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正在《陈情表》一课的教学中,有学生质疑结尾句中的"犬马怖惧之情"的注释。课文注释说"这是臣子谦卑的话,用犬马自比",那么,"犬马怖惧"就是"谦卑"的意思。这样解释,对吗?问题一出,不少学生附和,同时,还有学生拿出词典查了起来。《现代汉语词典》(第6版)对"犬马"的解释是,"古时臣下对君主自比为犬马,表示愿供驱使";《现代汉语规范词典》(第2版)的解  相似文献   

2.
李克全 《学语文》2003,(5):10-10
苏轼曾说 :“读李令伯《陈情表》而不堕泪者 ,其人必不孝。”他认为贯穿全文的是一个“孝”字 ,动人心魄的也是一个“孝”字。而在我看来 ,《陈情表》的最成功之处乃是它异乎寻常的语言技巧 ,面对一国之君的屡次征召 ,冒着藐视新朝的巨大嫌疑 ,李密是如何说服晋武帝改变初衷 ,而答应了他奉养祖母的请求的呢?一、感皇恩浩荡 ,敬之以词《陈情表》全文475字 ,从“臣密言”到“臣不胜犬马怖惧之情 ,谨拜表以闻”共用了29个“臣”字 ,其中除了“前太守臣逵”和“后刺史臣荣”中的两个“臣”字是指朝臣外 ,其余27个“臣”字均是李密自称 ,平均每18…  相似文献   

3.
苏轼曾说 :“读李令伯《陈情表》而不堕泪者 ,其人必不孝。”此言虽不无偏颇 ,但也可谓一语中的 :他认为贯穿全文的是一个“孝”字 ,动人心魄的也是一个“孝”字。而在我看来 ,《陈情表》的最成功之处乃是它异乎寻常的语言技巧 ,面对一国之君的屡次征召 ,冒着藐视新朝的巨大嫌疑 ,李密是如何说服晋武帝改变初衷 ,而答应了他奉养祖母的请求的呢 ?一、感皇恩浩荡 ,敬之以词。《陈情表》全文4 75字 ,从“臣密言”到“臣不胜犬马怖惧之情 ,谨拜表以闻”共用了 2 9个“臣”字 ,其中除了“前太守臣逵”和“后刺史臣荣”中的两个“臣”字是指朝臣外…  相似文献   

4.
“死当结草”,意思是一个人在活着的时候如果不能报答别人的恩德,那么,死后也要报答他的恩德。“死当结草”,最早见于《左传·宣公十五年》。传说在春秋时期,魏武子得了重病,请了很多医生医治,但都没有治好。于是,魏武子就  相似文献   

5.
<正>李密的《陈情表》幸运地被南朝梁萧统编入《文选》,一篇佳作得以保全,而作者李密也以《陈情表》名传千古。这样的结局对李密来说,真是"无心插柳柳成荫"。当初李密写《陈情表》是迫不得已,他正处于忠孝两难、进退狼狈之境。李密向谁陈情呢?向晋武帝司马炎请求"辞不就职"。他"少仕伪朝(蜀国)",新朝——西晋建国后,地方官员"察臣孝廉""举臣秀才"、中央政府先以"郎中"后以"太子洗马"征召,李密都"辞不赴命"。不难  相似文献   

6.
<正>世人一般将《陈情表》定位为抒"孝情",其实绝非如此简单。《陈情表》"孝情"的背后是李密面对专制强权的痛苦灵魂的颤抖,此文折射出易代之际士人的心灵纠结。一、疑问:无一字虚言驾饰李密原为蜀汉郎官,蜀灭后沦为亡国之臣。司马炎废魏建晋,采取怀柔政策,笼络蜀汉旧臣,多次征召李密。李密以晋"以孝治天下"及祖母供养无主  相似文献   

7.
严婷 《新读写》2020,(4):42-44
臣闻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欲流之远者,必浚其泉源;思国之安者,必积其德义。源不深而望流之远,根不固而求木之长,德不厚而思国之治,臣虽下愚,知其不可,而况于明哲乎?人君当神器之重,居域中之大,将崇极夭之峻,永保无疆之休。不念居安思危,戒奢以俭,德不处其厚,情不胜其欲,斯亦伐根以求木茂,塞源而欲流长也。  相似文献   

8.
正清代林云铭《古文析义》对李密的《陈情表》有如是评价:"纯是一片至性语,不事雕饰,唯见天真烂漫。"似乎有道理,但拒绝皇上任命的表文真能做到不事雕饰,还能做到天真与烂漫吗?师:这篇《陈情表》是李密第一次向晋武帝陈情吗?能不能在文中找到相关依据?生:不是。因为第二段有这么一句话:"臣具以表闻,辞不就职。"一个"具"字说明李密曾经向皇上详细地报告了一次推辞不做官的原因。师:非常准确,我们对李密第一次详细报告的  相似文献   

9.
问:孝子李密要在家侍奉年过九十的祖母,不肯出来当官,这是可以理解的,<表>中就自己与祖母相依为命的亲情说了许多动人的话,也不难懂;但是<表>中又特别提到"且臣少仕伪朝,历职郎署,本图宦达,不矜名节,今臣亡国贱俘,至微至陋,过蒙拔擢,宠命优渥,岂敢盘桓,有所希冀?"他为什么要说这些贬低自己的话?是不是有什么言外之意?  相似文献   

