来,获得前所未有的地位和关注.然而,最新的研究表明:"儿童精神"并未获得真正的尊重,儿童精神面临渐渐消逝的危机.对此,教育须守望儿童的"精神家园",其基本理路就是精神教育的实施和儿童哲学研究的开展.  相似文献   

12.
有人说:学习一个词,就是给人的精神打开一扇窗;学习一句话,就是给人的精神打开一扇门;学习一篇课文,就是要在学生脑海里留下些有意义的东西,给他们的精神开辟一片新天地。毫无疑问,引导学生进行触摸语言的阅读,就是让他们完成一种文化建构,丰富他们的精神生活,使他们成为堂堂正正的具有中国血统的"文化人"!  相似文献   

13.
相信不少人在第一次听说“儿童阅读咨询师”时都会有这样的反应:“阅读?这不是很简单的事情吗?阅读还需要咨询吗?”是的,儿童阅读不仅需要咨询,还是一个需要深入研究和探讨的问题。现在,许多父母面对市面上品种繁多、良莠不齐的童书时都面临选择的困惑。同时如何培养孩子终生阅读的习惯,如何让孩子在合适的年龄读合适的书等等,也不是想当然就能够解决的问题,需要专业人士才能解答。  相似文献   

14.
儿童精神的纯真、诗性逻辑、游戏性等特质,不符合甚至相悖于成人成熟的价值标准,而儿童精神的成长又要依托于来自成人及其教育的引导。儿童精神在成人主导的教育中容易受到忽视,早期阅读教育亦存在此问题,在某种程度上背离儿童精神,主要体现为:在观念上存在着功利性倾向,在材料的选择上偏离儿童的精神需求,在实施方面缺乏儿童精神的积极导向,在环境创设上缺少儿童精神的必要支持。早期阅读教育背离儿童精神的原因是多方面的:究其文化根源,在于我国传统文化观念中对“文字”及“神童”的崇拜;究其现实原因,在于现代社会及教育的功利化;究其教育定位,在于成人本位视域下忽视儿童的主体性及其精神特质。儿童精神引领下的早期阅读教育需要做到:目标的制定应趋向科学性,材料的选择应注重多样化,环境的创设应凸显陶冶性,实施的途径应强调体验性,效能的评价应考虑全面化。  相似文献   

15.
整体化的儿童精神与早期教育   总被引:1,自引:5,他引:1  
整体化是儿童精神的一种独特存在,其最基本的表达方式便是儿童的整体感知,客观事物的人格化与主观世界的实在化则是其功能的实现。理解、尊重并顺应整体化的儿童精神,早期教育就应是一种全面启蒙的、生活化的、生态式的和人文化的“整体化教育”。  相似文献   

16.
儿童生活作为完整生命存在的一个阶段,有着独立的意义与价值。然而,现实生活中儿童生活却异化于社会给定的培养目标、行为准则以及规范标准中,表现为生活中主体性、生命体验以及创造性的缺失。究其根本,源于教育精神的异化。真正的教育就是解放,让儿童知晓其本性里面原初的和根本的素材构成,帮助儿童找回自我。因而,教育应当观照儿童的美好生活,在自由、创造、自我实现以及德性的精神下唤醒、带领、指引儿童过美好生活。  相似文献   

17.
一、快乐之约:生态阅读的高贵气质 阅读是人的本能,是孩子们的生命成长之需,在他们的生命里,对于“阅读”有着强烈的渴望和企盼。只要将一本好书递到他们的手中,你会看到他们是那样的投人,那样的忘我,儿童的心理得到了抚慰,情感得到释放,精神得到愉悦,你会发现生命的灵性得到唤醒,生命的活力得到焕发。童年在那一刻映现出了生命的高贵气质:快乐。  相似文献   

18.
欢快活泼、高能量的调皮孩子,或许经常会惹你烦恼、生气甚至愤怒。我常常看到他们在音响店里淘碟、在操场上玩球、在网上冲浪,那么兴趣盎然,而老师却往往批评他们“玩物丧志”!他们在地上和稀泥、捏泥巴、玩打仗游戏,不亦乐乎,而父母却常常呵斥他们:“这么脏,不准玩!”  相似文献   

19.
一、积累好词佳句 农村孩子的家长没有为孩子买书的习惯,充其量买几本,我就充分利用“班级图书角”,让学生尽可能地把个人的藏书拿到班上,交换看。几学期下来,图书角里的书已经相当可观,极大地弥补了农村孩子可供阅读的书籍的不足。  相似文献   

20.
教育正在消弭儿童的精神世界,儿童的世界被各种技艺的学习所占满,精神世界受到忽视,笔者从儿童的生理、个体以及文化等三个维度来尝试解析儿童的精神需要,以及儿童在一定的精神需要不被满足后可能会出现的如依赖性、占有欲等也许会伴随学生成长而带来不利影响的结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