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50 毫秒
1.
中清  博洋 《出国与就业》2008,(10):53-55
风景掠影由于行程允许,所以就乘坐倒三轮车走马观花地对河内市从西到东转了一圈,那种倒三轮车叫 Cyclo(一种乘客在前,车夫在后的人力三轮车),很适合于短距离观光,价格很便宜,我让车夫绕湖一圈,然后从西到东横跨  相似文献   

2.
卫青(?——前106年)、霍去病(前140年——前117年),都是西汉武帝时抗击我国北部地区匈奴奴隶主侵扰的名将。他们在汉武帝巩固新兴地主阶级政权的法家路线指导下,和张骞,李广等广大将士一起,经过大小十几次艰苦的战斗,解除了匈奴奴隶主对中央政权的严重威胁,保障了中原地区的先进的经济和文化的发展,并为开辟通向西域中亚的“丝绸之路”,作出了杰出的贡献。  相似文献   

3.
从积极心理学的视角出发,对中职生进行团体辅导的干预实验,以期检验资助政策对中职生领悟社会支持及亲社会行为影响的效果。研究结果表明,实验组和对照组在领悟社会支持、亲社会行为前测总分之间不存在显著差异,两组成员同质;对照组的前、后测量总分相比较,也不存在显著差异;在衡量"领悟社会支持"能力的三个维度中,实验组仅在其中一个维度即"领悟其他支持"维度上,前后测量结果存在显著差异(P0.05),但对提升亲社会行为总分没有显示出积极的促进效果(P0.05)。  相似文献   

4.
抗战胜利后,国民党在全国掀起了一场声势浩大的地方自治运动。本文通过对20世纪40年代绥西县级民意机关——县参议会情况的考察,分析研究国民政府基层控制能力的发展与基层社会中的国家权力影响、基层社会与国家政权互动关系,从而达到从整体上认识当时绥西地区政治社会历史的目的。  相似文献   

5.
关于西罗马帝国衰亡原因的研究,长期以来国内史学界受苏联学的影响,持社会革命说。实际上,西罗马帝国的灭亡是多种因素促成的,其中生态环境的恶化(地力衰竭、水土流失)是重要因素之一。对此,国内史学界在以往的研究中有所忽视。  相似文献   

6.
今年四月上海地区一千多名中学生应邀参加第11届美国数学邀请赛(AIME),经阅卷评定,上海赛区有四名学生获满分(15分),他们是王海栋(华东师大二附中高一)、黄静(格致中学高二女)、张亮(市西中学高二)、韩志刚(复旦附中高三)。我们还统计了参赛学校前三名学生的成绩和(满分为45分),排在最前的三所学校是复旦附中(41分)、华东师大二附中(41分)、上海中学(40分)。  相似文献   

7.
教师黄国西退休后,去了美国加州和儿子生活在一起。几个月前,她接到老家学校电话,希望她在加州为母校物色两个外籍教师。黄国西去了一些学校,和他们谈起聘用外籍教师的事情。令她感动的是,她得到当地师生的尊重。  相似文献   

8.
丝绸之路     
在公元前二世纪,张骞正式开通了丝绸之路。丝绸之路东起长安(今西安),经陕西、甘肃河西走廊、新疆塔里木盆地、葱岭(今新疆帕米尔高原),西去中亚、南亚,是历史上亚欧两大洲文化、经济联系  相似文献   

9.
秦人出自赢姓,其先祖非子初居于西犬丘(今甘肃天水西南),周孝王赐之秦邑(约在今宝鸡市东),始称秦。秦德公元年(前677)建都于雍城(今陕西凤翔),自此至献公二年(前383)都栎阳止,雍城作为秦国都城时近三百年。经过二十位秦公的经营,秦国力渐强。尤其在秦穆公时,数败晋人,使“秦地东至河”,西伐戎王,“益国十二,开地千里,遂霸西戎”(《史记·秦本记》),从而为后世秦始皇统一中国奠定了基础。司马迁《史记·秦本纪》记载说:“卜居雍,后子孙饮马于河”。正义曰:“卜居雍之后,国益广大,  相似文献   

10.
逃走的纽扣     
咪西是一颗漂亮的红纽扣(niu kou),钉在一个小姑娘的裙子上。有一天,趁姑娘睡午觉的时候,咪西用力一跳,跳下小姑娘的裙子,跑到外面去了。 外面的世界真大,咪西跑到  相似文献   

11.
王莽与儒学     
王莽自幼身受儒学教育,服膺儒学价值并努力践行儒家道德,实为西汉末期儒林领袖。自平帝起,王莽秉政,更加大力扶掖儒学,并对儒学的政治理想进行了大规模的实践,援儒礼以更张制度,即"王莽改制"。王莽改制的实质,就是以儒学政治理想模式,来解决秦汉以来日益严重的社会问题。王莽的这场改革运动,其实是政治制度的儒学化过程。东汉建立以后,对王莽改制进行了清算整理,但涉及儒学及儒学政治制度化的问题,在很多方面仍依其旧,从而奠定了儒学参与建构政治制度的基础,由此可见王莽改制对后世政治制度发展的影响甚为深远。  相似文献   

