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期末考试,有一道写成语的题,有一些学生写了“机智勇敢”“努力学习”“意志坚强”等。阅卷时教师们对此展开了激烈的争论。有的认为这是成语,有的认为这不是成语。在谁也说服不了谁的情况下,干脆“放宽政策”:像这些辨别不清的四字短语都算成语。  相似文献   

2.
比喻,通俗讲就是打比方。用具体的、形象的、熟悉的事物去说明描写不同质的、抽象的、生疏的事物;运用这种方法写出的句子叫比喻句。有的学生认为凡是带有“像”“似”“仿佛”这类词的句子就是比喻句,其实,这种看法是不全面的。有的带有“像”“似”“仿佛”的词的句子是比喻句,有的则不是。那么,怎样判断一个句子是不是比喻句呢?  相似文献   

3.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我发现学生对“像”字句的比喻式和比较式容易产生混淆,固此笔者认为有必要引导学生正确区别“像”字句比喻式与比较式。 一、比喻和比较的涵义 比喻就是我们通常说的打比方,它通过把甲事物喻成乙事物,使表述的对象形象逼真。比喻主要有本体和喻体组成,其本体和喻体在本质属性上是非  相似文献   

4.
期末考试,有一道写成语的题,有一些学生写了“机智勇敢”“努力学习”“意志坚强”等。阅卷时教师们对此展开了激烈的争论。有的认为这是成语,有的认为这不是成语。在谁也说服不了谁的情况下,干脆“放宽政策”:像这些辨别不清的四字短语都算成语。其实,判定它们是否是成语并不难,只要从以下几点去考虑就可以了。首先,看它是否已约定俗成。成语是人们长期以来习用的一种形式简单而意思精辟的固定  相似文献   

5.
在教学《坐井观天》一课时,课已近尾声我对学生们说:“我们认识事物不能像青蛙那样坐在井底观天,目光狭小。如果让青蛙跳上井沿,它能看到怎样的天?”有学生说:“能看到很大很圆的天。”有的说:“天不是圆的,是方的。”有个学生问:“老师,天到底有多大?是方的还是圆的?我们怎样才能看清?”此时,我就用鼓励的目光看着天真的孩子们说:“哦!这个问题可够难的,谁能回答?”教室里顿时热闹起来,学生们议论纷纷。有的说:“天有十万八千里,孙悟空一个跟头就到天边。”有的说:“不可能只有十万八千里,火箭往天上一蹿就看不见影了,比孙悟空蹿得远多了。…  相似文献   

6.
教例缘起: 在作文教学中,我们都喜欢让学生多用比喻,但学生由于平时积累太少.每次都是几个干瘪的比喻词,而无法用得更为深入,更生机盎然,更充满灵气。教学《满井游记》时,我发现这篇文章里的比喻并不是简单的“什么像什么”,而是将静态的事物用动词“化静为动”凄来新奇贴切.惹人遐想。于是我就以“让你的比喻会跳舞”为题,教会学生写动态的比喻。  相似文献   

7.
“谁的尾巴长.谁的尾巴短.谁的尾巴像把伞……”教室里书声琅琅.学生们兴趣盎然地读着课文。听着稚嫩的童声,我悠闲地踱着。突然。读书声杂乱起来。学生们有的掩嘴偷笑,有的交头接耳,有的指指点点……奇怪。学生们的目光都聚焦在我身上。我疑惑地低着头看看自己的衣着,没有什么不要之处呀!真是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  相似文献   

8.
语言界有人认为比喻的喻体只能是熟悉的、具体的、浅显的事物,否则,就“隐晦”、“生僻”,“损害了比喻的效果”,“失去了比喻的意义”。我认为这种观点不符合语言实际。  相似文献   

