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谋堂因什么而什么之类的说法已经很多,比如“课堂因生成而精彩”、“课堂因开放而丰富”、“课堂因激情而生动”、“课堂因自然而美丽”.……精彩、丰富、生动、美丽等,都是好的课堂的一种表现,但我以为,好的课堂还应该有另一种形状,那就是宁静。  相似文献   

2.
课堂因什么而什么之类的说法已经很多,比如“课堂因生成而精彩”“课堂因开放而丰富”“课堂因激情而生动”“课堂因自然而美丽”……精彩、丰富、生动、美丽等,都是好的课堂的一种表现,但我以为,好的课堂还应该有另一种形态,那就是宁静。而且,这应该是主状态、主旋律。  相似文献   

3.
课堂因什么而什么之类的说法已经很多,比如“课堂因生成而精彩”、“课堂因开放而丰富”、“课堂因激情而生动”、“课堂因自然而美丽”,……精彩、丰富、生动、美丽等,都是好的课堂的一种表现,但我以为,好的课堂还应该有另一种形状,那就是宁静。宁静,就是安宁和平静,就是沉下心来,自个儿静悄悄地学,静悄悄地思。课堂不是会堂,不是商场,不是集市,课堂是一个学习的场所,很多时间需要倾听和思考,很多时候需要判断、推理、比较、分析。诸葛亮在《诫子书》中说:“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这里的“静”当然不只是指环境的宁静,主要是指心的宁静,但心的宁静与环境的宁静有着密切的关系。“学须静也”,只有静,才能学得进去,学得扎实。“非宁静无以致远,”要想学得多些,广些,没有宁静不可。综观当前的中小学课堂,笔者深切地感觉到:热闹有余而宁静不足;表面活跃而深沉不够。有的课,初初一听,形式丰富,情趣盎然,动感强烈,可事后细细一想,学习得到了什么呢?几乎什么也没有,既没有知识的积累,也没能力的锻炼,更没有情感上的体验,像吃了一些好看而不充饥的膨化食品。曾经听一位教师上《春天的发现》的作文指导课...  相似文献   

4.
放眼当前的课堂教学,涌动着师生交流、生生互动的潮流,诵读体验、合作探究等富含新课程教育理念的学习方法得以提倡、推广甚至有些泛滥,静态教学却成为被人遗忘的角落。其实,语文教学如果少了"宁静",又怎能"致远"呢?一.非静滥动——乱花渐欲迷人眼教育家魏书生认为,"评价一堂课好坏的标准,不应当是只看这节课多热闹",我们现在的课堂喧闹不已,形成了非静状态下的滥动,泛滥成了一锅沸水,真是"乱花渐欲迷人眼",  相似文献   

5.
随着现代认知心理学、教育哲学研究的深入,人们对差错的认识发生了巨大变化,教师对学生学习差错的态度也由纯粹的否定转向理解并力图发现其中的积极成分和加以有效利用。叶澜教授曾断言:“学生在课堂活动中的状态,包括他们的学习兴趣、积极性、注意力、学习方式与思维方式,合作能力与质量,发表的意见、建议、观点,提出的问题与争论乃至错误的回答等,无论是以言语,还是以行为、情绪方式表达,都是教学过程中的生成性资源。”  相似文献   

6.
孙慧琴 《生活教育》2014,(21):80-81
探究性学习是课程改革标志性的学习方式之一,信息技术课的教学要立足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积极倡导探究性学习,让学生成为知识的"发现者"、"探究者"和"运用者"。本文从四个方面重点阐述如何在信息技术课堂教学中开展"探究性学习"。  相似文献   

7.
灵动的课堂就像一首奇丽的诗,一篇跃动的散文,一件流光溢彩的艺术品,让人赏心悦目,更让人垂涎三尺。但遗憾的是,现在许多教师在课堂中一味地追求活而使真实离我们越来越远。课堂中你真棒,拍拍手、你真聪明,老师奖你  相似文献   

8.
德育课堂因"生成"而精彩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教学过程的理解,是人们认识教学价值的前提和基础,在重新理解课堂教学过程中,以现代思维方式为指导赋予了教学以“生成”的意义。“生成”对应于“预设”,也是新课改倡导的一个重要教学理念。本文的课堂“生成”是指在教学过程中出现出乎教师意外的、与教学直接或间接相关的各种问题的开发和处理。如何把握时机,运用教育机智,采取艺术方法,在课堂中生成教育资源,变“预设”为“生成与建构”,引导学生接受道德、建构品德,这是德育教师不得不面对的问题。探讨这一问题,不仅有利于德育教师认识和掌握课堂“生成”手段,而且还可以拓展育人路径,提高德育实效。  相似文献   

