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当前,高职院校会计专业《经济法》课程对会计人才培养的作用已被社会、学生甚至是教师广泛质疑,该课程的地位已被明显弱化.针对这些实际现象,结合高职会计专业学生法律意识、法律素质和会计职业技能的培养,以及会计从业职业资格的获取和促进学生就业创业教育等四个方面分析了《经济法》课程在高职会计人才培养中的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2.
周涛 《教育教学论坛》2014,(19):140-141
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教高[2006]16号)提出把工学结合作为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重要切入点。在国家教育方针的指导下,许多高职院校积极实践"校企合作、订单教育",形成了部分高职专业成功的人才培养模式,但由于会计行业就业的特殊性,订单培养会计专业人才势必不成功。只有改造传统会计专业的人才培养模式、建设有特色的专业,从分析高职会计专业学生的就业市场入手,提升高职会计专业人才的岗位适应力,才能真正适应会计专业高职人才培养的社会需求。本文对如何建设有特色的高职会计专业进行了阐述。  相似文献   

3.
随着经济全球一体化和教育国际化的发展,开展双语教学成为我国高等教育改革的必然趋势,双语教学也越来越受到各高校的高度重视.在高职会计专业中进行双语教学有利于提高高职会计专业学生的综合素质,增强其国际竞争力,是实现人才培养目标的需要.文章结合高职会计专业的特点,阐述了实施双语教学的必要性,探讨了双语教学课程设置的影响因素,根据高职会计专业的培养目标和学生的实际情况,认为可以安排《会计专业英语》、《中级财务会计》、《管理会计》三门课程实施双语教学.  相似文献   

4.
现行高职会计专业教学模式并不能完全实现高职教育的人才培养目标,通过对会计人才的社会需求及毕业生就业情况的综合分析,认为:高职院校需要加强课程体系及教学模式的变革。建议提倡以行业导向改革高职会计专业课程,并从会计专业职业需求出发,以完成不同行业会计岗位工作为目标,构建新型课程体系,制定全新的课程标准,实现人才培养与行业需求的全面衔接。  相似文献   

5.
董泽芳 《职业教育研究》2006,(7):F0002-F0002
高职教育是培养应用型高技能人才的新型教育模式,受到国家高度重视并得到大力发展。到2005年,高职院校已达800余所,占全国高等院校总数的60%以上。是我国高等教育的半壁河山。高职教育的迅速发展,既缓解了各地经济建设高技能人才短缺的矛盾,又促进了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彰显了其积极意义。同时也暴露出高等教育与社会需求不相适应及人才培养模式存在的诸多缺陷。一方面。大中型企业迫切需要大量智能型的高级实用技术人才得不到满足,另一方面高职院校培养的人才却又得不到社会的普遍认同。因而。近几年社会民众对高职教育多持批评态度,改革高职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的呼声高涨。基于这种背景,周明星同志结合所从事的就学工作,撰写并出版了《高职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新论:素质本位理念》一书。该书从高职教育的内核——人才培养模式的新视角,对其内涵界定、培养理念和课程结构等方面表达了其创新之论。  相似文献   

6.
龚云峰 《考试周刊》2008,(18):29-30
构建高职院校会计专业人才培养的新模式,是新时期社会经济发展的迫切需要和必然要求,也是会计教育自身发展的需要.本文在分析目前会计专业毕业生就业形势的基础上,探讨了高职会计专业的人才培养模式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相应的建议.  相似文献   

7.
随着我国社会经济水平的提升,对会计人才的要求日渐提高,高职会计人才培养只有走差异化之路,并加大对"工匠精神"的职业道德教育,以适应会计人才市场供需选择,解决高职会计专业结构性就业难的问题。通过分析具备"工匠精神"会计人才培养动因和路径,提出高职技术应用型会计人才培养模式,即重定位高职会计人才培养目标;重构建高职会计人才培养课程体系;改进高职会计人才培养教学方法;完善"四维一体"的高职会计专业教学质量评价机制。  相似文献   

8.
高职会计教育的课程是专业教育活动的核心,是构成高职会计教育系统的主体要素。如何对会计专业课程进行改革,培养出高素质应用型会计人才,已成为高职会计教育发展和完善过程中迫切需要解决的关键问题。本文从目前高职会计专业课程设置存在的问题入手,通过对高职会计专业课程体系现状、课程改革的必要性进行分析,提出了关于高职会计专业课程改革的一些思路。  相似文献   

9.
张艺凡 《知识文库》2022,(22):139-141
<正>会计专业一直都是高职院校中的热门专业之一,该专业所主要培养的是高素质应用型会计人才。近年来,随着“1+X”证书制度在高职会计专业中的推行,对高职会计专业人才培养模式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当前,高职会计专业应充分基于“1+X”证书制度来改革人才培养模式。  相似文献   

