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儒学的中和思想既是一种宇宙观、修养观,又是一种认识论和方法论。追求宇宙的和谐,倡导兼容与博大,倡导遵守社会法度与道德,认识问题、处理问题不偏激是中和思想的核心。中和思想的人格修养观充满了做人要端正无私、奋发刚毅的精神,有助于现代人性完善。  相似文献   

2.
<正> “中和”是一个古老的概念。它具有和谐、适度、适中、节制等种种含义。作为一种观念或思想,它在中西方哲学思想中都存在过并有较长的发展历史,产生过一定的影响,是人类认识史上一笔极为可贵的思想遗产。因此,探研古代的中和观,对于我们科学地评价和批判地继承文化遗产有着重要的意义。本文拟对古希腊的中和观作粗略的历史考察。  相似文献   

3.
中和是中华文化的基本精神,也是孔子审美观的核心理念。孔子承先启后,基于"中和"理念,主张既要满足个体官能的合理欲求,又要使个体欲求合乎社会伦理道德,强调用社会道德来规范审美对象和审美主体,使之无"过"与"不及",从而形成了独具特色的"中和"美育观。其基本表现为:礼乐和谐、哀乐有节、尽善尽美、文质彬彬。这对理想人格的塑造和人生境界的升华,都有着不可替代的价值。  相似文献   

4.
从宏观、微观、图像表征等多角度解读中和滴定曲线图,重新构建对中和滴定实验及其图像的深度理解,发展学生的微粒观、守恒观、平衡观、辩证观等化学学科核心思维品质,充分发挥图像的潜在教学功能。  相似文献   

5.
梁漱溟作为20世纪新儒家的开山人物,对心理科学学有着自己深刻独到的理解。他认为,心理学的学科性质是具有核心或中枢作用的“中间学科”;心理学的学科地位应尊为“百术之首”;“心与生命同义”是梁漱溟的心理实质观;发生的研究法、独知法和物观法是梁漱溟理论中和心理学的主要研究方法,辅助研究方法有返求事实法、东西比较法、注重考据法等。  相似文献   

6.
<正>观察对象:日照市外国语学校刘坤冲观课人:五莲县实验学校许娟等观课内容:人教新目标八年级下册Unit8 Section B(Reading)观课维度:学生阅读过程参与的有效性观课时间:2016年3月30日观课地点:日照市岚山实验中学各位领导、老师,大家上午好!非常有幸代表五莲观课团做观课报告。针对刘坤冲老师的课,我们从22个视角,从学生在阅读过程中的参与情况进行了观察。下面我们将针对读前、读中和读后  相似文献   

7.
"诗言志"是儒家的诗学观。"诗言志"有着丰富的内容。诗人在诗歌中表达自己的志向和意愿,由于个人的思想、志向及所处环境、地位的不同,所言的"志"也各不相同。寓志于形象中和咏物言志是诗言志的两种表现方式。  相似文献   

8.
早在春秋战国时期,中国就已经形成了丰富的和谐思想。和谐的本质在于“和而不同”,不同事物间的协和一体;和谐的最高境界是中和,中庸之道是取得事物间的平衡、均衡发展的途径。引入中国传统和谐思想来指导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就要更新教育理念,树立教育整体观、以礼育人观、人才差异观、中和教育观、以制立人观,促进大学生的全面和谐发展。  相似文献   

9.
元好问的诗学观与文章观迥然不同。对于文章,他追求一种"中和"气质,强调敦厚之义与含蓄之美;对于诗歌,他则追求豪爽奔放的气质,强调真情流露与慷慨悲歌。元好问的诗歌创作明显优于文章创作。在《秋望赋》一文中,元好问摒弃了温婉中和的文章观,十分精巧地将他特有的诗歌观念融入其中,极大地提升了这篇赋的艺术境界,使其成为金赋中成就最高的代表作。  相似文献   

10.
碳达峰和碳中和(简称“双碳”)是践行人地协调观核心素养的具体要求。文章以继承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生产理论的“人-物质-环境”系统观为框架,从人的生产、物质生产和环境生产三个角度对人教版高中地理教材内容进行梳理和统整,分类设置探究问题链,引导学生系统地开展“双碳”主题学习。  相似文献   

