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顺治二年(公元1645年)的四月,扬州被包围,情况很危急。在扬州督师的宰相史可法知道局势不可挽救,召集将领们告诉他们说:“我发誓为守城而死,但是在匆忙中不能够落在敌人手里死去,谁能够为我到城被攻破时完成这件大事呢?”副将军史德威慷慨地答应担任这件事。史可法高兴地说:“我还没有儿子,你可以因同姓的关系作我的儿子。我写信告诉母亲,把你的名字写入我的家谱,列入我母亲的孙儿辈中。”  相似文献   

2.
史可法(1602—1645),字宪之,号道邻,河南祥符(今开封市)人。崇祯元年(1628年)进士.官至兵部尚书。南明弘光政权建立后.史可法以东阁大学士、兵部尚书督师扬州。清顺治二年(1645年)五月,史可法率领扬州军民与围城清兵浴血奋战,但终因寡不敌众,城破被俘,他坚贞不屈,英勇就义。其义子史德威遍寻遗骸不得,遂依史公遗愿,葬其衣冠于梅花岭下。多少年来,史公衣冠冢前凭吊者络绎不绝,许多文人雅士盛赞史公的崇高精神.留下了一副副优美隽永的对联。  相似文献   

3.
明末清初,在“忠义节烈之气较胜”的扬邦,明末抗清将领史可法与当地的忠臣义士、平民百姓一起共同保卫城市、捍卫气节。汇辑清代以来扬州地方文献,按扬州城保卫战、殉节扬州乡官士民录、纪念史可法宏大叙事依次叙录,在端本澄源的同时,揭橥以史可法为代表的崇高道德形象具有持久生命力的根本原因。  相似文献   

4.
清代著名史学家全祖望的《梅花岭记》,是一篇写作者与客登临梅花岭,凭吊忠烈遗迹,追怀英雄功业的文章。课文节选了有关史可法殉难情形的一部分,独立成篇。文章以民族英雄史可法壮烈殉国的事迹为叙述中心,颂扬了史可法崇高的民族气节,表达了作者对为国死节的历史人物的景仰和怀念。文章起始,即点出史可法督师抗清的时间、地点和情况,为人物出场交待了背景。接着,文章以史可法面对强敌压境而临危不惧、视死如归的一句豪言壮语,写出了他“誓与  相似文献   

5.
享誉海内外的历史文化名城——扬州,是一个有水无山的地方。然而,在其市区北护城河北岸却有一处高阜土丘,丘上植有数千株梅花,那就是著名的梅岭了。从市区辕门桥北去,经过史可法路,通过一座小石桥,来到梅岭脚下,这儿就是流芳千古的民族英雄史可法的祠堂(今称“史公祠”或“史可法纪念馆”)。  相似文献   

6.
扬州,一直是我向往的地方。四十多年前,我读到清人全祖望那篇著名的《梅花岭记》。看到他记述的史可法壮烈殉国的场面:大兵如林而至之际,忠烈乃瞠目曰:"我史阁部也!"劝之降,忠烈大骂而死。死前,他留下遗言:"我死当葬梅花岭下。"少年的心,被一腔壮怀激烈所燃烧。扬州,在我的心里,是史可法的扬州,是一地梅花怒放的扬州。真的来到扬州,已经是十多年之后上个世纪的70年代末。那时的扬州,没有如今那样多的高楼大厦,史可法墓前的护城河那样清澈,河边的杨柳在夏日里浓荫四  相似文献   

7.
一、朱自清《扬州的夏日》 朱自清祖籍浙江绍兴,出生在江苏海州,但他的祖父、父亲都曾在扬州定居并且后来葬在扬州;他自己在扬州度过了少年时代,又是在扬州完的婚,所以他有一篇文章的题目就直书曰;“我是扬州人”。 扬州大概从南朝开始就有了名,到隋唐便盛极一时。所谓“江淮之间,广陵大镇,富甲天下”盖非虚言。  相似文献   

