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赶海》(苏教版第六册第3单元)一文中几个叹词的妙用,非常恰当地展示出了作者在赶海过程中那种抑制不住的欢快心情。但笔者前一段时间连续听了几节《赶海》一文的课堂教学,发现几位教师在对学生进行朗读训练时,并没有充分认识到文中几个叹词的重要作用,只是一带而过。笔者认为,我们在该文的教学过程中,最好能够以文中的几个叹词为切入口,通过强化对叹词的理解  相似文献   

2.
关于《叹词的功能》中的一些语法问题江苏省高邮市界首中学徐伟民1996年第4期《中学语文教学》发表了《叹词的功能》(以下简称《叹词》一文,我以为其中有一些语法问题,颇有讨论之必要。一、是不是叹词判断有误《叹词》一文中所说的“叹词”,有些并非叹词。例如:...  相似文献   

3.
朱云娣 《考试周刊》2011,(29):71-72
教学目标: 1.学习文中的生字词,认识叹词,体会所表达的情趣。 2.练习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受赶海的无限乐趣。 3.初步了解作者"首尾呼应"表达方法。  相似文献   

4.
《赶海》是苏教版第六册教科书中的一篇充满童趣的文章,其内涵主要表现为一个“趣”字,小作者对赶海的饶有兴趣和赶海时的无穷乐趣,给人留下了非常深刻的印象。教学时,为了让学生领悟文章的真谛,从内心获得与小作者同样的感受,可安排以下几个环节:一、创设情境,感受乐趣让学生在一定的情境中学习,缩短与作者的距离,增强情感体验,这无疑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有效方法。赶海,对于三年级的学生来说,有亲身经历的并不多,更多的是从电视中看过或从生活中听过有关这方面的知识,在他们天真浪漫的幻想中,对赶海尤为憧憬。基于这一点,解题后,可设计这…  相似文献   

5.
《赶海》是苏教版第六册中的一篇课文,文中多处出现了语气词,课后习题中也提到了语气词,可见这些语气词既是文章的教学重点也是教师备课的着力点。语气词对小学三年级的学生并不陌生,但要指导孩子正确朗读,并通过朗读来体会文章所表达的思想感情,不是一件简单的事。下面就以《赶海》一文中为例,谈谈如何指导学生读好这些语气词。  相似文献   

6.
苏教版小学语文教材的主编张庆先生提出了“倡简、务本、求实、有度”的精神,其中“倡简”,顾名思义,就是提倡简简单单教语文。他认为简简单单地教语文,应当具备这样几个特征:头绪简化,目标单纯;课堂情境相对稳定,而不是像走马灯那样频频转换。我在教学苏教版语文第六册《赶海》一课时,做了如下尝试:  相似文献   

7.
以下是在对苏教版第6册第11课《赶海》集体备课后,两位老师分别执教的随堂课中的三个重点板块的教学片段,现对它们对比评析,并由此引发思考。一、印象描述,以具体内容为底色【片段1】(甲老师执教)师昨天,我们一起学习了《赶海》这一课,大家觉得赶海是件怎样的事儿呢?生(众)有趣!师是呀,赶海是一件十分有趣的事。到底怎样有趣呢?我们来读一读课文的第三小节。【片段2】(乙老师执教)  相似文献   

8.
现行全国统编中师语文课本《语文基础知识》第二册(1984年10月第1版),在讲“叹词独自构成叹词非主谓句,可以用来表示各种感情”时,教材第40—41页列举了14个叹词非主谓句。这些例句是:  相似文献   

9.
黄荣根 《江西教育》2004,(22):45-45
在学校组织的一次业务学习时,我有幸观看了徐州大马路小学邹凯老师执教的《赶海》录像。其中邹老师对学生的一句问话:“老师说明了吗?”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相似文献   

10.
今文《尚书》中共出现了十个叹词。数量之多,是上古典籍中罕见的。本文拟对这十个叹词的用法作详细的研究。文中断句与句意主要依据清·阮元刻《十三经注疏》孔安国的传,孔颖达的疏(下文简称《孔传》、《孔疏》)和宋·蔡沈的《书集传》(下文简称《蔡传》)。  相似文献   

11.
《阿房宫赋》中用了“嗟乎”“呜呼”“嗟夫”三个叹词。它们在文中除了引出下文的议论外,对表达作者不断变化和增强的感情,也有不可忽视的作用,三词使文章在情感表现上一波三折,将作者感叹唐敬宗李湛哀而不鉴的惋惜之情渲泄得淋漓尽致。 首先,“嗟乎”紧承对阿房宫建筑及宫内侈靡生活铺叙之后,在哀敬宗不鉴之前先对秦始皇骄  相似文献   

12.
高中《语文》第三册《道士塔》一文中有这样一句:“他吩咐帮手去借几个铁锤.让原先几座雕塑委曲一下。”此处的“委曲”当系“委屈”之误。  相似文献   

13.
2008年《小学语文教学》第5期发表了余耀老师《图画书阅读:并不那么简单》一文,笔者读后受益匪浅,不足之处是文中出现了几例遣用介词“当”的病句,今摘录简析如下。  相似文献   

14.
"蚁穴溃堤"是一种新的教学方法,它通过抓住一个或几个重要词语进而吃透全文,达到重点把握,难点突破,牵一发而动全身的效果。下面请看《风筝》的教学片段:(师工整地在黑板上板书"虐"字)师:这字在鲁迅的《风筝》一文中出现过吗?生:出现过,在文章第5自然段。  相似文献   

15.
《教师报》(1999年1月14日)登载了谭洪元先生《商鞅之死非“车裂”》一文,文中摘引了几处《史记》原文,以证明商鞅是在被杀死之后再被车裂的。笔者认为谭老师对引文的理解失于偏颇.不足为证。且看谭老师的几段引文:  相似文献   

16.
彭老师:您好!您在来信中提到的几个问题很有探讨的价值。在此我想谈点自己的看法与您探讨。问题一:在《长城砖(》人教版六年制第七册)一文中,有一处“……”单独出现在文章的段与段之间。请问,这“……”是否算一个自然段?问题二:在《狼牙山五壮士》一文中五位壮士高呼的口号“  相似文献   

17.
象声词,又名拟声词、摹声词,顾名思义,它乃是一种模仿、描绘人或事物声音的词。有的语法书,在谈词的分类时,未涉及它;有的语法书,如《现代汉语》(胡裕树主编)将它列入叹词,而安师大中文系编的《现代汉语》将“拟声词”作为一类,称它为特殊的虚词,并把它分为“摹拟人的声音的拟声词”——叹词,“摹拟事物声音的拟声词”——象声词。看来,也是将象声词(拟声词)归入叹词。  相似文献   

18.
《赶海》一课当学生领悟到赶海的乐趣后.便进入了第四自然段(太阳偏西了.赶海的人们三三两两地离去.喧闹的海滩渐渐恢复了平静.只有海鸥还沐浴着晚霞的余晖.在水天之间自由自在地飞翔)的学习。《新课程标准》明确地提出:不能以教师的理解去代替学生的理解.以教师的分析取代学生的阅读实践。  相似文献   

19.
贵刊2011年第4期刊载了常州市新北区三井实验小学马晓明老师的《关注学生的思维发展——(公倍数和最小公倍数)的教学思考和探索》一文,读后深有同感,文中谈到教师在磨课中思考的4个问题确实是很多教师的教学困惑。笔者深为赞同马老师文中对两个教学环节的处理:  相似文献   

20.
人教版初中《语文》第六册《天气陛下》一文中有“匹马力”一词,笔者认为应将“匹”字去掉,改成“马力”为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