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再从张之洞看洋务教育的终结李剑萍本文主要想就洋务教育的终结标志、洋务教育与维新教育的关系等问题,谈一点自己的学习心得,以求方家指正。洋务教育“洋务教育”这个概念,迄今尚未准确定义。一般讲,洋务教育就是指洋务派在洋务运动时期兴办的教育事业。所谓洋务派,...  相似文献   

2.
洋务思潮是学术界长期以来颇为分歧的问题,至于洋务思潮发生与发展的基本脉络,就更加模糊不清。本文将洋务思潮划分为萌芽、始初、大发展、成熟、没落等五个阶段,清晰地勾划出洋务思潮发生与发展的基本脉络。对于每个阶段,从指导思想、原则、基本内容与特点等方面,都进行了深入论述。  相似文献   

3.
洋务企业是近代中国早期工业化的产物,由于洋务企业本身存在的种种弊病,这次工业化尝试以失败而告终。洋务企业的主要弊病是官商不分、缺乏自主经营权和官僚主义严重。同时,洋务企业内部管理混乱、腐败盛行,诸多因素导致企业发展缓慢。所以,洋务企业失败的最终原因在于企业未能及时革除弊病以求得应有发展。  相似文献   

4.
为培养办洋务所需要的翻译、军工、实业等人才,在“中体西用”方针指导下,洋务派着手 洋务教育投资,兴办新式学堂、派遣留学生。在财政拮据的情况下,厚聘教习;宽待学生; 保障教学设备设施。洋务教育投资回报丰厚,它促进了中国工业生产力的出现;使中国走出 孤立与闭塞,进入世界性交往阶段,利用“交往”的伟力,推动传统中国社会的变迁;牵 引了中国早期现代化的启动。  相似文献   

5.
回顾了洋务学堂研究的历史,对国内外学在洋务学堂研究中的不同观点进行了梳理,提出了洋务学堂研究中存在并亟需进一步讨论和注意的问题。  相似文献   

6.
以“中体西用”的儒学变易思想为核心理论的洋务教育导致了中国传统教育体制的裂变,为中西文化的融汇沟通架起了桥梁。首先,“中体西用”观承认中西二学相需并存,缺一不可,从而对洋务教育乃至中国近现代的文化教育提出了新的发展战略见解。其次,“中体西用”观认可了中西二学之间的差异性,从而刺激洋务教育在办学方向和体制上对传统教育进行了冲击与突破,对封建教育的内容和课程体系进行了某些创新性的变革。第三,洋务教育对西学的认可和引进,促进了我国近代官方留学生教育制度的建立和发展,使之成为中西文化融汇的主要载体和社会变革的力源之一。第四,洋务教育为中国近代学制的初步形成奠定了理论基础,各类新式学堂及实科教学逐渐成为教育的主流  相似文献   

7.
洋务思想是十九世纪六、七十年代中国先进知识分子及开明官吏寻求救国道路意愿的汇合。早期改良主义者就曾经是洋务思想家,他们的思想与洋务派官僚手中的权力共同促进了洋务运动。  相似文献   

8.
论影响张之洞洋务思想形成的几个因素谢敏华张之洞的洋务思想是晚清洋务派思想中最全面、最深刻的,其洋务思想的形成大体经历了以下三个阶段:接受儒家思想教育,孕生经世思想阶段;逐渐接受西学,洋务思想初步形成阶段;宣扬“中学为体,西学为用”思想阶段。而张之洞自...  相似文献   

9.
改革开放以来,研究者对曾国藩所从事的洋务活动进行了深入探讨,既有共识,也有分歧,主要表现在四个方面:曾国藩洋务思想产生的原因;曾国藩兴办洋务的目的;曾国藩从事洋务的主要内容和成就;曾国藩与中国近代化的关系。  相似文献   

10.
蔡锡勇,同文馆毕业的新式知识分子,早年求学于新式学堂,对西学知识较精通。他积极参与张之洞的洋务实践,亲手创办的洋务企业和学堂有20多个,是张之洞办理洋务最为倚重的人才。他将自己的一生所学全部奉献给洋务事业,为了洋务事业贡献了自己的生命。从蔡锡勇的洋务实践过程分析,封建化的管理体制与企业运作要求市场化之间的矛盾是导致洋务运动失败的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11.
洋务思潮与王船山政治思想在一种特殊的历史背景下一脉相承。洋务思潮汲取了船山经世致用论、西学中源说、体用论、变法观、尊王攘夷论的思想精华,摈弃了船山政治思想的一些糟粕,形成了独特的具有近代资产阶级色彩的启蒙思潮。  相似文献   