12.
初登皇位的汉文帝,外柔内刚,掌控军权,朝内无权臣;使南越归属汉朝,对匈奴积极备战却高挂免战牌;关注民生,节俭无为,奠定了强国梦的坚实根基;朝议决策,不独断专行,创立了举贤良制度,无愧仁君之称.他对时局的把握与政治改革,使一个从战乱废墟中新创的国家进入了“文景之治”的盛世.  相似文献   

13.
秦汉时期,档案直接为封建国家的政治、经济、军事服务,在国家政治生活中发挥了重要作用。萧何收存秦朝档案典籍,并运用档案帮助刘邦打天下与治天下;曹参“攻城略地,功最多”,被记录在军功档案之中;张苍作为秦汉两代的档案工作者,在“文景之治”时发挥了重要作用。三人作为汉初的名相,他们的成功都不同程度地得益于对档案的重视与运用。档案成就了汉初三相的功业,这也反映了秦汉时期档案管理与国家政治之间的密切关系。  相似文献   

14.
汉高祖所设信都是县,不是郡.吕后时,信都是侯国,与县平级,不是王国.信都郡(国)在西汉时沿革变化复杂,以汉元帝建昭二年置信都国为妥,成帝阳朔二年,改国为郡.信都决策是刘秀经营河北的转折点,邳彤的进言坚定了他立足河北、逐鹿天下的决心,助其渡过难关,迅速发展起来.  相似文献   

15.
张骞孙子张猛所处汉元帝时期,南阳社会上正流行兴建画像石墓,是南阳汉画像石墓的发展期。张骞一生最辉煌的时期,就是他第二次出使西域,出使时是三千石级的中郎将,返回后是位列九卿的大行。其后辈肯定熟悉这段历史,将祖辈的丰功伟绩刻在石墓中,以显荣耀,以求护佑,以志纪念,应该是十分必要的,也是完全有可能的。出土该石的画像石墓墓主,很可能是张骞后裔。我们对这块画像石做出了符合汉使开通西域历史画面的推断,又知道出土地点是张骞的封地——博望侯国,石刻时代是张骞后裔十分活跃的西汉晚期,虽然无法确知那立乘于大使车上的尊者的姓名,但为永久纪念张骞,将这块画像石命名为"张骞通西域"。  相似文献   

16.
二月河"清代帝王系列"中的《康熙大帝》,在尊重历史真实的基础上,适当穿插传奇和话本式的艺术手法,通过许多具体的事例,突出地再现了康熙即位后在对国家的英明治理中对"汉"传统的学习与推崇,从各个方面接受并正确执行汉族政策,充分正视和运用"汉"的传统意识,为开创王朝鼎盛局面打下坚实的基础。  相似文献   

17.
周是汉武帝时代政治舞台上极为重要的人物。司马迁、班固为这样的政治人物立传,却各具匠心。《史记·酷吏列传·杜周传》与《汉书·杜周传》相比较,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的差别:一是形制有别,二传皆为纪传体,但形制稍有差别,司马迁将杜周与其他酷吏合为一传,而班固并没有把杜周列入《酷吏传》,却另为《杜周传》。二是取材有别,司马迁单取杜周事迹,连缀为传,而班固却附记杜周子嗣,资料丰赡。三是立意之别,司马迁主要着眼于个体之"士"与大历史观,认为杜周是依赖于汉代酷吏制度而存在的,班固则着眼于宗族发展和西汉历史,认为杜周是武帝时代极为重要的政治人物,也是杜陵杜氏家族的崛起者。  相似文献   

18.
生活在汉景帝至汉武帝时期的汲黯,鲜明反映出从黄老之术到儒术独尊转变过程中的变化。在治政之策上,他采用黄老之术,无为而治,且行之有效;在为臣之道上,他恪守儒家大义,忠君事主,其心可昭。面对这样的一位有异己思想的忠诚直臣,汉武帝表现出了既欣赏又疏远的态度。  相似文献   

19.
周平王元年(公元前770年),郑武公将郑国东迁虢、郐间的初都京城;周平王二十八年(公元前743年),郑庄公将郑都迁至郐地新城;周惠王六年(公元前761年),郑文公定都新郑,郑国共三次迁都。郑国最后一位国君郑康公,于二十一年(公元前375年),被韩国所灭。周显王遵循“灭国不灭祀”的历史惯例,封其子宙公之子据公于嚣山之阳,称践土君,守祭武公寝陵。此处被称为“郑王之墟”。这里便成为中国最大、最早,流传时间最长的郑氏祖茔。  相似文献   

20.
李硕 《家教指南》2016,(5):125-131
斯坦因曾在汉长城最西端终点处发现三座城址,后来再未见著录。笔者结合卫星照片与实地踏勘,发现实际有两座城址,位置与斯坦因所记有一定距离。结合附近烽燧出土的汉简,考证其中一座城址可能是西汉宣帝之后的大煎都侯障治所,即敦煌汉简中的大煎都侯障,由此可以对汉长城最西端的防御体系有更深入的了解。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