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研究潜在课程的本质及其特点对推进素质教育、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以及推进新课程改革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对完善我国的课程理论体系也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  相似文献   

2.
试论隐性德育课程   总被引:27,自引:0,他引:27  
从20世纪60年代后期起,国外一些课程专家经过研究逐渐认识到,学生除了在学校安排或教师指导下从教师教课和教科书中学习外,他们还从学校的制度特征、集体生活、学校的气氛中受到影响。有计划。有意识的课堂教学有时会产生与之相反的“无意识的学习结果”;课程内容无形受到社会价值体系、意识形态的过滤;学校规范、课堂纪律也渗透或折射出价值观、道德观的要求。人们认为这些因素以隐蔽的、潜在的、渗透的方式作用于学校生活中的每一个学生。1968年,美国教育社会学家杰克逊在其专著《班级生活》(Lifeinclass.room)中首次提出隐性课…  相似文献   

3.
随着素质教育理念的普及,学生鉴赏美、感受美、表达美、创造美的能力受到了社会各界的关注。然而,当前高校的美育教育并没有取得预期的效果。传统的课堂学习并不能充分满足美育教育目标的实现,高校美育教育应充分认识隐性课程对美育实施的重要性,融入学生学习生活的方方面面,潜移默化地对学生施加教育,有针对性地开发高校美育隐性课程资源。  相似文献   

4.
体育课是由显性课程和隐性课程组成的。显性课程旨在发展学生身体素质、提高其基本技术、技能,而隐性课程则对学生的品质、习惯、态度等非智力因素的形成有重要作用。在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变的今天,挖掘隐含在体育课中的德育和美育等其他教育因素,有利于培养学生具有健康的心理和良好的社会适应能力,同时有助于显性课程目标的实现。  相似文献   

5.
作为语文学科,有其自己独特的使命,不是显性课程可以囊括完的,语文教师,要有一种还语文本真的一种情怀,以为学生的终身发展服务的情怀,带领学生去感受语文的真正魅力。语文评价,除了要关注语文课程的显性要素外,也要关注语文课程的隐性评价,让我们的语文在更健康的轨道上运行。  相似文献   

6.
从学生对隐性课程的感知、情感共鸣与意识的形成等方面论述如何发现美,体验美,创造美,这主要是通过首因效应、暗示、模仿、感染、认同、领导的管理风格、教师的期望作用等心理机制来完成的。  相似文献   

7.
试论高校优质隐性课程建设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隐性课程以一种长期的、间接的、暗示性、无意识的方式,影响学生的情感、调整学生的行为、激发学生的积极性和创造力,具有极为重要的德育功能。高等学校建设优质隐性课程,要从师资力量与师德建设、教学设施与条件、学校制度、校园文化、校园环境、管理与服务等方面入手,努力形成优良的校风教风学风、优裕的教育教学资源、优秀的学术文化、优美的校园环境、优质的管理和服务。  相似文献   

8.
隐性课程对学生的影响是稳定而持久的,而作为隐性课程组成部分的校园文化对陶冶学生情操、完善学生道德情感、激发学生创造力等更有极为重要的作用。本文从三个方面对隐性课程做了探讨,着重阐述了校园文化作为隐性课程的积极意义,尤其是校园文化对营造学术氛围、完善学生人格的重要作用。希望引起对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视,让它在培养学生的过程中发挥出更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9.
在新课程实施过程中,基础教育的教育者要理解隐性课程的内涵,在明确校本课程中隐性课程与显性课程的关系后,从隐性校本课程的内容出发来对其进行开发,以充分发挥其功能。  相似文献   

10.
饶迎 《现代语文》2010,(11):4-5
爱因斯坦有句名言,“学校的目的始终应该是:青年人在离开学校时,是作为。个和谐的人,而不是一个专家。”110也就是说,大学教育的终极目的在于培养能有效协调个体与社会的稳定关系、自尊而不偏激、有思想、有能力、高品质的和谐发展的人。而要想培养和谐的人格,必须借重美育,因为美育的目的就在认识并达到和谐。  相似文献   

