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我们生活的世界是集模糊和明晰于一体的矛盾统一体,世界的这些属性投射到人类的语言中,就形成了自然语言的模糊性与明晰性,世界的模糊性对我们建立在明晰思维基础上的传统逻辑提出了严峻挑战,迫使我们以多种思维方式认识与把握世界。从自然语言模糊性理论思考的历史进程中,我们找到了前辈们对模糊语言从不同方面、不同角度的理论思考,对这些认识成果的梳理过程便形成了我们对于模糊语言的理论认识。  相似文献   

2.
模糊性是人类思维的本质特征之一,那么作为人类思维的直接现实的语言不可避免地带有模糊性.在自然语言中,模糊是绝对的,普遍的.在人类生活中,有许多概念本身就是模糊的,而且模糊在修辞中会起到精确所无法达到的作用.  相似文献   

3.
王烨 《教师》2011,(36):68-68
人类的思维活动要求精确性,但同时也需要一定的模糊性;人类的自然语言应该具有精确度,但同时也必须具有一定的模糊度。人类的思维活动和语言活动具有高度复杂性,因此不能片面强调高精度而导致简单化,而应该给模糊性思维以一席之地。模糊数学、模糊逻辑、模糊美学等学科的兴起与发展,给我们语文教学工作带来新的启示:语文教学在运用精确性思维的同时,还要运用模糊性思维,二者应该相辅相成,形成互补关系。  相似文献   

4.
在现实生活中,我们不难发现人脑具有模糊思维的识别能力.美国控制论专家查德在1965年提出了费晰集合理论(即模糊集合),这使我们在认识客观事物的明晰性与模糊性的相互关系方面大大地前进了一步。断断续续的语言之所以能听懂,含蓄朦胧的诗句之所以能领会,这些都是与模糊思维的作用分不开的。在语文教学的实践中,碰到课文中有模糊的内容和模糊的表达时,笔者是采用下列方法处理的。一、根据审美对象的模糊性,提供有关资料,启发学生进行合乎情理地思考和想象。从模糊学的理论分析,文学作品中的含蓄,是相对模糊的心理效应,是作家的情思在审美形式的掩蔽  相似文献   

5.
朦胧诗产生、发展的根本原因,应归结于人类生存的漠糊性环境(包括人本身),以及由此而产生的模糊性语言、模糊性逻辑和模糊性思维。由于朦胧诗大量使用了Euzzy(模糊)语言、模糊逻辑,而且将模糊思维引进诗中,诗意才具有多义性、模糊性和不确定性。但它受到量度的制约,在诗意上存在着一个模糊的变量,可以运用模糊集合理论研究其清晰度。在欣赏朦胧诗时,运用模糊学的知识,可以帮助我们从习惯了的“中心思想、段落大意”等思维的模式中解放出来,而领略这种独特的美。  相似文献   

6.
<正> 科学的界定与认知的模糊,任何时候都是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也是真理的绝对性和相对性在具体学科上的运用。所谓模糊性就是事物在性态与类属上所具有的界限不确定、不清晰与不分明,从逻辑上来说,便是客观事物的内涵、外延现着“亦此亦彼”、“非此非彼”的模糊状态。事物中为什么会有这种模糊的现象呢?这是由于一切客观事物与思维现象本身就具有确定性与模糊性相统一的普遍特征,它们没有也不可能有绝对  相似文献   

7.
模糊性是人类自然语言的一个显著特性,对模糊语言进行深入科学的探讨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本文在国内外学者对模糊语言研究相关成果的基础上,从人类思维的模糊性特点来进一步研究语用模糊问题,认为语用模糊主要是由模糊思维造成的。全文主要从模糊分析,模糊综合,模糊体验和模糊联想等模糊思维的四个方面来探讨了言语交际中语用模糊策略的使用和理解,并分析了相应的语用效果。  相似文献   

8.
模糊语言在典范公文中的运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我们发现,在语言交际中人们所使用的外延清晰、内涵确指的词语.大都概念具体.表达精确;又发现使用外延不确定、内涵无定指的词语,虽然意思模糊、抽象.表达印也准确恰当.这是为什么7事实k.‘“在现实物质世界所遇到的客体·经常没有精确规定的界限。”客观【:本来就存在着很多模糊事物、模糊概念,反映到人的大脑里,就相产生了模糊性思维;作为人类思维信息载体的语言具有模糊性,当然就有根有派了。应该说:“模糊性既是思维的自然属性,也是语言的自然属性。”([美]查德《模糊集合》)这就解释了为什么正确使用精确语言或模糊语…  相似文献   

9.
张勇 《文教资料》2011,(26):26-27
模糊是人类认知过程中不可避免的现象,反映了人类思维的某些局限性。语言模糊性主要指语义范畴的边界不确定性,是思维模糊的语言体现。了解语言模糊性的本质具有完善思维、深化认知、提升审美等重大哲学意义。  相似文献   

10.
一、语言模糊性和口译概述语言的模糊性是人类语言的一个重要特征,是人类自然语言体系中客现存在的且难以避免的一种基本属性。1965年,美L.A.Zadeh教授发表的论文《模糊集》,使模糊理论在一定程度上形式化、数学化,模糊理论向我们揭示了客观事物各类别之间经常没有紧缺规定的界限这一事实。语言的模糊性源自人类思维和人子的不确定性,包括认知的局限性,语言环境的变化,以及口头语言的随机性和松散性。人们交际过程中离不开模糊语言。模糊语言具有独特的语用功能,巧妙地使用模糊语言可  相似文献   