8.
《自己去吧》是小学语文第一册新增的课文 ,由两段文字和两幅图组成。讲的是 :小鸭要妈妈带他去游泳 ,鸭妈妈让他自己去 ,小鸭学会了游泳 ;小鹰要妈妈带他去山那边看美景 ,鹰妈妈叫他自己去 ,小鹰学会了飞翔。这篇文章重在说明要培养孩子的独立性。教学中为了让学生明理 ,由“学会”到“会学” ,我是这样设计的 :一、看一看根据低年级学生的认知特点 :由感性到理性。我先组织学生看图 ,给他们一个直观印象。出示第一幅图 ,引导学生思考 :图上画的是什么动物 ?他们呆在什么地方 ?他俩在说什么 ?让学生自由讨论 ,讨论后激励学生 :“同学们知道…  相似文献   

9.
公元2080年的一个晚上,贝奇和家人正在欣赏电视节目,忽然电视台发来紧急消息:由于A号天体研究活动失误,导致彗星运转角度偏移,大约5小时后将与地球相撞,请全体地球人员迅速向月球和火星转移。贝奇爸爸对大家说:“快收拾东西,一会儿到航空机场乘飞船到火星去。”贝奇赶紧跑回自己的房间,他也不知道该带走什么,5小时后,他们都会化成灰尘。忽然他瞥见了自己心爱的激光枪,对了!带上它可以防身。几分钟后,贝奇一家人赶往航空机场。到了机场,只见人山人海,人们争先恐后地去乘坐飞船,贝奇他们只好等待人少些再去坐飞船。机场里的人渐渐少了,最后一…  相似文献   

10.
<正>“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文天祥用他的碧血丹心谱写的这两句诗,作为我们民族轻生死,重气节的精神的写照而永垂史册。《明史·史可法传》称史可法为文天祥转世,其说固属无稽,但文天祥以身殉国、宁死不屈的精神,史可法加以继承发扬,却毋容置疑。全祖望的《梅花岭记》,就是一篇史可法的“气节颂”。  相似文献   

11.
小军是一个初二的学生,他的父母平时都忙于工作,没时间管他,无论发生什么事情都拿钱让他自己去解决,所以小军的零花钱从没有少过。最近,小军认识了几个哥们儿,他们个个出手大方,跟他们在一块儿玩,小军自然也不能“小气”。一来二去钱几下就用完了。零花钱没了怎么办?哥儿们建议:找别人“借”一点用用,又轻松又来钱,我们都这样!小军也就跟着他们一起去“擂肥”了。每次“擂肥”后,小军也想过:如果东窗事发怎么办,随即他安慰自己有钱就能解决一切问题。  相似文献   

12.
《左忠毅公逸事》中,作者方苞以大量笔墨书写史可法,并不偏题,更非败笔。这些笔墨正是对左忠毅公的“忠毅”形象与精神的正面刻画与侧面烘托之笔。“伏案”的史可法,展现左忠毅公的惜才之心——爱才伯乐,独具慧眼;“及试”的史可法,凸显左忠毅公的选才之举——为国选才,干脆果决;“探监”的史可法,突出左忠毅公的忠毅形象——谋国之忠,不屈之毅;“流涕”的史可法,衬托左忠毅公的伟岸人格——不惜己身,心怀天下;“守御”的史可法,烘托左忠毅公的精神魅力——率先垂范,薪火相传;“躬造”的史可法,表现左忠毅公的高瞻远瞩——传承情志,选贤举能。  相似文献   

13.
作者朱自清,字佩弦,一八九八年生于江苏东海县,因祖父、父亲在扬州仕宦定居,所以他自称是“扬州人”。幼年受的是传统的古典教育。一九二○年在北京大学哲学系毕业。在大学求学时代,就开始创作新诗。一九二三年发表了长诗《毁灭》,在当时诗坛上发生很大的影响。一九二四年,出版诗集《蹝迹》,其中第一首诗是《光明》,他感到世界的黑暗,急切地追求光明,诗的结语是“你要光明,你自己去造。”表现了他的积极的生活态度。一九二五年任清华大学教授,创作开始转向散文。他自己介绍他的  相似文献   

