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在研究电影接受时,接受美学的许多成果给我们以借鉴和启迪。本文认为,原来的电影研究重于研究电影的“第一文本”,忽视了研究电影的“第二文本”,忽视了对电影观赏心理的深入研究,因此主张,要注重对电影作品本身的研究,对电影艺术家及创作过程的研究。  相似文献   

2.
接受美学是20世纪60年代德国康士坦茨学派创建的一种新的文学理论。姚斯和伊瑟尔作为其主要理论代表,都将视野从作者——文本转向了读者——文本,认为文学文本是作家创作的一系列符号的堆积,即"第一文本",只有经过读者阅读的文本才显现为文学作品,也即"第二文本"。当然,文学作品是读者与文本交互对话中产生的。在此理论视阈下,以读者为中心对文学作品与文学文本的解释,具有里程碑式的方法论革新意义。  相似文献   

3.
新闻传播正在逐渐走向现代化、市场化,在新闻传播学界,对于受众的研究也越来越受到重视,不断有意识强化受众在传播过程中的主体地位,而且不再只是从传播学角度去研究受众,而是力求从相关学科中借鉴有益的东西,以便于受众研究能达到新的高度。20世纪60年代末70年代初出现的接受美学与新闻传播学中的受众观有契合之处,为新闻传播学受众研究提供了许多参考。  相似文献   

4.
传统的意境理论研究多半从创作论的角度研究意境与作者的关系,或者从构成论的角度研究虚实相生的意境构成,往往忽略了意境形成的过程研究。从接受美学的角度深入分析,我们不单可以明晰地捋清文本、召唤结构与意境的生成关系,还可以勾画出读者接受与意境呈现的状态,更能明辨作者意境、作品意境与读者意境的消融,为传统意境理论研究探索新的维度。  相似文献   

5.
中国传统诗画最讲究意境,创作者在创作时费尽心思,苦心经营,只为了于一首小诗、一幅山水图中制造神妙的境界。其实意境属于接受美学的范畴,它与伊瑟尔提出的“空白”结构颇为相似。而意境又被称做“空境”。本文旨在从接受美学的角度对意境进行一番探讨,以期获得新的解释。  相似文献   

6.
论接受美学理论中的读者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接受美学理论对取决于传统阐释的“作家”和“作品”中心进行了反拢,提出了决定作品社会价值与意义的只能是不同层次的读者。读者的作用可以从历时性和共时性的角度得到证明。但读者的话语权力也不是至尊至上、一言九鼎,他(她)要受到多方面制约。读者受到哪些方面的制约?接受美学理论对此语焉不详,这又不清楚地显示了其理论的不足。  相似文献   

7.
接受美学对电影研究起着促进作用.但它孤立地强调其超越作家、作品的决定性作用,其片面性也是显而易见的.  相似文献   

8.
《语文课程标准》要求学生“对课文的内容和表达有自己的心得,能提出自己的看法和疑问,并能运用合作的方式,共同探讨疑难问题”,这其实就告诉我们阅读的多解是必然的。接受美学的理论则从另一个角度为新课标的理念提供了依据。接受美学把文学区分为“文本”和“作品”,作家的创作尚未经过接受的仅是“文本”,只有被读者接受的“文本”才能成为“作品”。也就是说,文本的意义来源于两个方面:  相似文献   

9.
德国接受美学家霍拉勃曾勾勒出一条18世纪以来文学批评与研究的路线:18、19世纪的浪漫主义文学思潮认为作品的意义是由作者赋予的,因此产生了“作者中心说”;20世纪异军突起的英美新批评及俄国形式主义乃至后来法国的结构主义推翻了读者对作者信任的“作者中心说”,认为文学主角应该是“文本”,提出了“作品中心说”。20世纪60年代,德国康斯坦茨学派的两位中坚人物罗伯特·尧斯和沃·伊塞尔,分别发表了《文学史作为文学理论的挑战》和《文本的召唤结构》,于是以读者为中心的接受美学研究从此崛起并独步文坛,左右20世纪后期以至今天。[第一段]  相似文献   