9.
随着新课程教学理念越来越深入教师头脑,我们的数学课堂也越来越“精彩”。但细细回味后就会发现,这种“精彩”大多只是表面上的“热闹”:少数学生在进行游戏,多数学生是“旁观者”;只是看得起劲,没有真正参与到学习过程中;只是外在形式上的活跃,数学思维的含金量并不高。一、真实的课堂摒弃演练和作假“利息”是学生六年级学生学完百分数后,在生活实践中能接触到的知识。学生在原有的生活中就有过相关的知识储备,所以在课堂教学中可以从学生的实际出发,在课堂中充分让学生“做主”,引导学生从生活实际中理解有关利息、利率、本金的含义,体…  相似文献   

10.
以探究学习为基础重构基础教育课程的新课程改革,不仅将探究作为一种学习方式,而且将探究作为课程的内容标准。"探究式教学"作为一种与传统知识传授相对应的一种教学模式,它珍视探究过程中张扬学生个性,让学生在探究中体验、经历数学问题的产生和形成,使学生在"活动"中学习,在"主动"中发展,在"合作"中提高,在"探究"中创  相似文献   

11.
"探究"一词在《牛津英语辞典》中解释为"一种求真的活动",因而探究的课堂充满灵性与活力,儿童是天生的学习者和创造者,他们具有探究的愿望与能力,让孩子们在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学习方式中,培养探究兴趣,发展探究能力,  相似文献   

12.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除接受学习外,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也是数学学习的重要方式。"由此可见,倡导探究学习,引导学生经历知识的获取过程,是当前小学数学教学改革的重要内容。  相似文献   

13.
以探究学习为基础重构基础教育课程的新课程改革,不仅将探究作为一种学习方式,而且将探究作为课程的内容标准。"探究式教学"作为一种与传统知识传授相对应的一种教学模式,它珍视探究过程中张扬学生个性,让学生在探究中体验、经历数学问题的产生和形成,使学生在"活动"中学习,在"主动"中发展,在"合作"中提高,在"探究"中创  相似文献   

14.
吴俊 《教育现代化》2005,(10):74-75
“灵动”指教师教学的智慧,学生积极主动的学习状态。灵动的数学课堂就是教师发挥教学智慧激发学生积极主动学习状态,灵动的课堂就像一首绮丽的诗,一篇跃动的散文,一件流光溢彩的艺术品,让人赏心悦目,回味无穷。但遗憾的是,现在许多教师在课堂中追求“应试”,把学生当作被动学习机器,或者一味追求“活”而离真实越来越远,课堂没有生命,没有成长的气息。  相似文献   

15.
宋连礼 《河南教育》2004,(10):34-34
一堂课就如同一台戏,它的“高潮”就是在教师指导下,学生自主探究、合作学习的最佳状态。然而,由于教师的种种缘故,却让“高潮”轻轻错过了。  相似文献   

16.
“老师,我不同意你的说法。”“老师,我有补充。”“老师,我发现书上错了。”……课堂,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老师,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尴尬。课上,学生开始有自己的主见,不愿跟着老师备课设定的思路走。是将教案进行到底,还是大大方方地顺着学生提出的有价值的问题前进?这是摆在每个老师面前的问题。教学实践告诉我,跳出设定,灵活应变,尊重学生,课堂会因生成而变得美丽。  相似文献   

17.
近几年一些公开课和赛课呈现出高要求、大容量、快节奏的特点,使我们的语文课上得特别热闹。其实表面上的热闹流畅不能表明这样的语文课堂就是高效课堂,高效语文课堂要适当地给学生留一片宁静的时空,让学生静静地默读,静静地思考,静静地感悟,静静地倾吐内心的话语。频繁的问答,难以达到对话的最佳效果。有时,一段冷场往往能绽放智慧的火花。课程、文本、课堂、思维……都需要有许多"留白",给不可预测的事件留下展开的契机,给学生留下思考的余地,同时也给教师留下发挥智慧和创造  相似文献   

18.
爱因斯坦曾说过:“提出一个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质疑最容易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是创新思维、发展求异思维的源泉。在语文教学中,大胆鼓励学生积极思考,提出疑问,主动参与,发表自己独特的感受、体验,从而更好地优化课堂教学。怎样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让学生质疑呢?  相似文献   

19.
实施新课程最为核心和最为关键的环节是倡导新的学习方式,即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的学习方式,强调师生互动、互教互学。实现这一学习目标教师首先耍尊重学生的意见,要相信学生的能力,要想法让学生“动”起来;其次要解决学生真的“动”起来以后出现的新问题。课改使学生思维变得活跃了,他们的自我意识增强了,甚至敢于向教师挑战。作为教师必须放下架子,学会蹲下来欣赏学生。学会换位思考,要有勇气承认自己的不足,愿意与学生共同探讨。  相似文献   

20.
<正>课堂教学的留白,是指教师在课堂上根据教学需要,不直接把知识通过讲解、讨论等形式明确告诉学生,而是留出足够的时间和空间,通过言语启发、问题设计、情境创设等方式,激发、鼓励学生运用已有的知识与技能,进行自主探究学习的教学方法。课堂留白有利于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满足其展示需求,更有利于打破师教生学、以教代学的单边束缚,开创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的生动局面。一、知识讲解的留白苏霍姆林斯基讲过:"有经验的教师往往只是微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