9.
比喻又叫譬喻,根据甲乙两种事物的相似点,用乙事物来比甲事物的修辞方式。一般把比喻分为明喻、暗喻、借喻。明喻的格式是“甲像乙”,用“像”字把本体和喻体联系起来,使这两种性质不同的事物利用它们之间在某一相似点上来打比方。但是有“像”字的句子并非都是比喻句,这里主要谈两种不是比喻的“像”字句。一、比较不是比喻。性质相同的事物不能构成比喻,在“像”字句中,相同的事物往往构成比较,以表示相类或相同之处,或者表示看起来有些像,有时用于对具有相同点的事物的推测,或含有推测的意味“。像”含有“如同”的意思。例如:“黄山真像…  相似文献   

10.
比喻是修辞里的“大家族”,它形式多种多样,内容多彩多姿,使用的频率也最高,这些都极大地丰富了我们的语言,使许多抽象的、生疏的、深奥的事物变得具体、生动,浅显起来。因为比喻中的明喻常用“像”、“仿佛”等词来联系本体和喻体,所以有的人常把有“像”、“仿  相似文献   

11.
我们在平时的教学中 ,常常会遇到和比喻句易混的几种句子。这些句子虽然有的带“像”字 ,但并非全是比喻句 ,因此 ,有必要将其一一加以比较、辨识 ,以便判断无误。比喻句与“像”字句宋代朱熹云 :“比者 ,以彼物比此物也。”为了更加具体、更加形象或更加深刻地反映某一事物 ,可以用与这一事物有相似点的另一事物来作比 ,这就是比喻 ,或称打比方。比喻的结构有本体、喻体、比喻词、本体与喻体之间的相似点等四个要素。其特点是 :以物拟物 ,以实对实。如 :“‘喂 !一手交钱 ,一手交货 !’一个浑身黑色的人 ,站在老栓面前 ,眼光正像两把刀 ,刺…  相似文献   

12.
彭晔 《语文知识》2001,(8):37-39
人教版初中语文第一册《看戏》一文课后练习五第3小题如下: 观众像触了电似的对这位女英雄报以雷鸣般的掌声。观众像着了魔了一样,忽然变得鸦雀无声。说说“像触了电似的”“像着了魔一样”这两个比喻的异同。对于上述题目,我们认为“这两个比喻”的提法有些不妥。因为“像触了电似的”“像着了魔一样”并不能算作比喻。我们都知道,比喻是用乙事物来说明描写甲事物,以达到形象生动的效果。比喻可分多类,其中单明喻就有多种形式,常用格式有“(好)像……一样”“(好)像……似的”“仿佛……一样”“跟……一样”“同……一样”等。但是,这并不是说以上格式的句子都是比喻句。例子很多: ①这孩子像我碰到的千百个孩子一样:工地里出生,工地里成长。  相似文献   

13.
比喻与拟人     
听说修辞王国里来了两位神秘人物.他们有着化腐朽为神奇的力量。国王有点好奇。于是召见了他们二人。 “两位高手,请自报家门。”国王问道。 “陛下。在下名叫‘比喻’。我能很快找到两个事物之间的相似点,用一事物比方另一事物。”其中一位说道。  相似文献   

14.
一、比喻教学法 在教学中,为了把复杂、抽象的知识讲解得通俗易懂、简单明了,我试着找一些学生易于理解又感兴趣的事物作比喻,使学生一听就懂.三年级学生刚接触计算机时,总是不知道是先开主机还是先开显示器.于是我就问他们:"咱们平时起床做的第一件事是什么?"有的学生说是穿衣服,有的学生说是叠被子.  相似文献   

