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周志勇 《文教资料》2009,(21):103-105
蔡元培立于人民之地位以定教育之标准,将美育规定为"超逸政治之教育",从根本上使美育具有超越性品格.他以民国教育总长的身份,以国家法令的形式,第一次确立了美育在中国现代教育史上的法定地位.自此以后,蔡元培几乎终身都在倡导美育,并身体力行,贡献良多.蔡元培继承中国传统美育思想的优秀成果,汲取西方美育思想史上的有益养料,并运用科学的方法进行整合、创新,从而使中国传统美育思想具有了相对全面的美育思想体系,从学理上确立了美育的现代地位.  相似文献   

2.
<正> 蔡元培是我国近现代著名的革命家、教育家,也“是我国第一个把美学理论应用于教育的人,是美感教育的首倡者”①。“美育”一词还是蔡元培首次于1912年从德文AsthetischeErziehung译出。蔡元培在德国期间曾对西方美学、尤其是康德的著作作过深入的研究,同时他还系统考察了西欧各国的传统艺术,写了一系列美学、美育论文,把西方美学思想介绍到中国来。他的美学美育思想不仅对当时的教育界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就是在今天仍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3.
自1793年德国浪漫主义诗人,剧作家席勤提出“美育”一词,时光悄然越过200年。本世纪初,随着中西文化的交流,王国维、蔡元培、鲁迅等著名学者积极传播西方美育思想,成就蜚然。尽管如此,美育仍然一如孤独的旅行者,艰难跋涉。新世纪的来临,向二十世纪末的中国高师教育提出了严峻挑战,沉疴必治,久旱必霖,美育必将走出象牙塔,渗透于二十一世纪的中国高师教育。  相似文献   

4.
美育三论     
18世纪的德国诗人席勒第一次明确地提出了美育的概念,他在《美育书简》将美育比作沟通感性与理性的桥梁.1922年,年蔡元培提出德、智、体、美四育并举的主张,并规划了实施全民美育的蓝图,将美育范围划分为:一、家庭美育;二、学校美育;三、社会美育.三者相互补充,相得益彰.  相似文献   

5.
蔡元培这样解释美育:"人人都有感情,而并非都有伟大而高尚的行为,这由于感情推动力的薄弱。要转弱而为强,转薄而为厚,有待于陶养。陶养的工具,为美的对象;陶养的作用,叫做美育。"蔡元培的美育思想至今对学校美育仍有重要启示,如确立美育在教育中的地位,美育促进德育和智育的发展,通过美育认识人生价值等。一、蔡元培的美育思想蔡元培是我国近代史上杰出的教育家,历任民国教育总长、北京大学校长之职。在中国近现代教育思想发展史上具有重要地位,他关于美育的理论和实践,是他的教育思  相似文献   

6.
美育,对于中学生来说是非常重要,尤为是在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今天.早在一九一二年中国著名的教育家蔡元培先生就提出:"教育上应特别注意美育."前苏联著名的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也曾这样说过:"美是一种心灵的体操--它使我们精神正直、良心纯洁和信念端正."  相似文献   

7.
今天我们纪念我国近代著名的教育家和美育的倡导者蔡元培逝世四十周年。研究他关于美育的思想,给它恰当的评价,这对重新唤起人们对美育的重视,加强对青少年一代的共产主义理想和高尚情操的教育,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有重要意义。1907年,蔡元培到德国莱比锡大学,学习和研究哲学、文学、文化史等,尤其注重心理学和美学等科,对于德国的美育设施有了深刻的印象。回国后,  相似文献   

8.
19世纪末,以教育强国的德国进入国人视野,大批中国学生留学德国及西方其他国家学习先进思想理念.20世纪初,蔡元培留学德国,回国后以"教授治校"学术自由"经济独立"思想理念主掌北京大学,使之在近代中国大学中独领风骚,时至今日,余音未绝.蔡元培在北京大学的改革充分体现了德国经典大学理念在近代中国的传入与影响.德国经典大学理念的核心是:以"寂寞"和"自由"为基础,追求纯粹的科学研究和修养自身个性,不为外在"物欲"所动,在学习中达到一种"超我"的境界,从而服务于国家发展.  相似文献   

9.
美育是一种情感教育.教育家蔡元培说:“美育者,应用美学之理论于教学,以陶冶感情为目的者也.”可见,美育的效应是使人产生愉悦的情感.如果政治教师能在教学中渗透美育,使学生在愉悦中学习,在轻松中接受教育,无疑会大大提高政治课的教学效果.  相似文献   

10.
试析蔡元培的美育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蔡元培的美育理论和实践是我国现代美育的源头。但到目前为止 ,对蔡元培美育理论的研究仍存在较大的分歧 ,这些分歧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 :第一 ,蔡元培的美育主张应包括哪些内容 ,应如何归纳表述。第二,蔡元培是否有系统完整的美育思想 ,是否仅仅有个别的、零散的美育观念。本文认为 ,蔡元培的美育理论主要包括蔡元培对美育的本质作用、内容方法和美育与科学的关系及以美育代宗教等方面的基本观点和主张。这些观点和主张尽管缺乏一种外在的逻辑推演体系 ,但是它们之间存在一种内在的必然联系 ,形成了一种相对完整的美育思想体系。一、美育的…  相似文献   