11.
语言的模糊性是人类自然语言的客观属性,是人类思维最本质的特征之一。语言作为人类思维的载体、客观世界的表现形式,很自然地具有了模糊性。在对模糊语言的特征与产生的原因以及模糊语言的语用功能进行了探讨后,认为恰当地使用模糊语言,不仅可使语言在交际中更委婉、含蓄,而且可以增强语言的表达效果及其灵活性。我们在语义研究过程中经常会遇到界限不分明的情况,尽管很多语言学家竭尽全力地去使其精确化,但是结果却大多会令人失望。这是由于语义本身具有根深蒂固的模糊性。另外,模糊语现在也被普遍运用到各种语言模因中,例如新闻、广告、网络等,以达到其传播、审美、醒目等效果。本文探讨模糊语在广告语言中的各种表现方式及其在交际中的语用功能。  相似文献   

12.
英汉模糊语言的表现层面及其翻译方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模糊性是自然语言的本质属性,语言的模糊性源于客观现实的模糊性和思维的模糊性。文中对英语和汉语在语言的三个层面(即语音、词汇和语法)所体现出来的模糊性进行研究。而语言的模糊性也是翻译研究中不容忽视的问题,对于模糊语言,一般采取模糊译法进行处理,即将其翻译成模糊语言或者精确语言。  相似文献   

13.
语言的基本要求是准确,但有的时候需要模糊。语言的准确性,有的表现为精确性,有的则表现为模糊性。这是由人的模糊思维形成模糊概念所决定的。语言艺术中模糊性特点是一种普遍现象。它具有模糊性、选择性、象征性、联想性等几个方面的特点。  相似文献   

14.
人们在进行抽象思维和形象思维的同时,总是自觉或不自觉地伴随着模糊思维,运用模糊语言。这种模糊语言所收到的效果往往比精确语言更具有艺术魅力和感染作用。正如康德所说:“人类生活中不能没有模糊语言,不可能处处使用精确语言代替模糊语言。” 模糊思维既然是客观存在在人们头脑中的反映,那么作为描写人表现人的文学作品以及作品中的人物性格、语言、情感、心理活动等也必然具有模糊性的一面。而作家在刻画人物性格、表现人物感情时必然运用模糊思维。就这一点来说,文学作品较之学术专著更偏爱和借重于模糊语言。本文试就鲁迅先生的《药》谈谈模糊思维和模糊语言在文学作品中的作用,借以抛砖引玉,就勤于大方。 在文学评论界,往往会看到这样一种现象,对一部作品的评价见仁见智,甚至大相径庭。究其原因,这除了人们的生活阅历、鉴赏水平和着眼点不同外,恐怕和作者的模糊思维不无关  相似文献   

15.
语言是具有模糊性的,文学作为语言的艺术也必然存在着模糊现象。本文结合语言学方面的有关理论,对文学语言的模糊性存在原因进行探究,文学语言的模糊性可以归结为客观和主观两个方面的原因,不仅是人类认知局限和思维模糊的必然,也是人类语言自身发展局限的产物。  相似文献   

16.
模糊性是非人工语言的本质特征。口语表达比起书面表达,模糊词语和模糊言语使用频率更高,更有效。口语表达中的模糊性,除了由客观事物的模糊性所决定之外,还在很大的程度上源于思维的模糊性,情感的模糊,言语表达的有限性。  相似文献   

17.
耿秀萍 《考试周刊》2011,(41):25-26
长期以来,人们一直强调语言的精确性,并且把用语得体作为语言的最高原则。语言的模糊现象被认为是语言运用不当,易引起歧义。其实,模糊性是客观世界固有的属性,是人类思维本质的特征之一,语言作为客观世界的表现形式、思维的载体,不可避免地具有模糊特性。在言语交际中,信息发出者有时故意利用语言的模糊性,以达到某种交际目的。尤其在文学作品中,模糊的语言往往能达到意想不到的语用功能。  相似文献   

18.
正模糊性思维是人类思维的重要特征之一。作为人类思维的重要载体的语言也具有模糊性的特点。美国哲学家皮尔斯这样定义模糊性,当事物出现几种可能状态时,尽管说话者对这些状态进行了仔细的思考,仍不能确定这些状态是应归属于还是排除出某个命题,这种命题就是模糊性命题。正因为客观世界本身的模糊性和人类认知能力的局限性,人类对事物类属划分或者对其范畴的了解是模糊的,因而模糊性就成为人类语言的本质特征。作为语言的本质性特征,模糊性在各种  相似文献   

19.
模糊教学手段,即:在保证学生思维的明晰性的前提下,启发学生运用模糊性思维去欣赏课文中的模糊现象,从而在教学过程中培养自己的审美鉴赏力和想象力。语文课本中的模糊性现象是很多的,常见的大致有:难以言传的意境,复杂矛盾的心理,富有特征的细节,留有余地的结尾,等等。对于上述各种模糊现象,就  相似文献   

20.
所谓模糊性思维,就是以反映模糊现象为对象的思维形式。它是在对知识体系深刻理解、熟练掌握的基础上,有目的、有侧重点、有可靠理论依据的思维活动,是对与知识目的无关的思维过程的淡化、回避,甚至舍弃。模糊性思维既有逻辑思维的一般特点,即利用概念进行分析;同时又有形象思维的一般特点,以辐射形式对形象的信息进行接收或反馈。它具有灵活性和能动性的特点,是解决问题的一条有效捷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