11.
与时俱进,开拓创新,不断调整丰富教育内容,改进教育方法,拓宽教育途径,建设更加科学的、符合时代发展的德育教育体系,是高校德育在人才培养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的必然选择。现代课程理论越来越重视隐性课程在学生品德及个性培养中的作用。作为高职教育来说,其隐性德育课程的教育功能主要存在于学校物质、学校精神、学校制度等三大领域。  相似文献   

12.
大学隐性课程以隐性文化的形式发挥着潜在功能,大学课堂是大学课程建设的主战场,同样是隐性课程的主阵地.隐性课程建设不光是学校领导者的责任,教师也应负起隐性课程功能实现的责任.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树立一种隐性课程规划意识,创设隐性课程功能实现的情境,充分开展体验教学.  相似文献   

13.
课程是德育目的实现的中介,可笼统地分为正规或显性课程和非正规或隐性课程。隐性课程所包含的教育性因素对教学成就和学习态度的影响有时比显性课程还要大。文章从隐性课程所具有的主要特点出发,简单分析了隐性课程存在的德育价值。  相似文献   

14.
电大隐性德育课程是相对于显性德育课程而言的,校园文化是电大隐性德育课程的重要表现形式在探讨隐性德育课程的特点及与校园文化的密切关系、隐性德育课程的功能等的基础上,提出通过提升校园文化来塑造高尚的人、优化社会环境造就文明的人,张扬和激发学生的主体性,最终实现隐性德育的目的。  相似文献   

15.
隐性德育是隐性课程的一部分,它作为重要的一种教学资源已被越来越多的学者所研究。但隐性德育对学校德育工作的影响,已远远超过显性德育所预期的目的.它的全面实施,会给学校教育工作带来一定的难度,因而呼唤现行德育课程改革。  相似文献   

16.
温守轰 《考试周刊》2010,(4):214-216
隐性课程是学校情境中以间接的内隐的方式呈现的课程。也是提高教学效果的一个可利用的重要资源,它对学生的发展起着不容忽视的作用。本文阐述了隐性课程的内涵和特征,并对隐性课程的构建、开发和利用提出了建议。  相似文献   

17.
隐性课程     
符文忠 《宁夏教育》2006,(12):39-39
隐性课程是指形成学生的非正式学习的各个要素,这些要素在学校课程手册中没有明确的规定,它们被看作是一部分隐藏的、无意的甚至是完全没有得到承认的学校生活经验,但又经常地有效地对学生发挥着影响。  相似文献   

18.
隐性课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隐性课程(HiddenCurriculum)也叫潜在课程(LatentCurriculum),它是70年代以来西方国家课程研究领域的一个热点问题。进入90年代以后,随着我国对西方国家课程理论引入和本土化工作的不断深化,一些学校开始对隐性课程的研究产生兴趣,并在此是础上,把研究拓展到用大课程规来看待和指导学校课程改革方面。作为课程研究的一个新领域,在有关隐性课程概急的界定着一些基本问题上还存在着诸多争议和模糊以识。但从目前的研究成果看,大多数研究者都认为,所谓隐性课程是指那些难以预期的、伴随着正规教学内容随机出现的、对学生起游移默…  相似文献   

19.
王文芳 《文教资料》2011,(5):143-146
目前,我国学校德育实施的途径有多种。隐性课程作为一条重要的德育途径,与正规课程相比,有自身独特的优势。隐性课程德育功能主要表现为:可以提高学生的道德认识,磨炼学生的道德意志,培养学生的道德情感,使学生养成良好的道德行为习惯。学校德育应充分挖掘隐性课程教育因素,发挥隐性课程的德育功能,增强学校德育的实效性。  相似文献   

20.
当前,我国基础教育正在进行着从"升学教育"向"素质教育"的转轨.而高等师范教育又是为基础教育培养师资的,没有一支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教师队伍,基础教育进行"素质教育"将成为奢谈.在这个转轨过程中,审美素质的培养正在被越来越多的教育工作者所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