11.
作为市州电大,怎样在30多年办学历史积累的基础上,转型、创建、升级为现代市州开放大学?笔者认为,关键在于谋划、实施、推进转变创新。只有精心谋划、积极实施、着力推进转变创新,才能正确引领、有力推动、逐步实现学校事业转型升级。一要推进教育理念转变创新;二要推进发展战略转变创新;三要推进建设思路转变创新;四要推进教学资源转变创新;五要推进教师队伍转变创新;六要推进管理体制转变创新;七要推进运行机制转变创新;八要推进经营方略转变创新;九要推进文化建设转变创新;十要推进办学影响转变创新。  相似文献   

12.
理财4秘诀     
《海外英语》2009,(11):27-27
Your money! How to make it, spend it, save it, invest it, move it, feed it, build it, love it, leave it, chase it, grow it, manage it and make it work for you!  相似文献   

13.
“文化产业化”,通俗地说,就是让文化走向市场,把文化当作产业来经营。更直白地说,就是让本土文化走出去“赚钱”,然后再用赚来的钱发展壮大文化,也即是“文化经济化”。就全国而言,文化产业化将是文化建设的一种发展趋势;而在少数民族地区,特色民俗文化资源颇为丰富,如何将区域民俗文化资源更好的服务地区经济,实现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  相似文献   

14.
行政伦理妥协是公共行政领域一种特殊的价值抉择,因其在实践中表现为择恶弃善或择小善弃大善,故其面临着合法性危机。合法性不仅意味着被公众认同,而且本身必须内含善的因子。行政伦理妥协之所以被接受在于公共行政领域难以实现最优选择,而常不得已而以满意选择代之,但总是努力趋向至善。作为一种非羁束性自由裁量行为,必须对行政伦理妥协进行严格的限定才能保证妥协总是在合法性范畴内。在实践中,要加强对妥协行为的监督,避免虚假的价值冲突,并积极提升行政人员的能力,努力超越行政伦理妥协,实现公共利益最大化。  相似文献   

15.
高职院校内部审计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随着高职院校自身的不断发展壮大,经济活动日益频繁,加强内部审计工作已成为必要。文章分析了高职院校内部审计工作存在的问题,并就加强内部审计工作提出了建议:正确定位内部审计职能和性质;建立健全机构,加强审计力量;拓展内部审计的范围和内容,加大审计监督职能;加强对审计工作的指导。  相似文献   

16.
施佳 《安康学院学报》2004,16(3):27-29,48
人民陪审制度"可有可无"的立法现状,已为我国近十几年司法实践认同.虽然我国目前对关于是否应保留人民陪审制度存在争论,但由于此项制度具有有利于司法民主,司法公开,司法公正,司法廉洁,及有利于弥补法官知识不足等价值,因此有其存在的合理性和必要性.本文就其现阶段的困难进行了分析,并提出一些完善意见.  相似文献   

17.
言语交际。信息传递,不都是简单的、单向的、固定的、一次性的。更多的。因此而更有现实意义和理论价值的,乃是那些复杂的、双向的、随机的、多次传递方能完成的。因此,判定某处修辞是成功的还是失败的,必须考察其在一个复杂的修辞流程中所起的作用,视其所造成的到底是正反馈还是负反馈。如若其所造成的是正反馈,那么,不管它多么生动、形象,都是失败的修辞;如若造成的是负反馈,那么,不管它多么朴拙、背谬,都是成功的修辞。  相似文献   

18.
信息资源的组织管理与开发利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网络时代异常丰富的档案信息资源如果不进行科学的组织管理与开发,就发挥不了其应有的作用,只能使利用者望而兴叹。特别是近些年来,无论是实体资源还是网上虚拟资源,由于其来源广泛而繁杂,信息垃圾和冗余越来越成为人们利用的障碍,每个利用者在档案信息的汪洋大海中选取所需的信息越来越困难。这时,对档案信息进行一定程度的开发,编制出高质量的二次、三次档案信息,建立具有本馆特色的电子化、数字化的数据库,为传播档案信息和网络运行提供有效的信息资源保障是非常必要的。  相似文献   

19.
辩论主义是当事人主义诉讼模式本质的理论概括,它落实到具体的证据制度上,一方面要求明确当事人的举证责任并严格限制法院调查证据的范围,另一方面就是要确立自认制度。作为民事审判改革的重大成果,最高人民法院《关于民事诉讼证据的若干规定》在上述两个方面均体现了辩论主义的要求,无疑具有重大意义,但其中的缺陷也是显而易见的。在未来的民事证据立法中,为体现辩论主义的要求,对其进行完善是十分必要的。  相似文献   

20.
逻辑是成熟的学科。“非形式逻辑”无论怎样在“非”字上做文章,毕竟还要依赖于逻辑。“批判性思维”则不同,它不用考虑“非”字带来的麻烦和限制,甚至可以彻底摆脱逻辑。因此,“批判性思维”不是逻辑,至少可以不是逻辑。“批判性思维”本身又是一个含糊的概念,主张它的人对它至今没有清楚的说明。因此,鼓吹把这样的东西作为逻辑课来开设,甚至用它来取代逻辑,乃是非常错误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