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28 毫秒
1.
再过一些日子,北京将发生一件举世瞩目的大事:苏联领导人戈尔巴乔夫访问中国。邓小平与戈尔巴乔夫将举行会谈,实现两国关系正常化。赵紫阳将与戈尔巴乔夫会晤,恢复中苏两国共产党的关系。最高级会晤的信息是邓小平在三年多以前首先发出的。那时,国际形势出现了缓和趋势,苏美开始从对抗走向对话。戈尔巴乔夫担任苏共中央总书记后,在国內推行改革,并提出了外交政策新思维,苏联和中国一样,希望有一个和平的国际环境,以利于改  相似文献   

2.
20世纪80年代前后中国与苏联两大社会主义国家分别开始了新闻体制的改革。中国的新闻体制改革始于1978年一直持续到现在,而苏联始于1985年戈尔巴乔夫上台的这次改革却以苏联解体宣告失败。改革之  相似文献   

3.
吴珊 《青年记者》2008,(8):50-51
从1985年戈尔巴乔夫上台开始,到1991年苏联解体结束,这短暂的6年时间,正是苏联大刀阔斧地进行政治改革的过程,而戈尔巴乔夫的新闻改革,也正是以高度政治化为前提而进行的。苏联群众性周刊《星火》画报总编科罗季奇对英国BBC广播公司说:“戈尔巴乔夫执政的大约二年里,变化最大的是新闻界。”  相似文献   

4.
吴珊 《青年记者》2008,(12):50-51
从1985年戈尔巴乔夫上台开始,到1991年苏联解体结束,这短暂的6年时间,正是苏联大刀阔斧地进行政治改革的过程,而戈尔巴乔夫的新闻改革,也正是以高度政治化为前提而进行的.苏联群众性周刊<星火>画报总编科罗季奇对英国BBC广播公司说:"戈尔巴乔夫执政的大约二年里,变化最大的是新闻界."  相似文献   

5.
闻一  欣然 《出版参考》2007,(11):22-23
一个叛逆者 叶利钦的名声是和他敢于与戈尔巴乔夫对抗而雀起的。尤其是他与戈尔巴乔夫的恩怨左右并决定了苏联历史的最后进程。  相似文献   

6.
颉燕  张蓼红 《兰台世界》2017,(12):97-99
抗战时期,陕甘宁边区作为全国革命的总后方和指挥中心,是我们党开展外交工作的主要地方。党根据抗战形势的变化发展,及时调整抗战外交方针,实现了外交政策由抗日的外交政策到对外开放的外交政策的进一步丰富和发展。不仅巩固了边区政权,也为新时期我党的外交工作提供了经验和借鉴。  相似文献   

7.
在社会主义国家,执政党最高领袖政治观念的转变,往往会很快地导致现实政治生活的变革。中国邓小平发动的改革,苏联戈尔巴乔夫进行的“社会革命”,都是以其政治观念的变化为前奏的。前者以务实的观念取代崇虚的狂热,后者则以适应社会变化的新思维代替僵死的旧思维。作为现实政治体系的一环,新闻事业的变革,与执政党领导的新闻观念的变化也是密切相关的。要把握今天苏联新闻事业的本质特征及其发展趋势,很有必要完整地  相似文献   

8.
一、外交工作三原则:"另起炉灶"、"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一边倒"1949年春夏,人民解放军兵锋所指,所向披靡,实现全国统一,已是指日可待。这样,筹建新中国的重任就摆在了以毛泽东为首的中共中央面前,当时,尚在襁褓中的新中国,最直接的威胁就是帝国主义的封锁和可能的武装干涉。因此,制定正确的外交政策、争取国际支持是第一位的紧迫任务。为此,根据国际国内形势的发展,毛泽东审时度势,提出了外交政策的三条原则,  相似文献   

9.
在苏联,正如在其他国家,外国记者采访的事物有两大类:外交和内政.资本主义国家驻莫斯科记者注意的是,苏联外交动向和影响国际的苏联国内政治事件.这反映苏联在国际事务上举足轻重的形势.资产阶级报刊和通讯社尽管歪曲苏联外交政策的每个重大措施,却无法封销住这方面的新闻.至于苏联内政,从突飞猛进的共产主义建彀到欣欣向荣的人民生活,西方资产阶级记者是采取缄默的封销伎俩的.自然,像苏联人造地球卫星上天这类矗动世界的事实,西方新闻机构既歪曲不了也封销  相似文献   

10.
苏联解体有多种原因,"公开化"与"媒体的解冻"是其重要因素。但苏联解体并非如某些学者所认为的是由于苏联的"媒介催化"或"舆论失控"所致,相反,苏联的解体是长期信息封锁、传播扭曲所造成的。将苏联解体归之于"舆论失控",忽视了问题的另一面,即严密的舆论控制对苏联解体造成的影响。新闻传播的确是苏联解体的重要因素,不过不是由于"舆论失控",而是由于系统性的传播失灵。传播失灵导致了苏联媒体和政府的公信力被严重透支,为戈尔巴乔夫的公开性改革培养了潜在的支持者。在传播失灵的作用下,苏联社会表面光鲜,深层的社会矛盾却被掩盖,以致苏联社会脆弱得不堪一击。经常性的传播失灵导致了严重的社会后果,这直接为苏联的解体埋下了伏笔。  相似文献   

