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小学自然第十一册《卵石是怎样形成的》一课以卵石为材料,指导学生认识地球表面地质变化,是培养学生“由果索因”推理能力的好教材。因此,教师在本课教学时应依照学生的探究程序进行教学设计。 一、提供事实,引导观察。 课前引导学生具体观察卵石的形态和在自然界的分布情况,是探求卵石形成的事实根据。因此在教学前教师应根据当地自然条件的实际情况,组织学生到建筑工地去收集卵石,带学生到河滩、沟谷去考察卵石的分布,岩石的风化及河水对岩石的搬运情况。学生亲临大自然考察,直接获得了真实的自然知识。在考查的同时,教师还引导…  相似文献   

2.
小学自然第十一册《卵石是怎样形成的》一课以卵石为材料,指导学生认识地球表面地质变化,是培养学生“由果索因”推理能力的好教材。因此,教师在本课教学时应依照学生的探究程序进行教学设计。 一、提供事实,引导观察。 课前引导学生具体观察卵石的形态和在自然界的分布情况,是探求卵石形成的事实根据。因此在教学前教师应根据当地自然条件的实际情况,组织学生到建筑工地去收集卵石,带学生到河滩、沟谷去考察卵石的分布,岩石的风化及河水对岩石的搬运情况。学生亲临大自然考察,直接获得了真实的自然知识。在考查的同时,教师还引导…  相似文献   

3.
《卵石是怎么形成的》教学设计李志云《卵石是怎么形成的》是学生在认识岩石的基础上,进一步研究岩石的变化过程的一篇课文。通过学习使学生认识到,不论是哪一种岩石,总是在不断地变化着。这种变化除人为之外,绝大部分是由于自然环境的变化而造成的。从而认识卵石的形...  相似文献   

4.
“做一块卵石”一课的知识目标是:通过本课教学,使学生认识卵石形成的过程.知道岩石风化的原因、水流的搬运、磨圆等地质作用;能力目标是:通过分析卵石的形成过程,培养学生的想像能力和逻辑推理能力。由于卵石的形成需要很长的时间.因此卵石走过的漫长“道路”学生是无法直接感知的。若采用传统教学手段,用图片观察,用语言讲解,则很难充分发挥学生的思维想像能力,会使学生感到枯燥无味。如果把实验手段和电教手段综合利用起来,  相似文献   

5.
本课以卵石为材料,指导学生认识地球表面的地质变化,是培养学生由果索因的推理能力的好教材。因此,本课教学程序最好依照学生的探究程序来设计。 一、提供事实 引导观察 课前引导学生具体观察卵石的形态和在自然界的分布情况,是探求卵石成因的事实根据。因此,教学时教师首先应从当地  相似文献   

6.
一、空运为近。运用电教手段进行教学,可以把远离现实,远离身边的事物和现象生动、直观地展现在学生面前。例如,《卵石是怎么形成的》一课,对于地处平原,远离高山的孩子们来说,是很难看到全过程的。为了帮助孩子们了解卵石的形成过程.可以播放自然界中卵石形成的录像片,同时配上精辟的解说,把大空间范围内发生的自然现象浓缩再现于学生眼前。学生亲眼目睹了高山上的岩石经过多年风化变成碎石,再经过流水的冲击、摩擦变成卵石这一形成过程。这样声像俱在,使学生产生一种身临其境的感受,仿佛置身于大自然中。使几十分钟也说不清的…  相似文献   

7.
一、小学科学课探究活动存在的问题 1.强调形式,忽视实质在《卵石的形成》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在播放了一段有关录像片后,开始组织学生探究卵石的形成原因。学生探究了将近10分钟没有结果,教师开始组织学生看书寻找答案。  相似文献   

8.
《卵石是怎样形成的》是一堂难度较大的逻辑推理课,重点在于指导学生运用推理的方法认识卵石的形成过程。由于卵石的形成需要很长的时间,卵石走过漫长的“道路”,学生无法直接感知。若用传统教学手段,采用挂图,用语言讲解,很难充分发挥学生的思维想象能力,会使学生感到枯燥无味,而利用录像教材,可以克服这种时  相似文献   

9.
人教版第五册《卵石是怎样形成的》属逻辑推理课型,根据此课型特点,我作如下教学设计。 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要研究卵石的成因,首先要认识卵石和卵石在形状上的特点。一上课,我两手并举两石,一块卵石,一块普通岩石,让学生找出卵石与一般岩石的不同之处。接着我提问:“卵石为什么没有棱角了?它的棱角哪儿去了?”从而激发学生对下面学习内容的兴趣,导入新授。  相似文献   

10.
小学自然第十一册&;lt;卵石是怎样形成的&;gt;一课以卵石为材料,指导学生认识地球表面地质变化,是培养学生“由果索因“推理能力的好教材.因此,教师在本课教学时应依照学生的探究程序进行教学设计.……  相似文献   