10.
高职会计教育的课程是专业教育活动的核心,是构成高职会计教育系统的主体要素.如何时会计专业课程进行改革,培养出高素质应用型会计人才,已成为高职会计教育发展和完善过程中迫切需要解决的关键问题.本文从目前高职会计专业课程设置存在的问题入手,通过对高职会计专业课程体系现状、课程改革的必要性进行分析,提出了关于高职会计专业课程改革的一些思路.  相似文献   

11.
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高职会计教育的产业化价值日益凸显。教育制度创新是实现我国高等教育可持续发展的关键,实施创业教育应以教育制度创新为依托,实施科教兴国和人才强国战略,深化我国高等教育的改革发展本文针对高职业会计专业的特点及其创新对创业型人才培养模式进行理论思考与实践探讨。  相似文献   

12.
高职视角下会计教育改革问题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随着我国经济改革不断深入与发展,会计改革的步伐明显加快。高职会计教育如何适应社会经济和会计改革发展对会计专业人才的需求,是会计教育发展中必须思考的问题。本文从介绍改革开放和会计改革入手,剖析高职会计教育存在的问题、挑战,并提出高职会计教育改革对策。  相似文献   

13.
高职会计人员传统培养方式已经不能满足会计职业发展的新需要,高职会计课程体系应适应会计职业的要求,与时俱进,在现有教学条件与教育技术上大胆创新。结合会计专业特点进行会计专业课程体系改革,才能培养出符合社会需求的会计人才。文章在对高职授课教师、高职会计毕业生及其用人单位分类调查的基础上展开研究,通过对调查问卷的分析,得出相关结论,以期对高职会计专业课程体系改革有所帮助。  相似文献   

14.
CDIO工程教育模式是近年来国际上最新研究和改革的成果。文章基于CDIO工程教育模式,探索高职院校会计教学改革与应用,并提出了基于CDIO工程教育模式的高职会计教学改革一系列改革措施,即从"解读会计专业人才培养目标,明确会计专业所处的教育背景,调整会计专业的教学内容,建立会计新型模拟实验室"这几方面进行教学改革。  相似文献   

15.
目前,许多学校着力全面改革高职会计专业教学组织形式,我们也通过多种途径和形式对企业、学校和学生准确定位高职会计专业人才培养目标进行了广泛、充分的场调研,以其为依据对《基础会计》课程从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手段等方面进行优化与改革,对《基础会计》进行了项目的细分,把《基础会计》划分为两在模块,八个项目.  相似文献   

16.
会计专业作为一种传统的专业,在高职教育新兴模式下,无论是教育理论、人才培养模式、教学内容、教学方式、方法和手段都凸显滞后。为此,改革会计教学方法和手段,加强学生获取知识能力和创新精神的培养,是深化高职院校会计专业教学改革的重要内容。本文就高职院校会计教学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分析,提出要更新会计专业教学观念,采用多种措施提高会计专业教学质量。  相似文献   

17.
高职项目课程是一种指向"职业活动过程"的课程模式,它有利于学生职业能力的培养,符合高职教育的人才培养目标。目前,项目课程已成为我国高职课程改革的共同选择,如何成功地实施项目课程,达到高职课程改革的预设目标?笔者将结合高职会计专业《出纳实务》课程的项目化教学,谈谈项目课程的设计。  相似文献   

18.
校企合作、工学结合是高职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的显著特征,由于会计工作具有较强技术性与保密性的特点,使得会计类专业的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异常艰难。文章针对无锡科技职业学院会计专业建设改革,提出政、行、校、企共建“会计一站式服务中心”,作为“会计孵化器”,构建新的会计专业创新人才培养模式。  相似文献   

19.
“4444工学结合”高职会计专业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校企合作、工学结合是高职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的显著特征,由于会计工作具有较强技术性与保密性的特点,使得会计类专业的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异常艰难。本文针对无锡科技职业学院会计专业建设改革,提出政行校企共建"会计一站式服务中心",作为"会计孵化器",构建"4444工学结合"会计专业创新人才培养模式。  相似文献   

20.
王昕 《辽宁高职学报》2013,15(1):25-26,57
高职教育的应用性特点决定了其人才培养与社会需求必须一致,社会需求是高职人才培养发展的不竭动力。后金融危机时代,由于新经济业务不断涌现,会计行业从业人员必须不断学习。高职会计专业也应该与时俱进,不断探索人才培养的新问题。人才培养的目标与规格、人才培养载体、人才培养途径是高职会计人才培养中三个核心的问题,高职会计人才培养应该探索培养目标立体化、培养规格详细化、教学载体科学化、培养途径多样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