14.
“扬州画派”,即“扬州八怪”,是指清代康熙中期至乾隆末年活跃于扬州地区的一些职业画家。由于人数众多,故有“扬州画派”之称。他们大多知识广博,善写诗文,他们的学识、经历、艺术修养、深厚功力和立意创新的艺术追求,达到了立意新、构图新、技法新的境界,开创了一代新画风。华就是扬州画派的代表人物之一,他的这幅《松鹤图》是其中的佳作之一。  相似文献   

15.
全祖望的《梅花岭记》是一篇记述明末民族英雄史可法殉国壮举的佳作。其记述的简括,抒议的精警,无不表达了作者对忠义不屈、视死如归的史可法的崇敬与赞颂。高中语文第三册(人教社版)节选的原文第二段,是作者就史可法就义后人们的传闻申述了自己的意见。二百多年后的...  相似文献   

16.
《新作文》2006,(3)
公元前390年,高卢人攻占罗马,但要塞卡皮托里久围不下,他们便抄小道夜袭。结果,神庙中的鹅首先觉察了,叫声惊醒了将士,击败敌人。所以.有“鹅拯救了罗马”之说。后来,俄国作家克雷洛夫讲了一个“罗马鹅”的故事:有人赶着一群鹅到集市去卖。途中,鹅向路人诉苦:“我们好苦呀!他们连轰带赶,搞得我们疲于奔命,大失尊严。  相似文献   

17.
香港巨富李嘉诚 ,在教育孩子方面很有见地。他非常注意对孩子人格与品性的培养。他的两个儿子李泽钜和李泽楷长到八九岁时 ,李嘉诚就让他们参加董事会 ,不仅让孩子们列席“旁听”。还可让他们插话“参政议政” ,主要是学习父亲“不赚钱”、以诚信取胜的学问。后来 ,两个儿子都以优异的成绩在美国斯坦福大学毕业了 ,想在父亲的公司里施展宏图 ,干一番事业 ,但李嘉诚果断地拒绝了 :“我的公司不需要你们 !还是你们自己去打江山 ,让实践证明你们是否合格到我公司来任职。”兄弟俩去了加拿大 ,一个搞地产开发 ,一个投资银行 ,他们克服了难以想像…  相似文献   

18.
用心情浏览     
据说世界上最奇怪的导游在意大利。 他们会把你带到古迹前面,花四十分钟为你讲解历史的背景,然后说:“好!现在你们可以自己去参观了,二十分钟后集合。” “既然是来游览,你何必啰嗦那么久,耽误我们那么多时间?”于是有人不高兴,到下一个古迹时,他不听讲解,自己去游览。 如果是你,你是不是也会这样?  相似文献   

19.
小允 《家长》2013,(2):8-9
那天,我陪爸爸去楼下的市场买东西。无意中看到一个地摊上摆着许多铁皮青蛙,爸爸看到后眼睛一亮,买了一个捧在手里把玩。见我不解地望着他,爸爸笑着说这是他们“70后”的回忆。我听后一怔,不禁联想到了自己。属于我们“90后”的回忆是什么呢?想了半天,除了网络,就只有偶像剧了。  相似文献   

20.
朱自清从远岁到扬州后,直至1916年(19岁)考入北京大学预科,这期间除了随父到江西小住一年外,其余时间均在扬州度过。启蒙至小学阶段,朱自清跟随父母读书,上私塾,并师从扬州名师李佑青和戴子秋学习古文。高等小学毕业后,朱自清考入江苏省两淮中学“后改名为江苏省立第八中学,也就是今天的扬州中学”,三年后以优异成绩毕业,荣获学校品学兼优奖状。据他的级任老师李方漠先生回忆,朱自清“在那时喜看说部书,便自命为文学家”,因学习刻苦勤奋,所以校方将品学兼优奖状颁给了朱自清,这是对他学业、品格的褒扬。在扬州的十几年小学与中学生活,对朱自清的影响是直接而持久的,这使得朱自清对扬州有一种纯朴、真挚得近乎如痴如梦的亲切感,这种感情到晚年愈发强烈。扬州对于朱自清而言,不仅有着儿时生活经历的亲切关系,而且更有着对性格人品的潜在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