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教师消极行为的产生是课程改革进程中出现的必然现象。本文试图对新课程改革进程中的教师消极行为作初步简析,揭示教师消极行为的表现特征,找出它的成因.并尝试提出初步的对策思考。  相似文献   

2.
在学校不断发展的进程中,在收获改革的初步成果的同时,我们也发现了改革带来的一些深层次问题:其一,一些教师在教育观念和教学行为上不适应日新月异的时代要求;其二,教师的发展从热情高涨陷入一个高原状态,习惯于根据学校的要求来跟进自己的行为,没有一种从内心自发自愿的价值追求与发展目标。显然,这是许多学校教师专业化发展所面临的最大的问题之一。  相似文献   

3.
新课改过程中教师的心理压力及调适策略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过程中,教师对新课程提出的一系列新要求,产生诸多心理压力。通过对教师心理压力及成因的分析,旨在表明教师由于心理压力而引发的消极教育教学行为,将直接影响课程改革的顺利推进。建议从社会、学校、个人三个方面采取措施,调整教师的心理压力,以期他们能够尽快适应新课程的要求,以健康的心态参与到课程改革中。  相似文献   

4.
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启动以来 ,人们对教师的角色和行为进行了反思和探讨 ,并提出了许多有创建的观点。① 人们普遍认同教师是课程改革成功与否的关键 ,并相信教师必须反思自身的教育理念 ,改变角色行为 ,才能实现课改的目标。不可否认 ,教师教学实践的改变是决定这轮改革成败的因素之一。但是 ,我们在关注教师角色和行为变化的同时 ,也应该看到 ,课程改革给教师的心理带来巨大的冲击。不少教师在课程改革中出现了心理上的消极反应。这些心理压力在很大程度上阻碍了教师对课程改革的热情和投入。如何正确理解教师在改革中出现的消极心理…  相似文献   

5.
教师是课程改革成功与否的一个十分关键的因素,教师个人的知识、能力、观念、行为方式以及教师集体的因素都不同程度地影响着课程的实施程度,左右着课程改革的进程。我国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于2001年9月正式启动,到现在为止,教师培训工作到底取得了怎样的成效以及存在哪些问题呢?教师对于教师培训工作又有什么期望呢?要进一步推进课程改革,教师培训工作又需要哪些突破与创新呢?笔者通过对全国10个实验区的课程评估问卷的分析以及结合对教师的座谈和访谈,拟就以上问题进行初步探讨。一、调查结果与分析本次调查覆盖全国1…  相似文献   

6.
不平等与平等:教师行为及师生关系之趋势辨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师生关系在教育过程中的地位至关重要。师生关系形态的构成因素多而且复杂,其中教师的直接或间接行为是主要因素。教师行为可以分为教师学校行为(包括教育行为、教学行为、管理行为等)、教师家庭行为、教师社会行为等。学高为师,身正为范是传统意义上教师形象的写照,也是对教师行为一种道义上的要求,仍然具有现实意义。显然,新时代教师的行为要求需要新的内涵。一、教师不规范行为的具体表现 1.教师的消极行为。教师的消极行为主要由非健康或者亚健康的精神状态引发而来,与教师个人的成长环境、生活经历有关。对生活缺乏热情、对党…  相似文献   

7.
幼儿期是学前儿童自我概念的形成时期,在这一阶段,教师的教育行为对学前儿童自我概念的初步形成具有积极或者消极的重要的影响,本文试图从分析教师的教育行为的几个方面入手,阐述其对学前儿童自我概念的影响。  相似文献   

8.
新媒体时代大学生消极行为的滋长蔓延不仅不利于大学生自身的健康成长,对高校教育教学的改革和人才培养质量的提升也带来了冲击和挑战,如何有效地治理新媒体时代大学生消极行为就成为了当前高校不得不面对和解决的问题。文章在论述新媒体时代内涵、新媒体时代大学生消极行为主要表现及其危害基础上,从学校、教师、学生三个层面提出了相应的治理对策。  相似文献   

9.
课程改革中教师的心理压力及缓解策略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面对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所提出的一系列新要求,教师表现出诸多心理压力。过度的心理压力所引发的彷徨观望、敷衍塞责、抵制迁怒的消极行为,直接影响课程改革的顺利推进。采取必要的措施,缓解教师的心理压力,使教师能以健康、积极的心态参与课程改革,尤为迫切和重要。  相似文献   

10.
本研究采用教师课堂教育行为的学生知觉问卷,对500外初一至初三的学生进行调查,考察了初中生知觉的教师课堂教育行为的结构与发展特点。结果发展:(1)初中生知觉的教师课堂教育行为具有一定的内在结构,它包括积极情感、约束与控制行为、消极情感与支持帮助行为。(2)初中生对教师课堂教育行为的知觉存在着显著的年级差异。(3)在初中生对教师的约束与控制以及消极情感行为的知觉上,男女之间有显著的差异;而对积极情感和支持与帮助行为的知觉则无明显的性别差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