10.
论语文教学的接受美学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蔡莱莉 《教育探索》2002,(10):48-60
接受美学是以读为中心的一种美学理论,在当今世界颇有影响。这一理论对本与读关系的定位,对作品意义生成规律的探索,对“空白”和期待视界的阐释,以主对语教学的改革与创新都具有认识论和方法论的意义。  相似文献   

11.
赵乐 《安康学院学报》2005,17(6):119-120,124
美术史的学习,必须从知识的层面入手,了解历史变革和发展的脉络,了解艺术思潮的衍变,了解艺术家的简要生平,了解其创作经历,了解主要艺术作品的主题和内涵等.美术史的学习,有助于我们对作品的了解,可提高我们的欣赏水平.但是,真正使我们进入艺术欣赏核心的,永远是艺术作品本身.  相似文献   

12.
本文结合“美学与艺术欣赏”课程的开设,从影视、绘画、建筑等方面,探讨学生审美趣味的培养问题。  相似文献   

13.
全球视觉文化、图像文化语境中的文学传播形态——电视文学是电视与文学的结合,是电视艺术对文学艺术的阐释和再创造。电视散文是电视文学的一种形式,也是近几年兴起的一种电视节目形式,它充分运用电视技术和电视制作手段,将多种艺术形式综合在一起,通过多姿多彩的电视画面、声情并茂的朗诵艺术、丰富蕴藉的文字字幕,立体、多元、动态地阐释文字散文文本,形成其独特的审美特征。  相似文献   

14.
电影艺术的鉴赏作为艺术鉴赏的一个分支,既遵循艺术鉴赏的一般规律,又具有自己的特性,其特性表现为电影语言感知过程中的直观性和运动性、电影鉴赏过程中再创造的有限性、电影意蕴领悟过程中的隐喻性和哲理性,这三个层面互为一体,构成了电影艺术鉴赏的特征。  相似文献   

15.
艺术欣赏是人类精神生活的重要内容,也是人类自身主体力量在审美活动中的自我肯定与自我实现.艺术欣赏不仅在潜移默化中提高人的素质,而且也丰富着人们的情感世界.通过对中外艺术理论发展进程的分析,确立正确的艺术欣赏理念,以期引发对艺术欣赏更全面的深层思考.  相似文献   

16.
苏轼继欧阳修而出,凌跨群雄,成了北宋文坛的领袖。一方面他的艺术创作热火持续高燃,咳唾成章,一再显示辉煌;另一方面,他的艺术美学思想不断突破前人,超越同代名辈,以其张扬的个性和超前性的理论建树而风靡宋一代。  相似文献   

17.
亟待关注的儿童艺术欣赏教育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我国的儿童艺术欣赏教育长期处于被忽视、冷落、异化的境地。艺术欣赏教育对儿童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有利于儿童艺术能力的发展和心灵的健康成长。教育者应该根据儿童的年龄特征选择合适的艺术欣赏作品,结合创作活动开展艺术欣赏教育,为儿童提供亲身体验艺术作品的机会,以提高儿童艺术欣赏教育质量。  相似文献   

18.
在世界上众多艺术中 ,残缺艺术别具一格 ,独领风骚。正因为残缺 ,它才让许多欣赏者流连 ,并产生无尽的想象。随时间的推移 ,人们不断赋予它新的内涵。因此 ,残缺艺术欣赏实际上是残而不缺。  相似文献   

19.
分析民间美术产生渊源与视觉表象,探询中原文化审美需求和审美意涵,认识和学习民间美术中审美精华,发扬中原艺术审美特色。  相似文献   

20.
在音乐教育教学改革日益深入的今天,为了充分实现音乐欣赏课的教学目标,就必须高度重视学生的参与艺术,以教师教学改革为前提,在听、唱、说环节注重学生的积极参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