11.
194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如何在国际大格局中正确处理错综复杂的国家关系,同其他国家建立外交关系,是中国政府面临的一个极为重要的问题。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第一代领导集体改变了旧中国的屈辱外交,制定了新中国独立自主的外交工作方针。周恩来既是新中国外交政策的制定者,又是执行者,在外交工作实践中,发挥了主导作用,有许多独到的创造。关于新中国的外交工作问题,周恩来在建国初期曾指出,旧中国长期遭受帝国主义的蹂躏,新中国要不折不扣地实行独立自主的外交,坚定不移地维护中国的独立和主权。这是我们确立外交政策的…  相似文献   

12.
1985年戈尔巴乔夫就任苏共中央总书记之后,提出所谓"新思维",推行民主化、公开性原则,并多次强调,"苏联历史上不应该有被遗忘的人和空白点,不应该存在可以避而不答的问题","不论是今天的痛处或是过去历史上的悲惨事件,都可以成为报纸分析的对象".  相似文献   

13.
危机之下,俄罗斯人仍然可以跨越人均GDP一万美元的"经济强国"标杆,戈尔巴乔夫和叶利钦时期那种政权松垮、民生凋敝、外交软弱的状况不会重现17年前的12月26日,苏联解体。在那之前,苏联主要出口商品石油价格低迷,通货膨胀失控,生产连年下降,商店空空如也,社会持续动荡。  相似文献   

14.
一 早在冷战时期,美国就利用各种手段对苏联实施意识形态外交,意识形态的侵略也是苏联解体、东欧剧变的一个不可忽略的因素.冷战结束后,苏联解体,以反攻主义为主流意识形态的美国随即将意识形态外交的触角伸向了中亚独联体国家,社会主义意识形态鲜明的中国自然也成为美国意识形态外交的主要目标.但是随着经济和信息全球化,美国意识形态外交手段并非一成不变,而是随着科技的进步而不断演变.  相似文献   

15.
目前对公共外交的研究,主要从国际关系与国际传播两个研究视角切入.这两个研究视角各有不同.从国际关系的角度切入,比较容易理解公共外交的政治属性,掌握公共外交在一个国家整体外交中的作用,也比较容易理解公共外交的制度史和机制建设.另一个角度来看,从传播学的视野研究公共外交这种以国家或国家利益代言人为主体的传播行为,我们通常能够比较清晰地总结出公共外交活动的传播学特征.尤其是随着冷战后媒介技术的发展,卫星电视、互联网的普及使得新闻在第一时间常常由非政府主体,比如媒介集团旗下的全球新闻网,甚至是新闻事发地点的当地媒体传播出去.这样依赖公共外交的主体也随之下放到媒介主体上,这就对政府操纵媒体来配合其外交政策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相似文献   

16.
一、"传媒外交"的传播维度研究 20世纪,西方学术界对于传媒外交的含义有着不同的表述,且相对模糊而饱受争议,这种争议最终根据传播受众的不同将传媒外交区别于传媒与外交政策制定.目前,传媒外交这一范畴主要有以下要点:首先,传媒外交属公共外交;其次,传媒外交的传播对象是他国民众;再次,传媒外交的最终目的是实现他国政府对本国政策和意图的转变,从而实现有利于本国的外交战略意图.  相似文献   

17.
1985年戈尔巴乔夫就任苏共中央总书记之后,提出所谓“新思维”,推行民主化、公开性原则,并多次强调,“苏联历史上不应该有被遗忘的人和空白点,不应该存在可以避而不答的问题”,“不论是今天的痛处或是过去历史上的悲惨事件,都可以成为报纸分析的对象”。由此苏联社会思想文化领域掀起了一股“反思热”,  相似文献   

18.
戈尔巴乔夫的新闻思想及其带来的恶果和教训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戈尔巴乔夫的著作《改革与新思维》,以及他从1985年至1991年间所作的一些报告和谈话,从一定意义上反映了他的新闻思想。 戈尔巴乔夫的新闻思想概括起来包含三个内容:新闻  相似文献   

19.
北洋政府时期,废除不平等条约一直是北洋政府和南方革命政府两大对峙政权的外交斗争和全国人民的共同心声,在外交政策上也主要围绕"废除不平等条约"来展开,但国家贫弱和政府的消极态度导致了"修约废约"运动的失败。  相似文献   

20.
当前苏联的新闻改革不仅在苏联国内引起了人们极大的兴趣,也在国际上引起了注意。新闻改革是苏联目前全面改革的重要内容之一,其背景便是经济改革。1985年3月,戈尔巴乔夫就任苏共中央总书记。为了扭转苏联国内经济困难的局面,4月举行的中央全会就提出加速社会经济发展和改革经济体制。1986年春苏共举行二十七大,将加速社会经济发展和根本改革经济机制正式确定为基本方针。今年1月,苏共中央又就改革和干部政策为内容举行全会,进一步从指导思想、理论、政治体制和干部政策诸方面推动经济改革。在这种形势下,包括戈尔巴乔夫在内的苏共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