10.
读过西晋文学家李密《陈情表》(人教版高中语文第四册)的人都会被文章中体现的至孝之情所深深打动。宋代学者赵与时就曾在《宾退录》中说过:“读李令伯《陈情表》而不堕泪者,其人必不孝。”李密在《陈情表》中以一句“乌鸟私情,愿乞终养”来向晋武帝陈述自己尽孝的心愿。那么,“乌鸟私情”当作何理解呢?这其实是李密以小乌鸦反哺老乌鸦的故事形象地来表达自己尽孝祖母的真挚之情。其实,早在汉代已有乌鸦是孝鸟的说法。东汉许慎的《说文解字》中有“乌:孝鸟也。”所谓孝,是说当老乌鸦不能捕食时,儿女们会给父母喂食,来报答父母哺育之恩。而南…  相似文献   

11.
<正>众所周知,李密是在对朝廷的征召"辞不赴命""诏书切峻"的情况下写作《陈情表》的。不难想象,"辞不赴命"已经引起了晋武帝的怀疑和震怒:你蜀汉旧臣李密是不是怀念旧主、抗拒新朝?是不是"自矜名节"、故作清高?是不是"有所希冀"、待价而沽?这几条中哪一条都能给李密带来杀身之祸。要让晋武帝消除疑虑和震怒,同意自己"愿乞终养"  相似文献   

12.
侯洁 《快乐阅读》2011,(15):123-123
人教版高一语文教材《鸿门宴》中樊哙说了这样一句话:"臣死且不避,卮酒安足辞!夫秦王有虎狼之心,杀人如不能举,刑人如恐不胜,天下皆叛之。""杀人如不能举,刑人如恐不胜",课本的解释为"杀人如恐不能杀尽,处罚人如恐不能用尽酷刑"。这里对"如"字  相似文献   

13.
李密的<陈情表>,历来被认为是一篇感情真挚,"悲恻动人"的千古奇文."情"是贯穿全文的一条主线,顺着这条主线,作者一直走到生命的终结.从大处来看,这个情是"忠孝";从小处看,这个情体现在"报恩"二字上.首先是对祖母养育之恩的报答.  相似文献   

14.
所谓情感,就是人对客观事物所持态度的内心体验。自古以来,我国就有喜、怒、哀、欲、爱、恶、惧七情的说法。我国的古代文学创作也讲究一个"情"字,"情"是"文"的命脉,"文"是"情"的载体。小学语文教材中每一篇课文都有"情"之物,或直抒胸臆,或借物抒情,或情景交融……品读好文章,总能让人如痴如醉。语文教材正是培养儿童情感的好教材。  相似文献   

15.
蒲松龄成孤愤之书,继承中国传统风雅抒愤懑以风(讽)世的传统。春秋以至秦汉时期,孤愤之情主要表现在现实社会政治的感发和人的悲剧性遭遇的抒发。魏晋南北朝时期,"孤愤"之说不仅仅是对社会政治情志的抒发,逐渐转向对个人情怀和生命遭际的抒发。中唐,元白新乐府运动"为君、为臣、为事而作"。以至明清,"孤愤"之说贯穿整个文学史。  相似文献   

16.
诸葛亮《出师表》两处用了“感激”一词: 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咨臣以当世之事,由是感激,遂许先帝以驱驰。 陛下亦宜自谋,以谘诹善道,察纳雅言。深追先帝遗诏,臣不胜受恩感激。  相似文献   

17.
探讨吕不韦的管理思想有三个层面。第一,"通乎性命之情"即把握和利用人的自然欲求,是吕不韦管理思想的出发点;第二,"天下为公",即建立一个相互依存、利益共享、和谐共处的组织,是管理的理想状态,实现这个理想的关键是明确"君道"、"臣道",即组织内要合理分工;第三,君主完成"君道",就需要修身律己、尚贤任贤、崇尚德教。吕不韦的管理思想对于当代组织管理有着重要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8.
李密上书《陈情表》,"辞不赴命",固然是抓住晋帝"孝治天下"的核心手柄,但在其句句带血的陈情文字背后,有着诸多隐义."外无期功强近之亲",隐藏着令人唏嘘的门庭之悲;知君"察臣孝廉"却能"辞不赴命",因有古制及当时律令的支撑;"郡县逼迫"且"急于星火",源自当时公文制度的约束,也是官员急于自保而不得已的选择.  相似文献   

19.
<正>《说文》里说:"卑,贱也,执事者。""卑"本义是伺候主人的奴仆,后泛指地位低下,它的反义词是"尊"。"鄙"本指远离都市的边远地区,和"都"(都市)相对。因为住在边远地区,消息闭塞,行为粗俗,所以"鄙"引申为"庸俗、浅陋"。如,"肉食者鄙,未能远谋。"(《曹刿论战》)"卑""鄙"合用,意思是"地位低下,庸俗浅陋",一般用于自谦。如,"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咨臣以当世之事。"(《出师表》)现代的"卑鄙"是形容词,词语的感情色彩转为贬义,意思是"语言、品行恶劣,不道  相似文献   

20.
《说文解字·攵部》:"爱,行貌也。""爱"之本字本为"■"。《说文解字·心部》:"■,惠也。"段玉裁《说文解字注》:"惠,仁也。仁者,亲也……许君惠■字作此。■为行貌。乃自■行而■废。"情,人之阴气有欲者。"《礼记·礼运》:"何谓人情?喜怒哀惧爱恶欲,七者,弗学而能。"下面再来看一下"情"和"爱"这两个字的字形演变情况,来理解它们的意义。■情■愛爱"情"和"爱"二字都"从心",它们的意义都和人的情感密切相关。这二字可以直接构成"情爱"和"爱情"两个词语。"情爱"包含亲情、友情、爱情等。本文主要选择含有"情""爱""亲(父母)""兄弟"(含比喻)"交""朋友"(含比喻)"夫妻"(含比喻)等一类词语来谈谈"情",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