11.
一、传授技法,层次分明在二年级《美术》第四册“美丽石纹”的教学中,为达到让学生正确画出一堆有花纹的卵石这一目的,在讲解怎样安排画面时,我先出示一张只画有一块卵石的投影基片,告诉学生“先从离我们最近的卵石画起”,接着说:“再逐步画出这块卵石周围的其它卵石”,边讲边在基片上覆盖一张被第一块卵石遮挡在后面的其它卵石的投影片,让学生知道什么是遮挡关系。然后依次在基片上覆盖上画有一堆卵石形象的投影片,最后问“这堆卵石还差什么?”学生回答“还没有画卵石上的花纹”。这时教师就又在基片上覆盖一张每块卵石上画有不…  相似文献   

12.
笔者曾在山村里从教几年,觉得山村里的教学非常有趣。巧妙发挥山村里大自然的资源优势,能很好地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下面是笔者利用卵石组画的一次教学,愿它能给置身农村的朋友一点启示。  相似文献   

13.
《卵石是怎么形成的》一课是以卵石为研究对象,以卵石成因为研究线索,着重培养学生根据自然变化结果来推测自然变化原因,想象自然变化过程的能力。因此,本课属推理想象课。教学时应按照天文地质单元教学的一般思路,即观察发现事实→推测提出假设→模拟实验验证→分析得到结论→想象自然变化来进行。  相似文献   

14.
笔者曾在山村里从教几年,觉得山村里的教学非常有趣。巧妙发挥山村里大自然的资源优势,能很好地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下面是笔者利用卵石组画的一次教学,愿它能给置身农村的朋友一点启示。活动目的:通过活动,让学生受到美丽大自然的熏陶,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造性思维。工具和材料:铅笔、毛笔;师生自备洗净的卵石若干,薄木板、松脂代替白胶、墨汁、各种颜料。活动过程:一、激发兴趣师:同学们,能告诉我你们的卵石、松脂、薄木板来自什么地方吗?甲生:卵石是从我家门前不远处的河坝上捡来的,松脂是在山上的松树上取来的,木板是自己削的。乙生…  相似文献   

15.
在《卵石是怎样形成的》一课的教学中,我采用了提供事实、引导观察、由果索因、正逆推理、引发联想的教学方法,教学效果很好。一、利用电教手段,为学生提供比较具体、形象生动的直观材料,引导学生进行观察。《卵石是怎样形成的》一课属于科学考察课型,对于缺乏考察条件的平原地区的小学生来讲,如果照本宣科地教学,是很难激发起学生的学习兴趣,更  相似文献   

16.
电教媒体辅助自然教学是学生欢迎的形式,在自然教学中,恰当地使用电教手段,可促进课堂教学优化,提高自然教学质量。 一、提供感性资料 有些客观现象是学生不便于在课堂上直接获得的。例如,《卵石是怎么形成的》这一课,带学生去考察山涧、河谷中的岩石的风化、搬运情况;河岸卵石的分布情况;海浪对礁石的拍击、侵蚀以及潮汐对岩石碎屑的搬运、磨  相似文献   

17.
一、小学科学课探究活动存在的问题1.强调形式,忽视实质在《卵石的形成》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在播放了一段有关录像片后,开始组织学生探究卵石的形成原因。学生探究了将近10分钟没有结果,教师开始组织学生看书寻找答案。  相似文献   

18.
《卵石的形成》一课是以卵石为研究对象,认识地球表面物质形态的运动变化。我在教这课时,对3个平行班,采用了3种不同的教法进行对比实验,其效果截然不同。 在第一个班教学时,按教材上安排的环节,先拿出预先准备好的卵石标本,让学生观察,并根据岩石的形态特点取个名字,学生能对答如流。当我进一步引导学生看教材中的插图,说说河道中岩石的分布规律时,没有一人  相似文献   

19.
观察是指人利用感觉器官,在自然条件下有目的、有计划地感知客观事物的活动。用观察的方法认识自然事物,在科学研究中最普遍也是最基本的方法,它对培养学生自行推理和创新思维的能力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如教学《卵石的形成》一课时,让学生把搜集来的卵石摆在桌子上进行观察,讨  相似文献   

20.
观察是指人利用感觉器官,在自然条件下有目的、有计划地感知客观事物的活动.用观察的方法认识自然事物,在科学研究中最普遍也是最基本的方法,它对培养学生自行推理和创新思维的能力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如教学,卵石的形成》一课时,让学生把搜集来的卵石摆在桌子上进行观察,讨论:这些卵石的形状有什么特点?各种卵石是否是同一种岩石?在什么地方最容易找到它,既然不是同一种岩石为什么会有相同的形状呢?通过一系列的问题,使学生自己很自然地提出了"卵石是怎样形成的"问题.此时,我就因势利导,指导学生观察、实验去探索有关的事实真相,作为探求和应用知识的依据.根据卵石多发现在河边这一事实,提出为什么在河边容易找到石子?我们要想知道这一秘密应该怎么办?学生会答:"应该到河边亲自观察去."此时出示投影片,让学生进行"实地考察".通过考察发现一个秘密,学生会自然推想到,卵石的形成可能是在河水的冲击搬运过程中逐渐形成的这一结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