12.
曾国藩洋务教育思想的产生,与“数千年未有之变局”的时代背景和“调和汉、宋”的治学理路以及经世实践息息相关。曾国藩洋务教育思想的内容形成以培养通晓洋务的练兵、制器等近代科技人才为根本,以发展海防教育和留学教育为重点,以“借法自强”为终极目标的相对完整的体系,具有承前启后的显著特点。而曾国藩洋务教育思想的形成,一方面是其洋务实践的必然产物;另一方面,曾国藩洋务教育思想的发展,也对其洋务实践以及“同光新政”的开展,都具有开创性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3.
简论洋务思潮孙少艾洋务思潮是十九世纪中后期兴起的一股历时三十余年的全国范围的学习西方,谋求中国近代化的思潮。它上承鸦片战争时期的经世思潮,下接戊戌维新思潮,成为中国近代思想发展过程中的重要环节。本文仅就洋务思潮的形成、主要内容及其发展趋向作一粗浅的论...  相似文献   

14.
论刘鹗其人     
对刘鹗,争论很大,笔者认为他是位具有浓重的洋务思想的资产阶级改良主义者。这就是本文的中心论点。本文着重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论证之:第一,从政治思想方面来证明刘鹗是一位具有浓重洋务思想的资产阶级改良主义者。刘鹗对那时出现的几个政治团体和派别都持反对态度,唯独赞同维新改良派,并在自己的作品中,表现了与具有浓重洋务思想的改良派同样的观点。第二,从刘鹃一生颇有争议的两件大事上来证明他是一位具有浓重洋务思想的资产阶级改良主义者。因借外资筑路开矿和购太仓米赈民两件事,刘鹗被人骂为汉奸。事实证明,他为此二事的动机和目的是爱国的,不免带有洋务派,资产阶级改良派的局限。第三,从受太谷学派的影响方面来证明刘鹗是一位具有浓重洋务思想的资产阶级改良主义者。太谷学派的“养民”的观点、“立功、立言、立德”的观点和始终维护封建统治的思想,都对刘鹗有着深刻的影响,最终使他成为一个具有浓重洋务思想的改良主义者,而没有成为其他。  相似文献   

15.
第二次鸦片战争失败后,李鸿章创办洋务实践中,提出了一系列的洋务思想:首先对时局有了比较清楚的认识,中国处于几千年来从未有的大变局阶段,遇到了从未有过的强敌。我们只有忍辱负重,对外保持“和局”,对内加紧变法,大力倡办洋务事业;其手段就是要“师其所能,夺其所恃”,学习西方之“长技”,为我所用;随着李鸿章对西方认识的深入,又进而提出了“必先富而后能强”的重要思想;在与顽固势力论争的过程中,又提出“洋学实有窬于华学”的思想,注重人才培养。李鸿章的这些思想虽有直接服务于他的洋务事业、为巩固清王朝的统治服务的局限性,不能与后来的维新思想、民主革命思想相比。但在那个时代,在当时的中国,仍有其积极性、进步性,我们应给予充分的肯定。  相似文献   

16.
"中体西用"是19世纪60年代洋务派的教育思潮,也是洋务派兴办洋务学堂的宗旨。"中体"与"西用"的矛盾贯穿着洋务学堂的发展,支配着洋务学堂的发展形式,其办学模式呈现出不中不西、新旧杂糅的特点。  相似文献   

17.
"中体西用"是19世纪60年代洋务派的教育思潮,也是洋务派兴办洋务学堂的宗旨。"中体"与"西用"的矛盾贯穿着洋务学堂的发展,支配着洋务学堂的发展形式,其办学模式呈现出不中不西、新旧杂糅的特点。  相似文献   

18.
评清末“新政”时期的高等教育改革厦门大学朱国仁中国近代高等教育的产生与发展始于十九世纪六十年代,以洋务派创办的洋务学堂为标志。洋务学堂是在沿袭了两千多年的封建官学制度基本不变的情况下,为当时的外交、军事和工矿业发展的需要,作为“夷务”的一部分而建立起...  相似文献   

19.
维新变法思想是继洋务思想之后出现的又一次大的思想潮流,它酝酿和兴起于19世纪60-70年代,但当时洋务思想占主导地位,早期维新思想缺乏独立性格,还依附于洋务思想。到19世纪80年代以后,才逐渐发展成为区别于洋务思想的理论,并从洋务思想潮流中分离出来,最终取代洋务思想而成为时代的新潮流。早期维新思想大体指甲午中日战争之前的维新思想,它是康梁等资产阶级维新变法思想的先导。其主要代表人物有冯桂芬、王韬、薛福成、郑观应、马建中等,他们都曾投身于洋务运动,因其洞悉洋务内幕易于看清洋务思想的局限,进而可以批判以至于抛弃洋务思想。…  相似文献   

20.
湖湘洋务教育思想是中国早期教育现代化的产物。本文分析了湖湘洋务教育思想的文化基础、内涵特征以及其积极作用与消极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