11.
传统人生美学与思想政治教育人学之间存在诸多关联域,对二者关系的研究可以丰富思想政治教育人学建构的理论资源。传统人生美学的"天人合一"观有利于促成人的自由和全面发展;"中和之美"对思想政治教育人学所追求的和谐主体建构具有借鉴价值,主要体现在强调情理和谐、内外兼修等方面;老庄"有无相生"观启示思想政治教育方法应实现有机统合。  相似文献   

12.
本文以“酸碱中和反应”为例,创设“斯达舒治疗胃病”的真实情境,进行了教学设计。设计中,以真实情境中的问题为导向,引导学生自己设计实验方案并进行实验探究。同时,借助手持技术的数据曲线,直观地认识酸碱中和反应及其本质,更好地促进学生构建物质观、转化观、微粒观等化学观念,最终促进学生化学核心素养的发展。  相似文献   

13.
“人”是什么?人的最本质特征是什么?人存在的意义何在?怎样才能使人成为人……对于这些问题的不同阐释构成了人类思想史上人性观的嬗变。而残疾人作为人类中差异性较明显的弱势群体,其命运、生存状况和教育状况更是与作为时代精神反映和集体无意识的人性观有着密切联系。在中西方人性观的嬗  相似文献   

14.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人把马克思主义分配观的基本原理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逐步形成了符合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要求的新的社会主义分配观和"以人为本"的科学分配观。马克思主义分配观中国化的进程,始终贯穿着理论与实践、继承与发展、全局与局部、过程与目标相统一的内在逻辑。深入探讨改革开放以来马克思主义分配观中国化的内在逻辑,对于破解当今中国社会分配难题有着重要的理论价值和实践意义。  相似文献   

15.
审视现有自我观,不难发现,经济人自我观异化了人的存在,在对和谐社会呼吁越来越强烈的当下,超越经济人自我观以建构和谐自我观成为必然。和谐自我观关注和自我有着千丝万缕联系的自我及他者的关系性存在,探讨自我与自我、自我与他人、自我与社会、自我与自然、地球及宇宙间的和谐共生。和谐自我观的教育建构需要从四个方面着手:创设丰富的教育环境、建设关系性教材、借助教师的力量以及个体的自我建构。  相似文献   

16.
许海丽 《现代语文》2009,(11):91-92
王蒙是一个深受传统文化影响的作家,他的中和观、无为观、隐忍观等传统观念,影响了他的为人处事及文学创作。本文通过对他的这三种观念的阐释,来简单论述他的传统哲学观。  相似文献   

17.
古代“中和”观及其现实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和”,是中国认识史上的一个古老概念,是儒家哲学的重要范畴,也是中华传统文化的精华之一。处于世纪之交,惟有对其全面正确把握,这一中华民族独特的思想才能被科学理解和正确弘扬。文章阐述了古代“中和”观的渊源、发展及基本特征,并结合历史和现实进行分析,提出了以创造为先导的新时代“中和”观。  相似文献   

18.
儒家"塑造个人理想人格"的直接目标及"培养治国安邦贤才"的终极目标与大学生社会主义、爱国主义的政治精神相契合;儒家德育的"仁爱观"、"中和观"、"自强观"可丰富高校精神文化的人本性、和谐性和进取性;儒家的"思学观"、"践行观"可培育大学生的创新精神、实践精神。  相似文献   

19.
儒家文化中有关"和谐"的思想非常丰富,其中,和而不同的"和同"观、推己及人的"仁恕"观、顺时适度的"中和"观、礼乐相济的"修身"观等,为大学生和谐人格的构建提供了充足的依据.具有积极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20.
在中国诗歌史上,余光中和徐志摩都是及其重要的诗人,研究他们的诗歌对于中国诗歌史的发展有着重要影响。徐志摩是二十世纪初的伟大诗人,他的诗歌对于后来余光中的诗歌创作有着重要意义。徐余两人同是浪漫主义诗人,他们的诗歌在思想主题、结构形式和比喻意象方面有着相似之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