15.
为了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我在教学中采用丰富多彩的训练方法指导学生写作,拓宽了他们的视野和知识面,激起了学生写作兴趣,使写作成了一种乐趣。我采用的训练方式主要有以下几种:1.仿写训练我指导学生多方面进行仿写,或模仿词语的准确运用,或模仿形象生动富有表现力的句子,或进行片段、段落模仿等等,小到句子,大到文章的谋篇布局无一不进行模仿。如《看云识天气》第一段采用比喻、排比的修辞方法,生动而形象地描绘出了云的各种姿态,使要说明的事物清楚明白,富有文采,给人以深刻的印象。我就让学生学习这段的描写方法,使用比喻、排比的辞格,以“运动场上”为话题,用“有的像……有的像……有的像……有的像……还有的像……像……像……像”的句式写一段话。仿写作为一种方法,能够使深奥变得浅显、抽象变得具体,能使初学者少走弯路,较快掌握☆作文教学探讨☆各种写作技巧。常仿写,可有效提高作文水平。2.扩写、改写“扩写”即扩展语句的训练,既可对语句进行描述性扩展,也可进行议论性扩展,还可进行说明性扩展,主要是训练学生的想像力。如给几个词语,设定一个情景,让学生展开大胆想像、联想,以突破空间局限,丰富文章内容,强化其表达效果。改写主要是从学生作文中寻找材料...  相似文献   

16.
不会有人怀疑“长征是宣言书”这句话中使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比喻是我国学生接触得最早的修辞方法。在现代汉语当中 ,比喻的定义是 :用具体形象的事物或浅显通俗的道理做比方 ,来描绘与它不同的陌生抽象的事物或表达比较深奥的道理。比喻有三种 :明喻、暗喻和借喻。其中暗喻最常用的喻词是“是”。因为喻词的常见 ,所以在界定暗喻时经常出现争议。请看流沙河的诗歌《理想》中的第二节 :“饥寒的年代里 ,理想是温饱 ;温饱的年代里 ,理想是文明 ;离乱的年代里 ,理想是安定 ;安定的年代里 ,理想是繁荣。”(引自人民教育出版社义务教育课程标…  相似文献   

17.
在教学《我也是普通一兵》(苏教版小学语文第九册)时,为了引导学生体会文本的思想感情,在学生初读课文之后,我设计了三个追问,有效地诠释了“普通”一词的内涵。追问一:谁“噙满泪水”?为什么?黑板上写下问题后,学生们一愣,陷入思考。我又用粉笔在“噙满”两个字上画了一个大大的圈“:请问‘噙满’是什么意思?”学生踊跃发言,有的说“要流泪了”,有的说“是泪水满满地在眼眶里打转转,呼之欲出了”,有的说“情至深处,说不出话来时就是那个样子”。我说“:一定是动了真情时才会这样。”学生们纷纷点头认可。我指着黑板问“:谁这样了?”学生回…  相似文献   

18.
阅卷的启示     
在期末县数学统考阅卷中,选择题是:选择正确答案填入括号中,而部分同学却选“序号”填入的情况引起了老师们的争论,有的认为“也可以”,有的认为“不对”。我认为,数学是严密的科学,容不得“或许”“差不多”“也行”等模棱两可的含糊概念,所以“选序号”填入是错误的。老师们的争议提醒了我们,教师在平时的教学中一定要对学生加强思维严密的训练,师生都必须自觉地遵守解题规则,做到:  相似文献   

19.
一、用“像、好像、仿佛”等词语有哪几种情况不是比喻? 答:用上“像,好像、仿佛”等词的句子,确实不一定是比喻修辞。属下面的几中情况的,都不是比喻。 1.表示两种事物的比较。例如:  相似文献   

20.
比喻的妙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比喻就是用具体形象的事物作比方来描绘和它相似的陌生事物或说明比较深奥的道理。采取比喻法 ,可以把抽象的东西变得具体 ,深奥的道理说得浅显。精辟的、恰当的比喻 ,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正如作家秦牧所说 :“一个精彩的比喻 ,可以使描述的事物和境界豁然开朗 ,甚至使人能够记它一辈子。”而政治概念和原理恰恰比较抽象和枯燥 ,因此 ,如何使思想政治课生动形象 ,富有吸引力 ,成了每位政治教师孜孜以求的目标。几年来 ,我尝试着运用比喻法教学 ,真是妙处多多 ,增强了学生对政治课的兴趣 ,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1 巧用名人名言设喻 ,增…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